徐麗春
高職機電專業《機電控制與PLC應用技術》精品課程的構建與實施
徐麗春
本文就筆者主持的貴州省省級精品課程《機電控制與PLC應用技術》構建與實施過程進行總結和探討,闡述了體現工學結合、理實一體教學理念的理論思考和教學改革以及教學內容的建立與實施。
機電控制 PLC應用技術 教學改革 教學內容工學結合
(一)《機電控制與PLC應用技術》傳統教學方式的不足
《機電控制與PLC應用技術》是高職院校機電類和電氣控制類專業必修的一門專業核心課,本門課涉及低壓電器、電機電氣控制、機床電氣控制、微處理器原理等內容,由于高職教學進度和課程安排的原因,不可能在學習本門課前開設上述全部課程。以學科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法容易產生重理論輕實踐的傾向,不利于造就一支既能講授專業理論又能指導學生實踐的復合“雙師”型專業教師隊伍。
(二)精品課程《機電控制與PLC應用技術》的教學改革
將“教、學、做”融為一體,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具體有以下幾點:
(1)將《工廠電氣控制設備》和《PLC應用技術》整合成一門課《機電控制與PLC應用技術》。
(2)在教學中積極進行教學改革,利用木板和電器散件進行“積木式”教學,既節約了教學成本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該教學模式更接近工廠實際,培養出來的學生中級維修電工考證通過率95%左右,學生畢業出來就可以勝任中級維修電工的工作。
(3)在精品課建設工作中,我們利用組態王kingview6.5和宇龍仿真軟件開發PLC仿真項目,充實了虛擬仿真教學,其鮮明生動的組態畫面很受學生歡迎,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4)在課程建設過程中,我們依托實習基地、建立了基于工作過程的實踐教學體系,主要按照工作過程的工作標準和業務流程進行實訓內容選擇、實訓項目設計。每一項目結合企業工作的實際內容和生產流程。
根據行業企業的發展需要,依據能夠勝任中、高級維修電工、PLC程序設計師等職業崗位所必需的知識、能力、素質來選取教學內容,對后續課程及電工考證等起到很好的支撐作用。課程教學內容的表現形式—模塊+專題+項目,教學內容被整合成六個模塊,六個專題、二十三個項目。
(1)教學內容和軟件建設相結合:結合我的院級科研課題—《基于KINGVIEW6.5實現PLC設計仿真》,在精品課建設過程中,筆者利用組態技術,把媒體教學和硬件教學結合起來,根據優選的教學內容利用組態技術把項目制成CAI課件,再結合加密狗和相應的硬件,能很好地反映出可編程控制器的控制過程,營造出一個圖文并茂、生動逼真的教學環境,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教學內容,提高學習的效率和興趣。
(2)教學內容和硬件建設相結合:學生按照控制電路原理圖,直接在標準的電工板上安裝空氣開關、熔斷器、接觸器、PLC、熱繼電器等電器散件,并連接電動機進行調試。通過這種“積木”式的教學,能大大提高學生的操作積極性,并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教學內容和科研課題相結合:結合我的省市合作科研課題《高智能監控脈沖電鍍電源的研發與應用》,我把PLC應用在解決企業難題攻關上,研發的高智能監控脈沖電鍍電源,每年給企業帶來了500萬以上的經濟效益,同時又把科研課題的開展體現在我的課程教學項目中,真正實現了以精品課程培育科研課題,以科研課題促進精品課程的發展。
(4)教學內容和過程考核相結合:課程組開發“過程化、多樣化”考核制度,將期末考核與過程考核相結合,課程的考核參照職業資格證書的標準,把崗位所需的實踐能力和項目能力逐項分解,納入到每門課程考核范圍中,加大實操部分的比例。具體采用筆試、操作考試、綜合作業、情境評審、崗位實訓綜合評價等方式進行考核,使考核反映學生的真實能力,達到真正提高學生的崗位職業能力的目的。
在《機電控制與PLC應用技術》精品課程實施過程中,為學院培養了教學骨干,對學院教育教學改革起到了積極推動的作用,該課程具有高職教育的鮮明特色,采用工學結合、理實一體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反映了現代先進技術教學理念,利用校內、校外實訓設備及虛擬仿真軟件,校企結合多渠道、多層次開展教學,在教學手段上采用項目教學法,實行“教學做”一體化,提高了學生的實操能力,這對幫助學生理解抽象概念以及工程實際問題十分有效,而且有利于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畢業生反映在校時老師教了很多編程的思想,在工作過程中上手很快,也覺得很有成就感、受益匪淺。
[1]姜大源.關于職業教育的課程觀[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3(31).
[2]劉合群.職業教育學[J].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
[3]楊小薇.現代教學論[J].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7).
(作者單位:遵義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