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瓊
(衡陽師范學院音樂系 湖南 衡陽 421002)
衡陽九市稻草龍舞蹈的藝術特點
劉小瓊
(衡陽師范學院音樂系 湖南 衡陽 421002)
舞蹈是人類最為重要的文明之一,其發展與人類發展息息相關,是人類精神領域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龍舞在中華大地博大精深,而作為龍舞的一支,衡陽九市稻草龍以其獨特的制作工藝、藝術特點及文化特色,完美地詮釋了豐富多彩的中華龍舞文化,尤其是衡陽地區人民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藝術的追求,是中華民族舞蹈文化中璀璨的一顆明珠。
九市稻草龍;舞蹈;藝術特點
在衡陽地區流行的眾多龍舞藝術中,九市稻草龍以其獨特的藝術特點備受青睞。九市稻草龍龍身用稻草編織而成,嘴能張合,舌能伸縮,眼能睜閉,尾能搖擺,舞動時氣勢磅礴,令人目不暇接。九市稻草龍據查始于清代康熙年間,每年臘月初八之后,農村地區會召集男女老少,用上好的稻草精心扎成龍身,用以驅蟲辟邪,消災免難。九市稻草龍從春節初六興燈一直持續舞到元宵節,正月十六再把龍身拿到稻田里燒掉。自其產生后就基本按照此種方式發展完善,一直沿襲至今。九市稻草龍已歷經六代,全鄉每逢舉行重要群眾集會也要舞一回稻草龍舞,成為當地民眾最為喜聞樂見的一種娛樂和吉慶藝術。
衡陽九市稻草龍的緣起于民間,扎根于民間,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形成一種獨特、璀璨的舞蹈文化藝術,具有非常鮮明的藝術特點:
在制作材料方面,九市稻草龍主要采用傳統草龍的制作材料。我國傳統龍舞的龍頭、龍身、龍爪、龍尾等通常是以木架結構加上各種裝飾材料制成,因此整體比較厚重,對舞者的氣力要求也比較高。而九市稻草龍的主要制作材料是稻草,龍頭和龍身整體非常輕巧,舞動時對舞者的氣力要就較小,便于表現出各種復雜、靈活的舞蹈動作。稻草龍雖然質樸,但色彩卻極為濃烈。大龍一般19節,全身金黃,小龍一般9節,龍身覆蓋紅、黃、白、藍、黑五色彩紙,再加上一對造型栩栩如生的鳳凰,色彩極為艷麗。
九市稻草龍雖然采用的是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稻草,但這并不是說九市稻草龍就是誰人隨便即可制作出來的。九市稻草龍歷經千年,早已具備了完美、精巧的制作工藝,從龍頭到龍身和龍尾,九市稻草龍具有復雜的制作工藝,通常需要多個經驗豐富的人協力制作而成。制作完成后,整個龍本身就已成為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尤其是在陽光下更顯出無窮魅力。當一行人眾舉起龍身行進時,整條大龍無需舞動即可讓人領略到其威武、肅穆的一面。
九市稻草龍具有活靈活現的舞蹈神情,這不僅體現在龍體上,也體現在舞者的舞蹈上。由于九市稻草龍的龍體制作工藝非常的精美和完善,因此龍體制作出來后具有非常強烈的藝術感。尤其在舞動時,一條沉睡的巨龍突然騰空而起,遠遠看去,這條巨龍時而穿梭,時而騰躍,儼然就是一條真龍再降人間。龍體道具非常輕巧、千年的歷史和深厚的舞蹈底蘊也體現在舞者的神情上。這些舞者統一著裝,在舞動的巨龍之間來回穿梭,時隱時現,舞蹈表情也極為傳神,充分表現出了九市稻草龍那種神秘、喜慶的氛圍。
九市稻草龍經過千年的發展,舞蹈動作已是非常的豐富和成熟。精巧編排的舞蹈動作,如跳、跪、臥、躥,能夠精彩演繹出龍的各種動作、姿勢、甚至神情,比如騰龍、疊龍、盤龍、臥龍。而且九市稻草龍的舞蹈動作雖然看似普通,但實際上都是精心安排的。比如步伐,一般遵守八卦、太極的走位及原理,感覺非常的流暢、自然。舞龍動作也是具有非常精巧的安排,無論是臂膀動作,還是腰部動作,都蘊含了豐富的文化色彩。因此,九市稻草龍總是讓人百看不厭,越觀賞越有味道。
九市稻草龍的另一特點是恢弘的舞蹈氣勢。這不僅體現在大龍的規模上,也體現在小龍和其它道具的編排上。19節的大龍非常的龐大,靜時如龍窩深山,動時如龍沖云霄,那種連綿不絕氣勢讓人拍案叫絕,再加上小龍和其它道具的點綴,組成了各種連貫的舞蹈劇目,簡直讓人目不暇接。
就是稻草龍經過千年發展,目前已形成了完備的舞蹈套路,目前記錄的就有30多種,如龍鳳呈祥、蛟龍出動、走四門、大雁展翅、踩八卦、九洲黃河、老龍拔刺等等。各種舞蹈套路經過精巧的編排,形成完美的舞蹈劇目,讓整個表演非常的緊湊和有趣,讓觀眾始終覺得宜興未盡。在龍鳳呈祥表演中,巨龍其實磅礴,鳳凰英姿勃發,巨龍配合鳳凰營造出一種完美的和諧氛圍。在老龍拔刺中,巨龍拔刺的過程被演繹的惟妙惟肖,堪稱一絕。
總之,九市稻草龍經過千年的發展,已發展成為一種制作工藝精良、舞蹈套路齊全、舞蹈底蘊豐富、舞蹈氣勢恢弘、舞蹈動作精巧、舞蹈氛圍熱烈的龍舞,充分體現出了衡陽當地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藝術的追求,是當地人民文化和智慧的善良結晶。九市稻草龍在秉承傳統龍舞的藝術特點的同時又兼具各種獨特的舞蹈藝術內涵,是中華民族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是值得我們不斷學習、發展和保護的璀璨民間藝術。
[1] 田冬梅.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空間保護研究.山東大學.2013-04-20
[2] 柳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自主生存與發展.中國文化遺產.2014-02-28
[3] 吳磊.我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政策研究.中央民族大學.2012-04-01
[4] 郭耿甫.“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的建立.中國藝術研究院.2012-06-06
[5] 婁蕓鶴.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價值再造.東北大學學報.2014-01-15
[6] 陸曉云.南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特征.南通大學學報.2014-03-15
J709
A
1672-5832(2016)01-0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