襲開國
中國.南京林業大學(江蘇南京) 210037 E-mail:kaiguo21c@126.com
大學貧困生道德自我的發展特點*
襲開國
中國.南京林業大學(江蘇南京) 210037 E-mail:kaiguo21c@126.com
目的:探索大學貧困生道德自我的狀況及發展特點。方法:以大學生道德自我問卷為工具,對207名大學貧困生進行調查研究。結果:①大學貧困生道德自我發展總體狀況良好。從具體維度來看,大學貧困生家庭道德自我維度得分最高,其次是社會道德自我,個體道德自我得分相對最低。與非貧困大學生相比,大學貧困生個體道德自我得分相對較低,家庭道德自我得分相對較高(t=-2.232,2.018;P<0.05);②大學貧困生道德自我發展具有性別差異。女生在家庭道德自我和社會道德自我得分上均高于男生(t=2.805,P<0.01;t=2.255,P<0.05);③大學貧困生道德自我發展年級差異顯著(F=3.422,P<0.05)。在總體道德自我上,呈現出“U”字型發展規律;個體道德自我呈現“下降—回升—再下降”的發展特點;社會道德自我呈現“大四快速提高”的“J”字型發展規律。結論:大學貧困生道德自我發展總體狀況良好;大學貧困生道德自我發展具有性別和年級差異。
大學貧困生;道德自我;發展特點;大學生道德自我問卷
道德自我(moral Self)[1]是自我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個體對自身道德品質的某種認識或某種意識狀態,在大學生的自我發展中占據主導地位。長期以來對它的研究都是放在綜合的自我意識或自我概念中進行,鮮少有獨立的對道德自我的探討。隨著自我發展理論研究的深入,近年來,道德自我逐漸受到研究者的關注。如,Kochanska,Murray, Coy[2]研究兒童的道德自我,認為其包括懺悔、道歉、補償、對缺陷的敏感性、規則內化、共情、關注他人錯誤、消極情感和關注父母態度共9個方面的內容。Walker和PittS[3]認為,道德成熟者的自我概念包括原則一理想化、關懷一信任、依賴一忠誠、完善、公平和自信等特征。黃希庭和楊雄[4]發現道德自我是影響個人自我價值感的重要因素,并將其歸入特殊自我價值感維度。林彬、岑國禎[5]從形式和內容兩個方面探索了學生道德自我的結構。聶衍剛,曾敏霞等[6]則從建構主義的視角對青少年道德自我的結構進行了探索。
已有研究主要以兒童或青少年為研究對象,還鮮有專門針對大學生,特別是大學貧困生的研究。大學階段是自我意識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在此階段,大學生開始真正有意識走出家庭,獨立面對生活和未來,認真關注自身的性格、能力、道德品質等心理內容。大學貧困生作為大學校園里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的成長環境和現實壓力,導致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更多的道德自我發展問題。研究以大學貧困生為對象,旨在探討當代大學貧困生道德自我的狀況及發展特點,期望能夠補充有關道德自我的研究資料,并對更有針對性地開展大學貧困生道德教育,提供理論和實證支持。
1.1 對象
本研究中,大學貧困生是指在高校中被評為特困生的學生。因特困生的評選須經過學生生源所在地相關部門和學校的層層審核、把關,具有較高的可信度。本研究在南京地區3所高校中,分年級、性別、專業和是否貧困生隨機選取被試。共發放問卷600份,回收有效問卷491份。其中,貧困生有效問卷207份。大一男32人,女25人;大二男35人,女27人;大三男30人,女21人;大四男18人,女19人。
1.2 方法
《大學生道德自我問卷》[7],包括個體道德自我、家庭道德自我和社會道德自我3個因子,共24個項目。采用9級記分,從"完全不符合—完全符合",用數字"1~9"來標示。得分越高,說明道德自我水平越高。該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852,效標效度為0.809,對量表進行因子分析,結構清晰,擬合較好,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
1.3 統計處理
運用SPSS 17.0進行t檢驗和方差分析(ANOVA)。
2.1 大學貧困生道德自我的總體狀況
見表1。大學貧困生總體道德自我得分為(6.05 ±2.01),高于理論中值4.5,表明當前大學貧困生道德自我發展的總體情況較好。其中,大學貧困生在家庭道德自我上的得分最高,其次是社會道德自我,個體道德自我的得分最低。
與非貧困大學生相比較,大學貧困生總體道德自我得分略低,但無顯著性差異。個體道德自我得分,貧困生得分低于非貧困生,兩者差異顯著;家庭道德自我得分,貧困生得分高于非貧困生,兩者差異顯著;社會道德自我得分,貧困生與非貧困生無顯著差異。
2.2 大學貧困生道德自我的發展特點
為了解大學貧困生道德自我的發展特點,我們以性別、年級為自變量,以學生在道德自我問卷上的得分為因變量,進行t檢驗和方差分析(ANOVA)。
