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妮
(貴州省貴陽市電化教育館 貴州 貴陽 550000)
高中信息技術課堂的預設與生成
李 妮
(貴州省貴陽市電化教育館 貴州 貴陽 550000)
課堂的預設與生成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傳統的課程教學突出教師的主導地位,強調預設的既定作用,新課程倡導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凸顯學習的生成性。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學的過程是開放的、動態的,如何促成有效的課堂生成,是新課程的追求所在,也是教師課堂教學現實中的難點所在。
信息技術是一門非高考學科,教學內容比較靈活,留給教師很大的創造空間,也給了學生更大的生成空間,如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保持良好的思維狀態,促成學生知識、能力和情感的生成,是一名優秀信息技術教師應該具備的能力與特質。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課堂教學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教育活動,預設是教學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傳統教學和新課程教學都重視課堂的預設,但其主體和實質是不一樣的。
傳統課堂的預設,是一種以教師為中心的預設。教師根據教案中設定的教學目標,按照既定的教學程序,完成固定的教學步驟。教師“培養”、“引導”、“發展”了學生,教學任務就完成了,至于學生是否取得了真正的發展,則不是重點。這種教學的預設,是對教師教學過程的預設,而不是學生學習過程的預設。
與傳統課堂預設不同的是,新課程中的預設應該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預設。教師的教學目標應該是圍繞學生在知識、方法、情感上是否得到了發展進行設計的。這種預設,不僅包括對教材的解讀、教學目標的定位、教學策略的選擇、教學過程的設計,更需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規律、體現學生的學習特點,例如:預設的教學重點難點是否面向大多數學生,學生是否具備了學習新知識所必須的知識和技能,設計的教學內容是否能引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思維等。
傳統課堂的生成,也是一種以教師為中心的生成。主要表現為教師的一種機智,體現在教師善于捕捉和處理課堂里的一些突發事件。這種生成,屬于課堂教學中的特例。
與傳統課堂的生成不同,新課程背景下的生成不是課堂的特例,而是課堂教學的一種常態。生成性的課堂,教師不能夠簡單地把教學知識看做是在課堂教學之前就存在的固定思維,而要站在學生的立場,在未知知識的情況下,通過感受、體驗、思考和領悟去掌握知識,這種通過生成獲得的知識、掌握的技能,學生更能夠記得牢、靈活運用。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能把學生思維納入自己預先設計的軌跡,這是教師高超教學技藝的表現。”課堂必須要有預設,但這種預設,是基于學生的預設,要盡可能預計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各種可能性,減少無效的“生成”,激發有效的生成。課堂的預設,并不是為了預防“節外生枝”,而是為了讓這種“節外生枝”能夠為教學目標服務、為學生發展服務。
信息技術課堂由于其操作性和互動性,既有一些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預設與生成性的特點,但我們也可以借鑒其他一些成熟學科的策略來加以運用,也可以運用我們自己特有的一些方法來提高信息技術課堂的預設與生成的有效性。
4.1 教學設計要有一定的效度
教學設計是教學中的第一個關鍵環節,從某種意義上看,預設的好與壞,直接體現在教學的設計上。教學目標是否明確可行,教學內容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直接關系到預設的執行度。通過教學設計,預計和考慮學生學習活動的各種可能性,減少低水平和可預知的“生成”,提高預設的效度。
4.2 教學資源要有一定的廣度
信息技術雖然是偏技術類學科,但涉及到的領域卻很廣泛。教師如果善于尋找教材內容與其它學科知識的橫向聯系,擴大教學資源的廣度,這樣一方面可以避免教師空洞的說教、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利于知識的系統化,便于學生知識的建構。同時也為課堂豐富的生成性做好了鋪墊。
4.3 教學思維引領要有一定的高度
說起信息技術課,別的學科老師常會說:“學生最愛上你們的課了,好玩。”這話給人的感覺就是,信息技術課就是好玩,是只有溫度,沒有深度的,是不屑一顧的。如何讓我們的課堂“快樂而不膚淺”,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提高對學生思維的啟迪。一堂課中,如果沒有思想的碰撞、思維的啟迪,那么預設就是機械式的預設,生成也是低層次的生成。
4.4 讓學生為老師打Bug
信息技術課堂相對其他學科而言,對環境的依賴性很強,難免出現因硬件、軟件等方面的預設不足,而導致教師的生成性問題。例如,在程序的調試過程中,出現結果的不正確、在效果的展示中,出現與之前的展示不一致等等。這個時候,教師往往會有一種逃避的心理,要么推脫是軟硬件的問題,要么轉移問題……雖然不失為一些處理的辦法,但既不能讓學生誠服,更不能從根本上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既然是一些在老師身上都可能出現的問題,甚至是犯的錯誤,在學生中更有可能遇到類似問題或錯誤。這個時候,更好的一種解決方案是,讓學生來幫老師找問題。一方面,調動了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一個老師都出錯的地方,學生更有挑戰性),也巧妙地避免了老師暫時解決不了問題的尷尬,因為把生成性的問題拋給了學生,而不是老師在那里糾結,即便一時解決不了,也有了回旋的余地。
4.5 適度調控學生參與的程度
學生積極的參與課堂是保障生成性的前提。信息技術新課程提倡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雙主體”教學方式,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但需要注意的是,學生的參與,不是個別學生的參與,應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學生的參與,不是表面上熱熱鬧鬧的參與,應該是思維上的積極參與。
在活動過程中,可以使用不同的強化手段,切實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可以通過老師的激情進行煽動,可以通過活動的趣味性進行調動。但也要把握適度的原則。如果學生參與的不夠,達不到預期效果,但如果課堂氣氛過于活躍,思維過于擴散,則有可能偏離所學內容。所謂“過猶不及”便是這個道理。
每個學科、每一節課,預設與生成永遠是一對矛盾體,預設是課堂生成的基礎,生成是課堂預設的升華。面對一群鮮活的學生,課堂的預設與生成永遠是我們教師需要面對的問題。當我們能夠靈活地應對這對矛盾的時候,相信你就是一位優秀的信息技術教師了。
G633
A
1672-5832(2016)01-01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