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海濤 陳功興
【摘 要】本文闡述抑郁的心理動力學理論、行為主義理論、認知理論和人格理論,綜述積極心理團體輔導、焦點解決團體輔導、認知行為團體輔導、自我接納團體輔導等在大學生抑郁干預中的應用和效果,總結和提出團體輔導對抑郁干預研究的現(xiàn)有問題和未來趨勢。
【關鍵詞】團體輔導 大學生 抑郁 干預 積極心理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0C-0120-03
團體輔導(Group Psychotherapy),是相對于個體心理治療而言,將心理治療原理運用于具有共同的發(fā)展性問題或類似心理困擾的群體中,個體之間通過互動相互影響,最終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方式。抑郁(Depression)是一種憂傷、悲哀或沮喪的負性情緒體驗,可由多種因素造成。已有研究者就團體輔導在大學生抑郁干預的應用進行了大量實證研究,但尚未有研究對目前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總結和分析,基于此,綜述團體輔導對大學生抑郁干預的研究現(xiàn)狀、存在問題及未來研究趨勢,對于探明團體輔導的影響作用機制,充分發(fā)揮團體輔導在抑郁干預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一、抑郁的相關理論
為了對抑郁進行描述、解釋、控制和預測,研究者提出了很多有關理論,每種理論都有自己的理論基礎和體系,其中比較有影響的關于抑郁的心理學理論有心理動力學理論、行為主義理論、認知理論和人格理論等。
(一)心理動力學理論。在早期的心理動力學理論中,認為抑郁由攻擊本能轉化而來,是失去關愛的客體的結果,這種失去可以是具體化的,例如親人的離去,也可以是抽象化的,例如失戀,其中主體對這個客體的愛是矛盾的。心理動力學理論家認為,個體童年時期的遭遇,使其沒有形成積極的、有力的、理性的自我意識,導致個體在與他人的關系當中,尋求認同與安全感,擔心分離與被拋棄,允許他人利用甚至虐待自己,卻不愿去抗議而導致關系破裂(Arieti & Bemporad,1980)。為了受到他人的喜歡或尊重,這些個體不斷地追求極致,盡管自己的表現(xiàn)優(yōu)異也缺乏自信或安全踏實感覺,最終如果個體沒有達到所期望的極致、關系破裂或遇到障礙的時候,就可能引發(fā)抑郁。
(二)行為主義理論。行為主義者強調學習、環(huán)境結果、技能和缺陷在抑郁引發(fā)和持續(xù)過程中的重要性。Lewinsohn(1974)認為抑郁和反應與伴隨性正強化(respone-contingent positive reinforcenent)有聯(lián)系,抑郁癥狀常常是那些對造成壓力的負性事件的反應,這些事件包括失業(yè)、患病、關系的破裂、愛人的失去等。有65%的非憂郁型抑郁癥患者都認為他們自己在抑郁癥引發(fā)的前6個月中遭遇了負性應激事件,相對于非抑郁癥個體,在生活中抑郁個體更可能長期遇到應激事件,常常面對各種壓力,特別是來自重要的人或事情失去的壓力(Kessler,Davis & Kendler,1997)。
(三)認知理論。Hammen(1992)指出,認知理論更強調和關注負性思維與情緒之間的關聯(lián),認知理論的基本假設是,個體對自己與周圍的世界保持何種態(tài)度和看法,會影響個體自己所體驗到的情緒與引發(fā)的行為,該理論強調與抑郁癥狀相關聯(lián)的消極的知覺模式、歸因模式和信念的抑郁性認知(depressogenic cognitions)。心理學家貝克(1967)提出了認知模式,認為抑郁個體使用了消極的、有偏差的信念作為過濾器對生活事件進行了解釋。貝克理論的一個基本假設是激活的適應不良的認知圖式,是個體覺知、解釋和記憶的內容,并導致抑郁狀態(tài)的引發(fā)和持續(xù)。貝克理論是目前最廣泛使用的抑郁癥認知行為療法的理論基礎。
(四)人格理論。人格障礙與抑郁之間有很復雜的關系。研究者對外傾性、完美主義、神經質、自律自責、社會依賴等人格特質與抑郁的關系進行了研究,認為高階人格因素與抑郁有密切的聯(lián)系。神經質(neuroticism)屬于人格類型的一種,是情緒不穩(wěn)定性、焦慮、易怒、沖動、易變、易激動等一類特質的綜合,是一個很主要的高階人格維度。高神經質個體更傾向于體驗負性的情緒狀態(tài),外傾性(extraversion)是一個可遺傳的、具有較高概括性的、穩(wěn)定的人格因素與內傾性相對應。外傾性與人格兩者之間有非常重要的關系。低階人格因素與抑郁之間也有密切的關系。眾多心理學家認為自律自責、社會依賴性和完美主義等人格特質,都是引發(fā)抑郁的重要因素。
