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湘潭市委黨校 陳璐
全域旅游視角下湘潭農業旅游的融合發展
中共湘潭市委黨校 陳璐
旅游產業與農業的融合滲透、關聯多處于初級階段,產品創新、市場拓展對接等方面均嚴重落后于消費者的多元需求,如求新、求獨、求奇、求異等,造成多元需求與有效供給不對等,這仍是農業旅游產業附加值偏低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就湘潭市農業旅游的制約瓶頸和發展方式提供參考性建議,以期有利于全域旅游下農業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全域旅游 農業旅游 產業融合
農業旅游是指以農業資源、農村景觀(農業文化景觀、農業生態景觀、農村聚落景觀、農事活動)為旅游資源,通過以旅游內涵為主題的策劃和開發,把農藝展示、田園風光觀賞、民俗體驗、旅游休閑、度假娛樂融為一體的旅游方式,是農業與旅游業融合發展的產物。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行政區域內,以旅游業為優勢主導產業,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和社會共同參與,通過旅游業帶動乃至于統領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一種新的區域旅游發展理念和模式。區別于之前的旅游價值觀,全域旅游提出了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的戰略目標,這對各類主體的旅游觀影響很大。為實現旅游產業的供給側改革,2015年8月,國家旅游局下發了《關于開展“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的通知》(旅發〔2015〕182號),為實現旅游業與農業產業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政策導向和著力方式。
與傳統農業旅游不同,全域旅游視角下農業旅游呈現出需求供給方面參與人群多、受眾需求大;產品項目方面特色營收強、項目創新快;財務效益方面資金回流快、投資收益高等特點。
1.1 需求供給方面參與人群多、受眾需求大
全域旅游突出的是“全”,其包括地域、人群、產業、時效,即全方位、全覆蓋、全產業鏈、全時候都體現出旅游的元素。在這些方面已然頗有市場需求的就是新型城鎮化所帶來的城市人群短暫“回流”,體驗鄉村樂趣,而旅游便是必不可少的一條回流渠道。農村土地資源豐富、農業發展先天稟賦優勢大,農業旅游的突破點容易找到,即從事單一農業至農業旅游轉型難度小,供需雙方市場力量均為強勁。
1.2 產品項目方面特色營收強、項目創新快
全域旅游下旅游的特色已不僅僅局限于只畫一張藍圖,應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動而不停更新知識、管理、項目和產品,否則低門檻的準入會使部分地區農業旅游發展停滯于初級階段,直接帶來的是經濟效益低下。
1.3 財務效益方面資金回流快、投資收益高
全域旅游著眼于全國旅游資源豐富的國情,雖在全國范圍不同的地區統一鋪開,卻能帶來同樣高的收益,前提是政府政策扶持準、中小企業眼光獨到、農戶積極參與,這樣的旅游性收入既能夠推動農業化產業發展和精細化發展,又能直接增加農民的可支配收入,幫助部分農民脫貧。
2.1 現代農業基礎
湘潭地處于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80%的面積在海拔150m以下,土地狀態適合耕種,多丘陵、山水林資源豐富,種植、養殖均有良好的基礎,是全國重要的糧豬生產基地。2015年1月,農業部認定湘潭為全國20個城市建設的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之一,為現代農業建設提供了有利條件,通過第一年的開工建設農業重點項目90個,投資57.7億元,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涉農產業正在穩步發展。2015年全市有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200家,產值686億元,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25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總產值419.1億元。

