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麗 陳 鯤 (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藝術設計學院 402167)
解讀《格爾尼卡》的色彩和構圖
王麗陳鯤(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藝術設計學院402167)
畢加索的《格爾尼卡》是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作品之一。它是一件具有重大影響及歷史意義的巨作,本文以《格爾尼卡》的創作背景及作品的形象表現力為啟示,分析了作品《格爾尼卡》的悲劇性色彩和三角構圖,論述了色彩和構圖對畫面所起的作用,進而分析了色彩和畫面對人心理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對于畢加索創作《格爾尼卡》的色彩和構圖進行簡練的總結,呼吁藝術學者向畢加索學習。
畢加索; 格爾尼卡; 色彩 ;構圖
1937年,德軍轟炸格爾尼卡,短時間內格爾尼卡被夷為平地,畢加索得知這一消息后憤怒了,當時他正居住在法國巴黎,應接西班牙政府委托,為參加巴黎國際博覽會的西班牙館創作繪畫作品。就此事情他以畫筆參戰,將法西斯殘忍的罪行曝光在世人面前,于是這幅被載入繪畫史冊的杰作《格爾尼卡》就此誕生了。
《格爾尼卡》尺幅為349.3×776.6厘米,現藏于蘇菲亞王妃藝術中心。這幅壁畫打破了空間界限,采用了象征性的手法,融合了立體主義創作手法,傳達了戰爭的慘痛、恐怖、吶喊和絕望,黑白灰的色調散發著無窮的恐懼和死亡,折射出畫家對戰爭的憎恨,人民群眾的同情。
“藝術創作活動是人類特有的一種高級的、復雜的精神活動與實踐活動。它是指藝術家在創作欲望的推動下,運用一定的藝術語言和藝術手法技巧,通過藝術的加工和創造,將自己的生活體驗和思想情感轉化為具體、生動、可感的藝術形象,將自己的審美意識物態化為藝術作品。”《格爾尼卡》就是遵循這樣一個藝術創作過程,在此壁畫中畢加索利用公牛、馬、燈、花、母親、士兵和持燈婦女等都具有一定象征意義的人與物交錯組成,呈現出一幅悲傷慘厲的畫面。
畫中公牛是黑暗和殘暴的象征。母親懷中抱死去的嬰兒,嬰兒眼睛緊閉,母親仰天啼哭,一動一靜,更襯托出母親的悲傷,母親的嘴和她上方公牛嘶吼的嘴相互呼應,軀體與公牛相融合,公牛的形體和她明亮的形體相互重疊,醒目突出,深刻表現出畫面的悲涼。馬代表了痛苦的民眾,馬頭頂上是一盞代表“夜之眼”的電燈在閃閃發光,燈像眼睛似的電燈,那盞耀眼的電燈看起來好似一只孤獨、驚恐的眼睛,凝視掃射著周圍,想讓民眾都看明白了戰爭是多么的可怕,同時這些象征性的畫面,也終將這一切罪惡和黑暗置于光照之下。舉燈的女人象征著勝利的希望。躺在地上的戰士肢體殘缺,死不瞑目,他右手握著殘劍,一朵鮮花生長在戰士邊上,這是充分表現了對犧牲戰士的悼念之情。
從以上畫面分析可以看出,畢加索用象征性繪畫語言向人們訴說著內心的悲憤情感,它淋漓盡致地表現了自己的藝術價值。
不同的色彩會給人們帶了不一樣的心理感應,如紅色作用于人時會產生一種喜悅、興奮、激動、緊張等的心理情感,黑色作用于人時會產生陰森、恐 怖、煩惱、憂傷、消極、沉睡、悲痛、絕望甚至死亡的心理印象。白色是光明的象征色。白色明亮、乎凈、暢快、樸素、雅致與貞潔。但同時 白色也有悲傷、絕望的意思,因此,白色給人兩種極端的印象。灰色明度居中,屬無彩度及低彩度的色彩,它即不眩目,也不暗淡,屬于視覺最不容易感到疲勞的色。因此,視覺及心理對它的反應平淡、乏味、甚至沉悶、寂寞、頹廢、具有抑制情緒的作用。在《格爾尼卡》中為了表現戰爭的黑暗和殘酷,畢加索用了黑、白、灰三種單一的色彩進行拼貼繪畫,摒棄了以往很多作品對于表現殘酷的戰爭都用了很鮮艷的血液的顏色,主要是根據畫面所要傳達的陰郁、恐怖感覺出發,也就是從三種顏色給人帶來的消極心理感覺進行色彩創造,恰到好處地表現了畫面意蘊。《格爾尼卡》這些色彩的表達體現了畢加索“對任何完善的風格的摒棄”憑借內心的撼動和一腔正義完成了這一巨作。
在巴黎盧浮宮收藏的法國安格爾1808年創造的《俄底修斯破斯芬克斯之謎》也是采用三角構圖,整個畫面中形成許多個大小不等的三角形,主要是利用三角形的穩定性,造成心理上的穩重感。畢加索的《格爾尼卡》構圖的主要特點也是三角形構圖,在畫面正中間,構成了一個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軸,恰到好處的將整幅長方形畫面分為兩個正方形,整幅畫從左至右可分為四段,每一段都有重點:第一段突出顯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強調受傷掙扎的馬,以及上方那盞耀眼的電燈;第三段,最顯眼的是那個舉著燈火從窗子里伸出頭來的人;第四段,絕望伸臂的男子。畢加索將一個個充滿動感、刺激、夸張、變形的形象,組織得統一有序并融合在多個三角形構圖的細節中。這種金字塔式的構圖除了給人一種持久、穩定感,同時在視覺上能使人產生刺痛、尖銳的感覺,突出了重點。而《格爾尼卡》要反映的就是一個悲痛、傷心欲絕和震撼的畫面,和它大量運用三角結構構圖表現這一主題剛好吻合。在的三角形內部,黑色、白色和灰色塊面重疊交錯,直線和曲線相互疊加出現,具有強烈的節奏感和韻律感。這種點、線、面的完美拼貼融合生動地顯示了“光明對黑暗的控制”和人類對“世界末日”的征服。
《格爾尼卡》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運用它獨特的形象表現力,使得整個畫面具有觸動心靈的感覺,以寓意和象征的形象把法西斯的獸行暴露出來。且運用不合常理表現以及富有創意的變形處理,用牛、馬、燈、花、母親、士兵和持燈婦女等人與物交錯組成,呈現出一派悲壯氣氛。表現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并采用三角形構圖,使人產生刺痛、尖銳的感覺;在色彩方面采用黑白灰三色,表現出了畫家心中的憤怒和一腔正義,傳達了戰爭的陰郁、恐怖。讓我們記住畢加索在創作《格爾尼卡》時說的話:“我要對所以的藝術負責。所有的畫家有責任記住每一位大師的主張,這樣,每一位畫家也就記住了人類的理想”
[1]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三版.
[2]王文灝,格爾尼卡的形式與意蘊[A].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3]王端廷,立體派[M].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8月.
王麗,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網絡與新媒體。
陳鯤,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