2.2.1 大學貧困生道德自我的性別差異 大學貧困生在總體道德自我上的得分,女生略高于男生,但差異不顯著。具體各維度中,在家庭道德自我上的得分,女生高于男生,兩者差異非常顯著;在社會道德自我上的得分,女生高于男生,兩者差異顯著;在個體道德自我上的得分,男女生之間沒有顯著差異。
表1 大學貧困生道德自我各維度及總體得分情況(±s)

表1 大學貧困生道德自我各維度及總體得分情況(±s)
項 目貧困生非貧困生t P個體道德自我5.44±2.19 5.88±2.11-2.232 0.026家庭道德自我6.72±1.71 6.36±2.08 2.018 0.044社會道德自我5.99±1.91 6.18±1.80-1.093 0.275總體道德自我6.05±2.01 6.17±1.99-1.159 0.247
表2 不同性別大學貧困生道德自我的比較(±s)

表2 不同性別大學貧困生道德自我的比較(±s)
項 目男 生女 生t P個體道德自我5.69±2.12 5.13±2.24 1.828 0.069家庭道德自我6.43±1.85 7.09±1.46-2.805 0.006社會道德自我5.73±1.83 6.33±1.96-2.255 0.025總體道德自我5.95±1.96 6.18±2.07-1.437 0.151
表3 不同年級大學貧困生道德自我的方差分析(±s)

表3 不同年級大學貧困生道德自我的方差分析(±s)
項 目大一大二大三大四F P個體道德自我6.05±1.84 4.96±2.38 5.58±2.09 5.08±2.31 2.941 0.034家庭道德自我7.00±1.25 6.47±1.84 6.64±1.87 6.80±1.85 1.023 0.384社會道德自我5.98±1.83 5.68±1.75 5.80±1.94 6.81±2.07 3.094 0.028總體道德自我6.35±1.72 5.70±2.09 6.01±2.01 6.23±2.22 3.422 0.017
2.2.2 大學貧困生道德自我的年級差異 在總體道德自我上,不同年級的大學貧困生得分差異顯著。進一步通過LSD和S—N—K法的多重比較,可以發現,大一學生得分明顯高于大二學生得分,兩者差異非常顯著;大四學生得分明顯高于大二學生得分,兩者差異顯著;其余年級間得分差異不顯著。具體各維度中,個體道德自我得分,年級間差異顯著。進一步通過LSD和S—N—K法的多重比較,可以發現,大一學生得分明顯高于大二學生得分,兩者差異非常顯著;大一學生得分高于大四學生得分,兩者差異顯著;其余年級間得分差異不顯著。社會道德自我得分,年級間差異顯著。進一步通過LSD和S—N—K法的多重比較發現,大四學生得分高于大一和大三學生得分,兩者差異均顯著;大四學生得分明顯高于大二學生得分,兩者差異非常顯著;其余年級間得分差異不顯著。家庭道德自我得分,年級間沒有顯著差異。
3.1 大學貧困生道德自我的總體情況
大學貧困生道德自我的總體狀況良好。從具體維度來看,大學貧困生家庭道德自我維度得分最高,其次是社會道德自我,個體道德自我得分相對最低。這與聶衍剛、唐莉等[8-9]的研究結論一致。大學貧困生在家庭道德自我維度上得分最高,這顯示出,在當前中西文化交融,價值多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中,大學貧困生越來越重家庭的傾向,在社會"大我"和家庭"中我"中,家庭的份量越來越重。社會道德自我得分其次,這或許與中國"面子"社會的文化價值理念密切相關,在社會人際的互動中,大學貧困生希望能夠通過按照社會價值期許來行動,以維護自己的良好道德形象。個體道德自我得分低,或許是因為此維度測查的是個體不與外界互動時的道德自我概念,當外界評價、監控的壓力消失時,大學貧困生在道德選擇和行動上,可能會放低對自己的要求。
與非貧困大學生相比較,大學貧困生個體道德自我得分相對較低,家庭道德自我得分相對較高。文化心理學認為[10],人的心理與成長環境是相互生成、相互影響的關系,道德觀念也必然是由人們生活于其中的環境所塑造的。大學生個體道德自我觀念的形成始于家庭,父母是其早期認同的對象,如果父母個體道德自我的評價是低的,勢必會影響孩子個體道德自我的形成。有研究表明[11]:自尊、自我效能和自我概念兩兩顯著正相關。貧困會導致自我價值感降低,會加重自我卑微感,從而影響個體道德自我的發展,使個體道德自我評價降低。而貧困家庭培養出一個大學生,付出的代價要比非貧困家庭大得多,這種巨大代價和付出,普遍使得"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更知父母恩,也更懂得感恩和回饋,家庭道德自我得分相對更高。
3.2 大學貧困生道德自我的發展特點
研究以性別、年級為自變量,以學生在道德自我問卷上的得分為因變量,來考察大學貧困生道德自我的發展特點。女生在家庭道德自我和社會道德自我得分均高于男生。這與胡維芳等[12]的研究結論一致。這可能與社會傳統的性別角色觀有關。性別角色是由一定的文化所認定的適合于男性和女性的行為系統,同時還包括那些被看作是構成男性和女性的基本的態度和情感。[13]社會傳統性別角色認為:女性特質應是情感、外貌和人際關系取向的。在人際交往中,女性應更富于同情心,更無私、寬容,更重關系的和諧和他人的評價。男性特質是理智、意志和獨立自主取向,相對更為客觀和理性。這種性別角色的期待對促進個體道德自我的認同起著重要作用。道德自我認同是以人的自我為軸心展開的對自我身份的確認[10]。當個體的角色期待是成功的,他們作為道德行為者將體會到一種效能感。
