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穎 馬利多 朱建華
(云南大學 云南 昆明 650000)
我國兒童醫務人員不足淺析
范 穎 馬利多 朱建華
(云南大學 云南 昆明 650000)
我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經歷了二十多年,并取得階段性的成功。從1985年開始我國一直走在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路上,一直在不斷的建立健全醫療衛生體制,但是針對兒童醫療衛生的政策,雖然也曾在其他文件中提過,卻也是被一帶而過,并沒有針對兒童醫療衛生政策的文件出臺,直至2016年5月18日,中央出臺了關于兒童醫療衛生政策,即《關于加強兒童醫療衛生服務、改革與發展的意見》。這是中央首次出臺了關于兒童醫療衛生改革的政策,這表明我國的醫療衛生體制在不斷的完善,也說明兒童醫療衛生引起了人們的重視。
為什么兒童醫療衛生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呢?在2015年3月6日由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年)的通知提到:“實施單獨兩孩生育政策后,新增出生人口將持續增加,對包括醫療衛生機構在內的公共資源造成壓力,特別是大中城市婦產、兒童、生殖健康等相關醫療保健服務的供需矛盾將更加突出。”①隨著國家二孩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意味著我國的新生兒將迎來新一輪的上升,這對本來就兒童醫療衛生資源就緊張的現狀提出了新的挑戰。怎么解決新生兒的醫療資源緊缺問題成為現階段兒童醫療衛生的燃眉之急。
兒童醫療衛生領域在我國一直屬于公共衛生領域的問題,它的醫療衛生體制的改革也是一直追隨大部隊——我國醫療衛生體制的改革的步伐,從1985年的醫改元年開始我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一直是由政府主導的,而政府在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態度一直是,中央下政策但是不給經濟支持,導致從1985年到1992的醫改一直處于停滯狀態。到1992年國家的醫改方向發生了戰略改變,對我國醫改是否市場化產生了激烈的討論。對于是否市場化衛生部副部長殷大奎殷大奎認為應該“結合國情正確運用市場機制,建設具有中國特色、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醫療衛生服務新體制”,…醫療服務領域不能完全照搬市場機制;…市場經濟的重要機制之一是以價格作為杠桿,調整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醫、患雙方,不具有一般市場的供需關系;…醫療服務全盤市場化影響衛生事業的根本宗旨。②在當時因為受美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影響,很多人認為我們國家醫改也應該走市場化的道路,然而適用于其他國家的不一定適用我們國家。我們應該結合本國國情,在吸取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之上,找出適合我國醫改的道路。對于兒童醫療衛生改革我們更應該慎之又慎,兒童醫療衛生事業關乎國家的未來,在怎么進行醫改的過程中我們要保持清晰的頭腦保證我們可以在正確的道路上前進。
2005年,我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市場化的道路宣布以失敗而告終。社會各界人士把我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失敗都歸于市場化。但這只是人們對醫改失敗原因的片面看法,2006年的《醫療衛生綠皮書》一針見血的指出了我國醫改失敗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市場化錯了,而是由于我國政府三個不到位表現:第一,投入不到位;第二,監管不到位;第三,職能轉變不到位。③從2009年開始我國的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漸漸步入正軌,在不同領域都取得了不同的成就,我國的醫療衛生體制也在不斷的完善,出臺了一系列關于醫改的政策。
在2016年5月18日發表了《關于加強兒童醫療衛生服務、改革與發展的意見》下簡稱《意見》,此次《意見》涉及了六個方面的內容,其中第二條是:加強兒科醫務人員培養和隊伍建設,包括一推進高等院校兒科醫學人才培養;二擴大兒科專業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規模;三開展兒科醫師轉崗培訓。主要是針對兒科醫生數量和質量都很匱乏,滿足人們對兒科醫生的需求。
2.1 兒童醫務人員薪酬的困境和成因