表1 湘潭現代農業基礎
2.2 與旅游業融合不足之處
2.2.1 農旅產品加工精深度偏低
全域旅游下的農業資源呈現出農業產業化經營、地方特色明顯,技術能力和栽培成果出色的特征。對于旅游農產品的開發種類、龍頭企業品牌、產品策劃包裝和對接市場渠道都會隨著旅游市場的拓展而全面提升。但本市在農產品的開發并未真正與旅游產業對接,多數停留于舊式思維,生產方式、產品立意、銷售渠道等方面并未針對游客群體進行專業化精美包裝、實行品牌化直接營銷,旅游功能僅停留在觀光,游離于低級階段,隔斷了國民經濟中的主要動力市場——消費市場,也不利于本市的特色文化傳播。
2.2.2 旅游特產市場供求不對等
一是產品營銷渠道不暢,旅游特產推介中企業并未抱團發展,形成整體意識來推介;二是小范圍多層次類產品較為缺乏,低端農產品同質化競爭嚴重,精品類農產品開發種類少,容易出現旅游特產市場良莠不齊、價格混亂等現象;三是真正受歡迎的農家土特產未能有效開發成品牌,未能成規模式推廣,難以為廣大旅游群體熟知。這類產品分散性較廣,采購難度較大,比如營養價值高、口感好的大米、土禽、土菜等農產品。
2.3 觀光休閑農業發展水平不高
首先,農旅產業模式發展未成氣候,產業附加值仍處于較低的水平。休閑農業以小、同、中低端為主,且主要停留在以個體式經營為主,盈利模式主要靠餐飲的低端發展水平,離全域旅游要求的“依托全體農戶、迎合多種需求、提振農村經濟”仍有相當大的提升空間。
其次,觀光農業產業鏈延伸遭遇瓶頸,文化元素未能有效融合。比如部分特色鄉鎮已開發以觀賞花卉為主的旅游節,但是輻射范圍較小,以自駕游為主,服務群體未能有效開發,配套設施未跟上游客的需求;節慶產品策劃包裝創新性不足,缺乏后續產品和服務,未形成旅游產業鏈,造成整體經濟效益偏低;村鎮間模式相似,項目策劃亮點和包裝的創意文化元素未能有所體現,易造成重游率低。
3.1 農業旅游板塊多向錯位發展,創新休閑產業業態
依托水府廟國家水利風景區、韶山灌區國家水利風景區、東臺山國家森林公園、盤龍現代農業觀光園、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茅滸水鄉等,結合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建設,加快發展觀光休閑、生態康養、研學科普等旅游業態,構建環湘潭市城區休閑體驗農業圈、韶山紅色旅游觀光農業板塊、水府廟韶山銀河藍色休閑旅游農業板塊、花石白石綠色休閑農業板塊的“一圈三板塊”休閑農業發展格局。
3.2 注重農產品開發和推廣,豐富農旅產品層次
著重農旅產品與文化的融合,通過深加工—精包裝—準推介三步走將傳統農業的第一產業業態升華為一、二、三次產業高度融合的新型業態。第一步是經過工業化的精深加工。如湘蓮全面加工開發蓮子、蓮心、荷葉、蓮藕等方面產品,由農產品到食品加工,實現了第一次升值。第二步是通過文化主題的創意精美包裝,由產品變藝術品,提升產品附加值。如湘蓮可形成系列產品,新鮮糕點類、可口甜品類、健康養生類、工藝美術類等,實現了第二次升值。第三步是附加旅游服務,加強文化立意設計,發展觀光體驗式旅游。如以“觀賞荷花,親近大自然”為主題,開展親子活動,親手采摘蓮蓬、蓮藕,以蓮為主題的吟詩作畫,推廣了湘蓮產品和湘蓮文化,實現了第三次升值。
3.3 分工合力滿足農旅需求,凸顯品牌示范效應
整體按照龍頭企業+農戶的產業化模式,以村集體為單位,開發休閑農業,避免低質同質化競爭。龍頭企業從總體上負責項目策劃包裝、產品開發設計、市場拓展營銷、產后權益保證。農戶按照相應標準加盟經營,加快更新產品或項目速度,滿足消費者多層次需求。政府引導舉辦油菜花節、賞茶節、盤龍國際荷花節、花石荷花節等節會,加強推廣力度和提升品牌知名度。力爭打造1個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湘潭縣或岳塘區)、2家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明月山莊、龍鳳莊園等)、1家國家農業公園示范區(姜畬現代農業示范園),分工協作合力實現農旅產品的產業化經營和品牌構建。
[1] 陳義彬.經濟欠發達山區農業旅游發展研究——以廣東梅州市為例[J].地理科學,2008,28(3).
[2] 國家旅游局.關于開展“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的通知[Z].2015-08.
F590.1
A
2096-0298(2016)10(c)-0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