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蕙
淺析網絡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機遇與挑戰
劉 蕙
網絡作為新經濟的重要載體和信息傳播的新媒體,逐漸成為大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主要渠道,它在為大學生創造現代化優勢條件的同時,也帶來消極影響,面對“信息化”了的學生和與時俱進的教育環境,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利用優勢力量和消除不利因素并探索創新方式。
網絡新媒體 高校思想教育 信息化
(一)網絡新媒體的廣泛性與大學生學習的無限制性
網絡新媒體具有“去中心化”的特點,參與者不需要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搜索、瀏覽、捕獲各種信息,甚至可以隨時隨地參與溝通交流,人們可以更加自由的獲取信息。
(二)網絡新媒體的交互性與高校受教育者的參與性
網絡新媒體的發展及掌上信息產業的不斷升級,使大學生不僅僅是信息的瀏覽者更是參與者,網絡新媒體的雙向信息流以快速便捷的方式進行互動, 包括信息的傳播、接收、改造、再傳播的交互方式,大學生可以通過網絡關注公共事務、參與社會進程、表達自己見解、發出自己聲音,正面效應是不可低估的。
(一)信息量劇增與信息污染干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基于網絡發展的大眾傳媒在給人們大量信息的同時,也往往讓人們無所適從,因為信息的高速流轉中夾雜著與主流思想相悖甚至違法違紀的內容,媚俗、獵奇、虛假、反動言論、甚至于色情和暴力等腐朽思想時刻挑戰著大眾思想,信息污染影響著包括青年大學生在內的受眾的身心健康,信息垃圾給思想覺悟、識別和抵抗能力較低的大學生構成了嚴峻的威脅和挑戰。
(二)外來文化與日俱增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沖擊
網絡使大眾傳媒具有超越地域、語言、種族等優勢,網絡在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融合的過程中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消極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某些外媒在網絡上捏造政治事件、反黨言論、夸大我國陰暗面、無中生有、蠱惑大眾,甚至動搖著網絡受眾的政治意識和理想信念,多元的價值觀勢必會影響大學思政課程的正面效應,以潛移默化的侵蝕和消磨對社會的主流教育造成沖擊。
(三)網絡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質的挑戰
網絡信息以涉及面廣泛、更新速度快等優勢吸引著廣大受眾,而在傳統的教育中,教育者始終處于信息優勢地位,但在網絡發展的今天,這種信息優勢減弱了,甚至處于劣勢狀態,教育者的權威地位岌岌可危,受教育者比教育者知識面更廣的現象已經習以為常,尤其是對于那些年齡稍長、計算機知識欠缺、對外界環境不關注的教育者來說形勢更為嚴峻。
(一)利用優勢效應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式
利用網絡優勢將“堅持主導價值觀”與“鼓勵學生個性發展”結合,挖掘大學生自我學習、自我鞭策和自我反省的能力,鼓勵其在學習過程中與教師進行積極、自主探討,實現“互動式”的教學方式轉變。
(二)強化隊伍建設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力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不僅需要強化政治素質、思想素質、知識素質和專業素質,在網絡時代的今天更需具備優秀的信息意識和信息能力,積極研究新形勢下大學生的精神需求和價值取向,并應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
(三)采取積極措施加強思想教育受眾信息辨別和篩選能力
大學生雖然自我意識增強,但在分辨、選擇、利用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仍存在很大不足,因此必須培養大學生的信息鑒別和自我批判意識,例如可以通過舉辦各種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來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使學生能夠通過提高其自控能力來抵制不良信息,減少網絡負面信息對個人思想及行為的負面影響,并通過信息篩選從信息海洋中選擇和使用有價值的信息,從而利用優勢信息資源發展自己。
(四)建立社會、學校、家庭、媒體四結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信息時代使大眾傳媒對人的思想影響作用越來越大,社會、家庭、學校媒體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通力配合,從而形成綜合優勢發揮教育作用,而思想教育工作者則在各種力量的綜合過程中發揮協調和紐帶作用,因勢利導,摒棄落后工作思想和方法,努力探索適合網絡時代特點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
網絡新媒體既給高校帶來了現代化的優勢媒介,同時也為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產生消極影響,只有掌握網絡新媒體的優勢力量,認清網絡新媒體的消極影響,樹立全新的思想教育理念,并利用優勢和劣勢探尋切實有效的方法和途徑,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在現代化的環境中以主旋律的基調不斷創新、與時俱進。
[1]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鄭美紅,郭包平.手機媒體對大學生思想的負面影響及教育對策[J].新聞知識,2011( 2) .
(作者單位:遼寧大學)
劉蕙(1985-),女,碩士研究生,遼寧大學保衛處,科員,研究實習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