二、抑郁干預的團體輔導類型
(一)積極心理團體輔導在抑郁干預中的應用。積極心理學由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于20世紀末發(fā)起的一種心理學思潮,認為心理學不應該僅僅限于關注個體的心理創(chuàng)傷和疾病治療,還需要更加關注樂觀、希望和滿足等積極體驗。在積極心理學理論思潮的影響下,積極心理團體輔導基于個體的人格特點和美德,通過團體活動,體驗積極情緒、優(yōu)化心理品質、構建積極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讓個體在體驗中學習和糾正之前消極的認知和行為模式,養(yǎng)成發(fā)現(xiàn)自身優(yōu)勢和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習慣,最終達到自我療愈的效果。王麗萍、徐偉、張婷婷(2015)通過量表篩選36名具有抑郁癥狀的大學生,組成實驗組和控制組,其中僅對實驗組實施積極團體輔導,用scl90和SDS量表進行前測、后測,結果發(fā)現(xiàn)通過積極團體輔導干預后,實驗組的成員在強迫因子、抑郁因子和焦慮因子方面都有了顯著的改善,抑郁水平下降。有研究者以八位輕中度抑郁的高校學生為被試,給予被試體驗時間達6周,以小組分享、主體活動和作業(yè)為形式,每周兩小時的積極團體輔導,結果發(fā)現(xiàn)積極心理團體輔導可以有效地降低大學生的抑郁情緒水平,提高他們對生活的控制感,且這種積極的效果在三個月之后依然存在。斯上雯和林瀟驍?shù)龋?015)認為,積極心理學取向的團體心理輔導可以避免接受干預的學生被貼標簽、污名化、特殊化和去個性化,有效地保護進行心理干預的學生,更加適合精神狀況正常的,又需要心理輔導的具有個體差異的目標群體。
(二)焦點解決團體輔導在抑郁干預中的應用。焦點解決短期心理咨詢技術是國外新興的一種心理咨詢方法,有別于傳統(tǒng)心理治療的刨根問底,而是跳出思考的黑盒子,強調當事人發(fā)揮解決目前抱怨的問題的能力比發(fā)揮領悟更加重要,不刻意去分析問題的原因,不以領悟作為咨詢的目標;運用當事人自身資源,幫助當事人達到改善的目標;不以抵抗改善的觀點看待當事人,強調尊重當事人具有能力的重要性。席明靜(2011)運用實驗研究和追蹤研究的方法,通過設計焦點解決取向的團體方案,以調節(jié)抑郁情緒為主要內容、以團體動力為主線、以焦點解決短期咨詢理論為理念,激發(fā)體驗者的改變,結果表明,焦點解決取向團體輔導對治療大學生抑郁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輔導策略。有研究者以20名具有抑郁癥狀的高職新生為被試,隨機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以焦點解決短期治療理論和技術為基礎,結合高職新生普遍存在的人際、學習、自我和時間管理等適應困擾,設計具有針對性的焦點解決團體輔導方案,對被試進行為期7次的焦點解決團體輔導,結果發(fā)現(xiàn),焦點解決團體輔導能有效緩解高職新生抑郁情緒,并認為其有效治療因素包括:重新建構和一般化,提升自我支持;明確目標,激發(fā)動力;發(fā)掘資源,提升信心;一小步改變,學會問題解決之道。這些研究通過實證的方式,驗證了團體輔導是應用焦點解決短期心理咨詢技術的一個良好的平臺,團體輔導和焦點解決短期心理技術兩者的有機結合,可以使抑郁個體達到更好的心理治療效果。
(三)人際交往團體輔導在抑郁干預中的應用。人際關系是個體之間為了滿足各自的某種需要,通過交往形成的相互之間比較穩(wěn)定的心理關系,人際關系問題是大學生心理障礙和嚴重精神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對其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響。樊富珉教授認為,人際關系團體輔導對于提高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技能和心理健康水平有著重要作用。人際交往團體輔導是指以提高人際交往技能和改善人際關系為主要內容的團體輔導形式。李鳳蘭(2005)以50名高抑郁體驗和低自我概念的大學生為被試,采用前后測實驗研究的方法,發(fā)現(xiàn)參加人際交往團體輔導的被試的抑郁水平和自我概念總分的變化量與控制組有顯著差異,因此得出人際交往團體輔導對于降低大學生抑郁體驗水平都是有作用的。張海音、孫洲(2010)等研究者采用成長性、結構性和封閉性的人際關系團體輔導,發(fā)現(xiàn)人際交往團體輔導可以有效改善大學生的抑郁狀況,大學生在“精神性—情感癥狀”、“軀體性障礙”、“抑郁的心理障礙”三個維度上效果提升較為明顯,并把原因歸結為團體輔導的獨特優(yōu)勢:人際交往團體輔導能為團體成員提供情緒放松的環(huán)境,能為團體成員提供學習交往經驗的平臺,能為被試者提供學習心理健康知識、矯正自我的機會。