我國兒童醫務人員薪酬困境是指我國兒童醫務人員在工作時面對這樣一種情況,兒科工作任務繁重,風險高,收益低,但兒童醫務人員的工資卻低于其他科室。這種現象使得兒童醫務人員的流失率高,同時還引進不了人才,從而使得兒童醫務人員嚴重不足。
造成這種困境的原因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來看:一是在1999年教育部對本專科專業的調整,取消了兒科學專業,這就造成我國17年以來兒科醫務人員的斷源,而在崗的兒童醫務人員有些慢慢的退休了,有的離開了此崗位,只有少數兒童醫務人員還堅持在崗位上。這種兒童醫務人員的斷層不是一時形成的,而是長期積累的結果。二是醫院管理體制對兒童醫務人員薪酬的不合理,在此之前醫院是以藥養醫、以檢查養醫,在這種情況下兒童醫務人員在面對這種不合理的資金來源,他們只能妥協。雖然在國家的新一輪醫改中,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取消了以藥養醫,健全完善醫藥制度,但是這些情況也不是一時就可以解決的。歸根究底還是因為國家醫療衛生體制不健全、不合理,怎么去解決,使得兒童醫療衛生事業可持續的發展下去。
兒童醫務人員薪酬的困境引起了兒童醫務人員的不足。
2.2 從雙因素理論來看待兒童醫務人員的不足
雙因素理論是美國行為學家赫茨伯格提出的,雙因素理論又叫激勵—保健理論。雙因素理論指出對員工行為產生影響的因素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保健因素,保健因素是指保障員工工作的基本條件,保健因素得到滿足的時候員工不會產生不滿意,得不到滿足時候員工會產生不滿意,比如工資、福利、物質工作條件等;另一方面是激勵因素,激勵因素是指對員工產生激勵的因素,當員工激勵因素得到滿足的時候,員工會感到滿意,而員工激勵因素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員工不會產生不滿意,比如工作性質、成就感、因工作得到的肯定、承認等。雙因素理論的保健因素等同于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激勵因素等同于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受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需求從低到高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受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馬斯洛對此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即只有在滿足低層次的需求人們才會追求更高一層的需求。兒童醫務人員在他們低層次的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他們不會追求高層次的需求。兒童醫務人員工作中他們的保健因素得不到滿足,他們就會對工作產生不滿意,從而導致他們的離職。
2.3 從國家政策來看待兒童醫務人員不足
我國從1980年開始實施計劃生育政策即獨生子女政策,至今已經有35個年頭了。隨著社會老齡化加劇,而新生兒出生率下降,我國在2010年國家人口計生委下發了《國家人口發展“十二五”規劃思路(征求意見稿)》提出了夫妻雙方有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可生育第二個孩子。2015年第十八屆第五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這意味著將全面開放二孩政策,在中國持續了35年的獨生子女政策宣告結束。二孩政策的全面開放,我國將迎來新一輪的“嬰兒潮”,這對兒童醫務人員的不足帶來了極大的挑戰。怎么解決兒童醫務人員不足的缺口是迫在眉睫的問題。
根據我們在第二點討論到的兒童醫務人員不足的原因,我們可以從三方面入手去解決兒童醫務人員不足的問題。
3.1 個人層面,構建合理的兒科醫務人員薪酬——政府主導
兒童醫療衛生服務是屬于公共衛生領域,帶有極強的正外部性,這就使它的醫務工作人員的薪酬不能由市場決定,市場也不能決定。如果由市場決定的話,兒童醫務人員將出現嚴重短缺的問題,使整個兒童醫療衛生服務出現癱瘓。兒童醫療衛生服務的正外部性讓作為理性經濟人的人們都不會選擇從事兒童醫療衛生服務工作,這就要求政府出面干預,激勵大家從事兒童醫療衛生服務工作。一是調整兒童醫務人員的工資結構和考核方式,在過去醫務人員的工資和檢查費、用藥等有關,而因為兒童醫務人員的工作內容有別于其他科室的使得兒童醫務人員的工資低于其他科室的。
兒科的工作內容決定了兒童醫務人員不能開出大處方和一些費用較多的檢查項目,但這不意味兒童醫務人員的工作輕松、風險低,相反兒科的工作內容繁重、風險高,這些使得人們都不愿從事兒童醫療衛生工作。在解決兒童醫務人員的薪酬上,醫院要改變這種考核方式,不再由醫務工作人員的財務貢獻值來確定其薪酬,而是需要合理規劃薪酬構成和改變醫務人員考核方式。