在總體道德自我上,各年級大學貧困生呈現出" U"字型發展規律。具體表現為:大一得分高,大二、大三得分下降,大四得分又回升。這與Marsh[14]對青少年總的自我概念的研究結論一致。這或許與學生在大學不同年級所面臨的學習和生活任務以及由此帶來的挑戰與壓力有關。大一學生剛進入大學的新鮮感還未消失,對大學生活和自己的未來充滿憧憬,學習上也主要以相對簡單的基礎科目為主,壓力較小,行動上會更為積極,更主動地嘗試融入社會和集體,無論是在私下還是在公開場合中,都試圖去維護一個舒服的自我意象[15]。而到了大二、大三階段,會更多地經歷學業、情感、生活等方面的挫折,心理上會出現迷茫、放松、懈怠,注意力會更專注于自己的內在,更重自己的感受,表現得更加自我和"個性",道德行為減少,會對道德自我產生消極的評價。大四階段,臨近畢業,"何去何從"成了大四學生必須考慮和面對的問題,開始更積極地自我準備,更多地與家庭聯系,更專注地參與、融入社會,導致道德感升高。譚小宏等[16]的研究也顯示道德、責任的發展與學生在各個階段的不同學習和生活任務密切相關。個體道德自我在年級上呈現"下降—回升—再下降"的發展特點。具體表現為:大一得分高,大二和大四得分低;大一與大二、大四得分差異顯著。個體道德自我主要考察的是個體在與個人系統相互作用中對自身道德品行的自我意識,良好的自我接納、自我肯定和自我信賴有助于個體道德自我感的提升,反之,不良的生活事件和消極的自我體驗會降低個體道德自我感。大二學生在學業和感情上的挫敗感逐漸增多,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的差距逐漸顯現,會更易隨波逐流,責任感弱化,出現自我中心,這會導致個體道德自我感的降低;大四學生在考研、找工作的過程中面臨諸多的問題和挑戰,挫敗感、內疚感等消極情感增多,導致個體道德自我感降低。
社會道德自我在年級上呈現"大四快速提高"的"J"字型發展規律。陳亮等的研究表明[17]:道德自我價值感與親社會行為具有緊密的聯系。大四學生在社會道德自我上得分明顯高于其他年級學生,這或許與大四學生親社會行為的快速增加有關。大四階段,學生開始大量進入社會實習實踐,擁有更迫切融入社會的需求,會更主動地學習社會相應的規范要求,努力同化和順應社會規則,按照社會道德要求行事,親社會行為的增加導致社會道德自我評價的提高。
總之,在面向大學貧困生進行道德自我教育時,要著重引導貧困大學生進行正確的自我評價,分清不可控的家庭出身和可控的自身努力的界限,糾正不合理的自我認知,增加積極的自我體驗,努力道德實踐,不斷提高個體道德自我水平。要區分不同性別和年級,根據其道德自我在個體、家庭和社會道德自我不同維度上的發展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
[1]林彬,岑國禎.建構學生道德自我初探[J].心理科學,2000,23 (1):31-34
[2]Kochanska G,Murray K,Coy K C.Inhibitory control as a contributor to conscience in childhood:From toddler to early school age [J].Child Development,1997,68(2):263-277
[3]Walker L J,Pitts R C.Naturalistic conceptions of moral maturity [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8,34(3):403-419
[4]黃希庭,楊雄.青年學生自我價值感量表的編制[J].心理科學, 1998,21(4):289-292
[5]林彬、岑國禎.建構學生道德自我初探[J].心理科學,2000,23 (1):31-33
[6]聶衍剛,曾敏霞,王瑞琪.建構主義視角下青少年道德自我概念的結構及發展特點[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3(8): 22-27
[7]襲開國.大學生道德自我問卷的編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16,24(9):1333-1336
[8]聶衍剛,丁莉.青少年的自我意識及其與社會適應行為的關系[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9,25(2):47-54
[9]唐莉.青少年道德自我的結構及發展特點研究[D].重慶:西南師范大學,2005
[10]萬增奎.道德如何成為我們人格的一部分?—把自我同一性加入道德教育[J].心理研究,2009,2(1):3-8
