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兵
淺議大學生養成教育的主要目標和構成要素
梁 兵
養成教育,主要是遵循“素質是養成的”教育規律,強化做人的道理,引導行為習慣,為學生創設最優的成長環境和平臺,營造濃厚的校園氛圍,使每個學生都能掌握素質養成的基本道理和原則,確立自己的成長目標,牢記并遵守行為準則,養成良好的人格和習慣,成為品行優良、素質高尚的人。
養成教育 習慣 目標
養成教育是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教育。葉圣陶先生曾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教育”。養成教育 經歷了從“養”到“養成”,再到“養成教育”的發展歷程,是一種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核心是“以人為本”,旨在通過挖掘教育對象內因基礎上,啟發和培養教育對象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自覺主動地接受良好素質和習慣的培養與熏陶,在實踐中潛移默化的踐行,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知、情、意、行”等素質,使之形成良好的符合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
大學是做教育的,是培養人的,首先就要明確培養目標。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是大的原則目標,應用型是大的分類,作為抓手都不夠到位,需要將其具體化、特色化,以便于落實。作為培養目標,我們要培養的是滿身具有優秀素質和強大功能的人。
一是胸中有志。志向堅定,目標明確。主體性目標:人格健全,自愛自強;成就事業,成就人生。客體性目標:服務祖國,服務社會;國家意識,社會責任。
二是心中有情。有高尚的情感:愛心、正義、誠信、感恩;有優良的情商:自知、自勵、自控,心態積極、人際和諧。
三是眼中有活兒。責任心、眼力見兒;是一個負責任的人,是一個主動性強的人。
四是身上有勁兒。既標志著健康,也體現出狀態,做事在狀態、有活力、有激情。
五是腹中有才。有知識、有學問。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知識得到深化,智力得到開發、智慧得到強化。
六是伸手能做。較強的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和社會能力,會做事。
七是張嘴能說。會表達、善交流。較強的溝通協調能力與合作共事能力。
養成教育就是要在這樣的培養目標指導下,通過活動訓練、行為養成、環境熏陶和品質內化,使學生養成優良的習慣和美德。上述7條培養目標,前4條是素質、第5條是知識,后2條是能力,這樣我們就把知識、能力、素質這三個要素在我們的學生身上具體化了,成為我們的特色目標,落實起來更有抓手這樣的目標是更有抓手的目標,更可自身感知的目標,更“人化”的目標。
(一)認知學習
以“兩課”為主渠道,通過理論學習和思考,使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發展規律、國家前途命運、自己的社會責任以及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掌握做人的道德標準,能夠正確識別是非、善惡、美丑和榮辱,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二)情感體驗
使學生在自我養成和活動養成中體驗和感受,在感受中產生感動,在感動中凈化心靈、提高覺悟。引導學生培育高尚深厚的情感,具有較高的情商。如:社區服務是情感體驗,讓座是情感體驗,一封家書也是情感體驗。
(三)意志磨煉
設計N個習慣養成的項目供每個學生選擇,引導學生選定項目后堅持實踐,不打折、不放棄,在此過程中培養意志和毅力。行為養成的關鍵是堅持,意志磨煉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養成;倡導兩吃精神:樂于吃苦、樂于吃虧,苦中求樂,在辛苦的同時體驗精神的享受,意志磨煉與情感體驗互動。
(四)行為養成
行為養成就是自覺意識下的實踐,每天有目標地做,自覺地堅持做,從一點一滴坐起、從一言一行坐起,養成多種好習慣。 葉圣陶說:“教育就是養成人的好習慣”;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行為心理學提出“21天效應”或稱“21天法則”。行為養成就是把日常活動納入養成教育的軌道。行為養成是培育良才的熔爐,是養成教育的落腳。
認知學習對情感體驗、意志磨煉、行為養成起到理念引導、價值確認的作用,為所倡導的各類習慣養成提供心理驅動力。
情感體驗和意志磨煉對行為養成起到升華的作用,把日常的瑣事升華為良好習慣的養成,升華為高尚素質的磨煉,升華為生命質量的追求。
行為養成是目標指導下的實踐,就是每天有意識有計劃地做,做的過程就是認知內化的過程,就是情感體驗、意志磨煉的過程,就是提高素質的過程。所以 行為養成是我們實施養成教育的抓手,是我們開展素質教育的載體。
知道為知,體道為德;學到的是知識,內化的才是素質。情感體驗、意志磨煉和行為養成對認知起到內化的作用,把學習到的道理和知識內化為自身的素質,這種內化就是感受、體驗和行為養成的過程,就是實踐的過程。
[1]陳鶴琴.家庭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約翰.洛克.教育漫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長春光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