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孜珣
(天津師范大學 天津 300387)
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及其啟示
武孜珣
(天津師范大學 天津 300387)
鑒于學術界對當代美國著名認知心理學家、教育家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作性狀描述和數量測評較多,而對其作實質性的分析和運用不足的狀況,在深入闡釋“道德發展階段”理論的基礎上,從高校德育的角度,結合當前我國大學生道德實際,積極吸納這一理論的“合理內核”即“道德發展三種水平六個階段”學說,尤其是其中的第三階段,將這個“合理內核”實際運用于高校德育理論與方法的創新研究,并從德育理念創新、學生需求定位、教師角色轉換和環境優化四個方而思考和構建了新時期高校德育的方法策略體系。
科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理論;啟示
第一,關于道德發展階段,當代著名認知心理學家、教育家科爾伯格及其團隊通過長期測量和研究發現,人的道德發展呈現階段性擅變和序列性前行的特征,并形成一定的道德結構,“具有統一性和穩定性”。他們立足實證觀察和測量分析,廣泛汲取了皮亞杰、埃里克森以及康德、哈貝馬斯等人的研究成果,最終提出了“道德發展段”理論。這一理論堪稱當代道德發展心理學的最高成果。科爾伯格認為,“階段這一概念包含著一個不變的發展順序或者序列。文化因素和環境或先天潛能可以使一個或一群兒童比其他兒童更早達到某一特定的發展階段。不過,所有兒童仍要經歷同樣的階段序列,不管環境教養如何或是否缺乏教養。
基于此,科爾伯格進一步確立了“道德發展三種水平六個階段”學說,從邏輯關系上講,這一學說是由三部分構成的一個整體:首先,水平A—前習俗道德階段,主要表現為懲罰和服從的類型一階段,樸素的工具性享樂主義類型二階段。統計分析表明,“大多數九歲以下的兒童、部分青少年、大多數少年犯和成年罪犯都處于前習俗水平上。其后,水平A階段發展至水平B—服從習俗角色的道德階段,主要表現為維持良好關系他人贊揚的好孩子道德類型三階段,維護權威的道德類型四階段。成人、大多數社會青少年都處于水平B階段。最后,水平B階段到達水平C后習俗水平道德階段,主要表現為契約的、個人權利的和民主地接受法律的道德類型五階段,個人良心原則的道德類型六階段。而處于后習俗水平C′階段的年齡大約為20歲之后,恰為大學時期。
科爾伯格的這一研究成果深刻地揭示了道德發生的心理學規律和人的社會化發展規律,也為我國高校道德教育和培訓提供了重要啟示。長期以來,我國心理學界、倫理學界以及教育學界對這一理論的研究有增無減,方興未艾。然而,大部分研究者過多關注道德發展階段發展的性狀描述和闡述,分析其階段說的研究測量方法以及道德測評手冊的使用,而對道德階段特別是第三階段的“人生影響”這塊價值瑰寶卻重視不足,這不能不說是件令人遺憾的事情。畢竟,學習借鑒科爾伯格理論的最終意義在于如何促進我國青年學生思想道德境界的提升和發展。
第二,科爾伯格認為,道德發展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這個連續不斷的過程既符合理論和邏輯,也與現實狀況基本吻合。但包括科爾伯格等人在內,鮮有人注意到其背后的意義上的巨大差異。通過“道德發展三種水平六個階段”的學說,我們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大學時期,青年學子逐漸具備了獨立自主地維護道德原則的主體資格,其道德發展處于核心價值形成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的主要動態趨向表現為:外在行為規范逐漸讓位于內在自我意志,內心道德自律逐漸取代社會性他律,理性自覺開始自主主導人生。換言之,這個時期是真正的“道德形成時期”,是決定大學生“我‘自己’要做一個什么樣的人”、“我‘自己’準備怎樣做人”的特殊時期。
我們認為,從科爾伯格等人的研究來看,關于這個特殊階段的定位似乎顯得有些相對兀立,存在著科爾伯格等人為維護其學說進行辯護之嫌。但是,在一定意義上,這也充分說明,大學生的道德發展階段實際上處于不穩定期,現實存在著倒退的危險。或者說,在這一時期,青年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轉變存在“向前走”和“向后退”兩種可能。“李啟銘案”“藥家鑫案”案發后案犯的言行,不僅恰恰印證了科爾伯格關于部分大學生在道德推理方而的“膚淺”和幼稚,而且也進一步確證了部分大學生的良好道德素質還沒達到穩定成熟的程度。
迄今,享樂主義依然是危害當代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根源。近年來,受市場經濟影響,在網絡傳媒工具的推動下,伴隨國際化步伐和西方國家享樂主義的傳播,大學校園里的享樂主義傾向呈現加速滋生蔓延的勢頭。多項關于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調查報告顯示,一夜成名、不勞而獲、盲目攀比、高消費、謀權傍富等心態,己非個別現象,并逐漸影響到了校園亞文化的走向。目前,大學生價值觀呈現形式多樣化、目標功利化、來源多渠道化、傳播隨意化的態勢令人感到憂心。“李啟銘案”“藥家鑫案”從表而上看,是他們在道德修養方而的“膚淺”和幼稚,而從價值觀和人生觀層而上看,則是享樂主義價值觀使然。
第三,享樂主義易于導致各種消極腐敗思想,是滋生拜金主義、利己主義的根源,也是榮辱觀、是非觀、善惡觀混淆雜亂的淵羲,必須有效遏制和清除。然而,要有效清除享樂主義毒素,培育“四有新人”,必須正本清源,系統思考和構建新時期大學生德育的方法策略體系。德育乃“樹人”工程,德育方法不僅包括德育理念的更新,也包括對德育技術和操作路徑的重新審視和定位。
首先,以觀念創新為原點,變“外在評定”為“內在取向”。所謂“外在評定”是指老師、家長和社會等大學生主體之外的評價引導體系,基本特征是要求學生“你應該成為什么”,而不是要學生自主自愿地“我要成為什么”。這一德育方法事實上存在一定缺陷,即從一開始就偏離了主體,是社會本位。德育最終取得的成效在于是否能夠有效激發受教育者的主觀意愿和內在動機,即有效增強德育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只有“促進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盧梭在研究青少年德育時,細致入微地注意到這種現象。
其次,以現實需求為導向,牢牢把握德育發展階段特征。德育的根本任務是“做人”的教育。從“人”的實際出發,根據“人”的變化調整德育方法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在道德發展的水平AB階段,堅持“好孩子是夸出來”的理念和方法,尚能發揮作用;可是,在后來的大學水平C′階段,如果繼續沿用和強化這一德育方式,其成效雖然存在,卻會大打折扣。
最后,以角色轉換為要務,不斷提高德育工作藝術。德育是育人工程,是一門科學和藝術。作為育人工程,其核心任務是觸碰大學生的心靈,轉變他們的思維觀念、行為方式,使之能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調適、自我進取。由教師變成導師,由導師變成朋友和伙伴,這一角色的轉變實際上代表著教育方法的轉變,代表德育藝術的提高。只有這樣,才能與學生交心、怡情以至最終的互信,進而推動德育事業的發展。
武孜珣(1993-),女,漢族,河北人,研究生在讀,天津師范大學,研究方向:社會學。
G41
A
1672-5832(2016)05-023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