政府主導兒童醫務人員薪酬,通過對兒科醫務人員工作內容的特殊性和工作特點合理調整兒科醫務人員的薪酬水平,在政策方面給予一定的優惠,提升兒科醫務人員薪酬的吸引力。
3.2 醫院層面,滿足兒童醫務人員的需求,降低兒童醫務人員的流失率
根據雙因素理論我們可以了解到,在兒童醫務人員基本需要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員工就會產生不滿意。怎么改變員工的不滿意情況,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入手:一是適當提高兒童醫務人員的工資,滿足他們的生理、安全和社交需求。建立健全合理的兒童醫務人員的薪酬制度,以患者數量和患者滿意度為考核依據,提供可量化的考核標準,保證兒童醫務人員的付出和收獲成正比,滿足員工對保健因素的需求,降低兒童醫務人員的流失率。二是加強激勵因素對兒童醫務人員的激勵。在兒童醫務人員的保健因素得到滿足的情況下,強化激勵因素對兒科醫務人員的影響,正確引導人們看待兒科醫務人員的工作,喚起人們對兒童醫務工作的熱情。
從醫院的角度,需從完善兒童醫療衛生管理體系,使醫院的管理更加規范化和合理化,加強兒科醫務人員對兒童醫務工作的使命感和歸屬感,注意提升兒科醫務人員的士氣,幫助兒科醫務人員解決他們工作上、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使兒科醫務人員把兒童醫療衛生服務的組織不僅看成一個解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的組織,而且把兒童醫療衛生服務的組織看成是他們職業生涯的舞臺,在這里他們不僅可以得到生存的保障,而且可以完成他們的理想。從醫院的管理上更加人性化,把醫院看作是兒科醫務人員情感歸屬的組織,即醫院用情感管理的方式對兒科醫務人員進行管理,注意傾聽兒科醫務人員的訴求。在有需要的時候,還需要對兒科醫務人員進行心理疏導,幫助他們減輕壓力。
3.3 國家層面,加強兒科醫務人員的供給
自1999年國家取消兒科學專業,我國兒科醫務人員就存在嚴重的不足的問題,而隨著2015年二孩政策的全面實施,使兒科醫務人員不足的缺口進一步擴大,在兒科醫務人員的供給和需求的關系上出現嚴重失衡。在最新出臺的《關于加強兒童醫療衛生服務、改革與發展的意見》中提到將對兒科學專業進行改革,增加兒科醫務人員的人才輸入。特別是對于兒科醫務人員嚴重缺乏的地區,在有條件的高校中可進行兒科學本科專業教育,為兒童醫療衛生服務工作提供和儲備人才,但這是一個長時間才能產生效果的解決方式。怎么解決目前兒科醫務人員不足的問題?
從人才輸出的角度進行考慮,可要求醫院在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招生向兒科傾斜,④加大兒科醫務人員的容量,補充兒科醫務人員的不足,加強對加大兒科專業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使他們早日走上工作崗位,為兒科醫務人員不足提供解決途徑。在對醫師進行培訓時可適當向兒科醫務人員傾斜,提升兒科醫務工作的吸引力和提高兒科醫務人員的業務能力。在國家對醫院的財政補貼中也應向兒科傾斜,減輕醫院的負擔,提高人們對兒科工作的信心。
注釋:
① 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年)
② 在全國醫政工作會議上的報告,衛生部副部長,殷大奎。
③ 《江海縱橫》2006年第4期29,共1頁,《2006年《醫療衛生綠皮書》直斥十年醫改5大窘狀 醫改不成功政府應負更多責任》
④ 《關于加強兒童醫療衛生服務、改革與發展的意見》
范穎(1992.08-),女,漢族,貴州畢節人,在讀碩士研究生,云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15級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專業,研究方向: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馬利多(1990.01-),女,漢族,云南文山人,在讀碩士研究生云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14級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專業,研究方向: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朱建華(1991.08-),女,漢族,云南宣威縣人,在讀碩士研究生,云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14級社會保障專業,研究方向:社會保障。
B844.1
A
1672-5832(2016)05-016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