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波
中學生足球的傳接球訓練
邵 波
在中學足球比賽中,傳接球的質量是決定比賽最終勝負的關鍵,高效的傳接有助于球隊制造出行云流水的傳接配合,不僅擁有極強的觀賞性,實用性也非常好。因此,在平時的訓練中,務必要采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加強中學生足球的傳接球訓練,戒掉中學球員在傳接球時存在的壞習慣,規范他們的傳球動作與傳接球技術,并加強傳球意識、接球技巧及接球跑位等方面的培養及訓練。
中學生 足球 傳接球訓練
在進行足球運動時需要將學生的腦力和體能相結合。從運動生理學的角度上來講,運動就是大腦將眼睛看到的信號轉化成動作指令,使肌體產生相應動作的活動。快速傳接球訓練,要確保傳球的速度和準確性。因此,學生在傳球的過程中需要通過眼睛對傳球對象進行鎖定,然后通過大腦對肢體下達指令,并快速做出傳球的動作。由此可以推斷,在排除先天不足的因素以外,影響學生快速傳接球的因素主要有視覺能力、個人思想意識等。
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足球雖然是一項對天賦要求較高的體育運動,但是傳接球等基本能力卻可以通過不斷堅持訓練來獲得提升。在中學生足球的傳接球訓練中,傳接球的技術要領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注意學會觀察,對來球的路線、力度進行準確的判斷;其次,通過觀察確認傳球對象的位置、與自身之間的距離以及跑動速度等,確定傳球對象的運動軌跡,并將球準確的傳到其腳下。因此,無論是觀察來球的情況還是傳球目標的跑位情況,都需要有較強的個人觀察能力。由此可見,中學生足球的傳接球訓練可以有效提升中學生的個人觀察能力,而個人觀察能力的提升,也有助于中學生有效進行足球的傳接球訓練。
首先,良好的行為習慣是運動員取得好成績的必要因素之一。但是,部分中學生在進行傳接球訓練時,存在著低頭傳球、技術動作脫節等問題,導致這部分學生普遍存在出球速度慢、準確性不高的情況,不利于小球員的未來發展。
其次,良好的視野有助于傳球人觀察本方隊友的跑位及敵方隊員的站位,使傳球人傳得準確,接球人接的順利。因此,在平常的訓練中,可以采用四角定位法來提高中學足球運動員的觀察能力。但由于近年來我國青少年眼部疾病發病率正逐漸提升,而大部分球員都存在近視、弱視等情況,對其訓練及眼部健康造成一定阻礙。
在足球比賽當中,傳接球技術不僅是足球運動員的基本功,也是一支球隊掌握比賽節奏與主動權的關鍵。世界著名足球俱樂部巴塞羅那采用的TIKI-TAKA經典戰術,就是將傳接球技術發揮到極致,許多進球都是利用一腳傳球而完成,動作配合緊密,跑位銜接得當。中學生并不是職業球員,因此,對于中學生足球傳接球的訓練不能按照職業球員的標準來衡量。但必須完成以下幾種訓練:
首先,傳接球訓練中的意識訓練。良好的傳接球意識,有利于球員的精準跑位及快速觸球,在實際的比賽中占有絕對的先機。
其次,傳接球訓練中的觀察訓練。球員的個人觀察能力,在球員的傳接球過程中,影響球員對隊友位置及對手位置的觀察與判斷,良好的個人觀察能力可能使球員快速尋找到球場上位置最好的本方球員,并送出快速精準的傳球,為本方制造出更多進球的機會。
(一)訓練方法1:雙人訓練法
雙人訓練法是訓練球員觀察能力及動作的基本方法。在訓練時,可以設定10×20米方格。由兩名隊員分別站在一端的線上,隊員和一名防守隊員在放歌內進行一對一的爭奪,擺脫防守人的防守接球,再傳給,急需擺脫接傳球。為了提高訓練的質量,需要傳球的隊員盡可能的抓住傳球的時機,以各種不同的傳球形式,例如:高吊球、弧線球、加速傳球等。提高學生的接球能力與水平。
此外,足球比賽并不是一個單純比較一類技術的比賽,而是球場上十一個人相互配合,使用不同組合技術去執行戰術任務的運動。為了提高傳接球訓練在比賽實踐中的效果,訓練時不能單純地進行傳球或接球訓練,而是在訓練學生接球時要帶上傳球部分的訓練,并在訓練學生傳球的時候帶上接球部分的訓練,從而提高學生的傳接球技術,有利于學生在比賽中充分發揮出訓練的作用。
(二)訓練方法2:二對二訓練法
從足球場的中線開始,兩名進攻者和傳接配合向球門方向進攻,兩名防守者采取人盯人緊逼防守。將球傳給,迅速擺脫防守,向前插上。直接把球傳給插上的,或者控好球后再傳,然后擺脫防守,向前插上。如此進行下去。要求控球隊員抓住無球隊員擺脫插上的瞬間,及時將球傳出去傳球隊友把球傳出后,要立即擺脫防守向前插上,可直插,也可斜插,接球隊員爭取面向球門接球,如被迫背對球門接球,應利用各種假動作和合理的接球動作接球轉身,向球門。
綜上所述,傳球技術是足球比賽中一切技戰術的基礎,也是決定比賽勝負的關鍵性因素之一。因此,本文從意識、動作、觀察這三方面能力的訓練進行分析,對中學生足球的傳接球訓練進行探討,以期能夠提高中學生傳接球技術水平。
[1]肖本松,蒲世紅.論體教學生足球訓練中傳球技巧的掌握[J].湖北體育科技,2014(09).
[2]朱雪松,孫佳鈺.校園足球傳接球技術訓練的有效方法簡[J].同行,2016(07).
(作者單位:四川省巴中市南江縣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