[11]陳潔,劉鐵橋,鄭敏婕,等.自尊、自我效能和自我概念的關系及對抑郁的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0,18(6):800-801
[12]胡維芳.一項關于大學生自我概念的研究[J].心理科學,2004, 27(5):1223-1225
[13]王中會,劉俊香.性別、性別角色對大學生性別觀念的影響[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7,15(4):381
[14]宋劍輝,郭德俊,張景浩,等.青少年自我概念的特點及培養[J].心理科學,1998,21(3):277-278
[15]楊小君,張羽璇,雷霞.不道德行為產生后的道德自我評價[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6,24(2):235-238
[16]譚小宏,黃希庭.我國中學生責任心特點初步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4(5):45-47
[17]陳亮,劉文,夏雪,等.道德自我調節對親社會傾向的影響及其年齡效應[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8):1240-1242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Poor Undergraduates'Moral Self
Xi Kaiguo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njing 210037,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s about poor undergraduates'moral self.Methods: Subjects were 207 poor undergraduates.This thesis studied the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s with questionnaire.Results:①Poor undergraduates'moral self development was above average.②There was a gender difference in moral self.On the family moral self and social self,the female students'average score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male students(t=2.805,2.255;P<0.05).③There was a significant grade difference in moral self development(F= 3.422,P<0.05).The general moral self developed like a"U"figure.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moral self presented characteristics of"fall—back—down again".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moral self presented characteristics of "rapidly increased in the senior year".Conclusion:Poor undergraduates'moral self development is above average; There are significant gender and grade difference in moral self development.
Poor undergraduates;Moral Self;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s;Moral self scale of college students
R395.6,B844.2
A
1005—1252(2016)11—1718—04
10.13342/j.cnki.cjhp.2016.11.031
2016-05-07)
http://www.cjhp.com.cn/
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編號:C—b/2013/01/023);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編號:2013SJB88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