(四)認知行為團體輔導在抑郁干預中的應用。認知行為團體輔導的理論基礎為團體動力學理論(Group Dynamics Theory)、理性情緒治療理論(Rational Emotion Behavior Therapy Theory)、行為主義理論(Behaviorism Counseling Theory)和人本主義理論(Humanistic Theory of Human Development),即認知行為團體輔導基于團體的氣氛和內聚力,使成員獲得社會支持和信任,真誠分享,共同成長;幫助個體用理性認知代替非理性認知,消除不合理認知導致的負性自動思維和悲觀體驗,改善應對方式;提供個體社會團體學習平臺,學習適應行為,達到集體的改變和帶動;認知行為團體輔導設計自我成長歷程,去除成長中的不合理信念,激發(fā)潛能,達到自我實現(xiàn)。郭秀麗(2010)對高職新生進行研究,針對抑郁情緒的學生進行認知行為團體輔導,發(fā)現(xiàn)認知行為團體輔導可以改善高職生的自尊、自動思維、應付方式以及社會支持,對于改善高職生抑郁情緒有效。也有魏義梅、張明(2010)等研究者對12名有抑郁情緒的大學生進行為期8周的認知行為團體輔導,總主題是“理智應對、快樂成長”,共分8次,每次活動都有明確的主題,每次2個小時,每周1次,約120分鐘,設計實驗組和控制組,通過量表進行前側后側發(fā)現(xiàn)實驗組被試在團體輔導前后的抑郁自評量表、負性自動思維量表得分都顯著下降,意味著認知行為團體輔導在改善大學生抑郁情緒方面具有效果。
(五)自我接納團體輔導在抑郁干預中的應用。在臨床心理學中,認為個體抑郁的深層原因是不接納現(xiàn)實自我,大學生處于自我統(tǒng)一的形成階段,學會正確認識自我、接納自我,有助于構建大學生健康的心理機制,避免引發(fā)抑郁,因此有研究者認為,對大學生進行自我接納團體輔導訓練,可以有效地、快速地、低阻抗、多對象地緩解、消除大學生的抑郁情緒。劉敏和趙富才(2013)以24名自我接納較低、抑郁女大學生為被試,進行七次自我接納團體輔導:“你我相識”、“我的自畫像”、“情緒知多少回到過去”、“我的短板”、“我其實很棒”、“悅納自我”、“笑迎未來”,研究發(fā)現(xiàn),自我接納團體輔導對于增強抑郁狀態(tài)下高校女生的自我接納以及降低其抑郁體驗有顯著效果,并認為自我接納團體輔導要主要兩個方面:一是有機結合團體發(fā)展階段的特點和自我接納提升的特點,設計針對性強的輔導方案,注重綜合訓練;二是注重營造安全、信任、積極和理解的團體氛圍,激發(fā)個體固有的心理潛能。
三、抑郁干預的團體輔導研究趨勢
縱觀現(xiàn)有積極心理團體輔導、焦點解決團體輔導、認知行為團體輔導、自我接納團體輔導等對抑郁干預的研究,采用前側后側的實驗研究設計,借助問卷量表進行抑郁水平的測量,運用數(shù)量統(tǒng)計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最后均發(fā)現(xiàn)團體輔導的干預效果顯著。但是現(xiàn)有研究存在一些共性問題和值得改進與深入的方面:一是研究中的被試人數(shù)較少,樣本代表性可能會受到影響,在今后相關的團體輔導對抑郁干預的實驗研究中,可以增加被試人數(shù),提高研究的信度;二是實驗研究干預時間不長,大多數(shù)集中在2-3月,同時對研究對象未有追蹤研究,因此團體輔導對大學生抑郁的干預是否具有長期效果是今后研究的一個方向。三是目前研究者在運用團體輔導干預抑郁大學生時,團體輔導形式單一(如人際交往團體輔導或焦點解決團體輔導),嘗試集中團體輔導方法的融合是否對抑郁的干預更有效,也是未來值得研究和探討的焦點。四是在目前團體輔導對大學生抑郁的干預研究主要是運用實驗研究范式探討干預效果是否顯著,對于團體輔導是通過哪些因素、何種機制來改善抑郁狀況的效果還處于未涉及領域,探明團體輔導對干預抑郁的影響機制、對于提高團體輔導的作用和改善抑郁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