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塑造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階段,個性教育作為現在素質教育觀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當代教育界培養學生的一種重要方式,可以有效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個性教育是現在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多專家意識到我國個性教育方面的不足,大聲疾呼提高個性教育在素質教育中所占的比重。所謂個性教育,就是在教育過程中注意學生的個性差異,了解高校學生的興趣、愛好及特長等個性,不是傳統應試教育的同步化一。個性教育要求從兩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一是對學生個性的認知,包括對學生個性的了解和尊重;另一方面是對學生的個性的鍛煉與指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且在指導學生在享有自主權利的同時,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和義務。
個性教育與素質教育相輔相成,是一種具有時代特色的教育思想。它的特點可以分為三個方面。其一,個性教育主張尊重個體差異,尊重人的個性。當然,尊重人的個性并不代表遷就、放縱人的消極心態,而是在平等、關愛的基礎上,重視每一個高校學生的個性。這要求教師對學生的差異持尊重心態,是教師師德的體現,也是教師優良品質的體現。其二,強調發現,挖掘高校學生的個性潛能和特長,與平均主義教育相反,實現智育上的“合格加特長”的理論。個性教育對高校學生的個性進行教育,幫助學生在自己的道路上,找到適合他個人才能和個人特長的前進方向,幫助每一個高校學生發現和找到屬于他隱藏的潛能,讓其發現人生的道路。個性教育不會像應試教育一樣讓高校學生成為沒有個性的人,它能讓每個學生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其三,個性教育主張教師以自身的優秀品質在日常教學中,對學生的道德、行為方面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給予學生一定的自由思考時間,鍛煉高校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想。
過去的高校教育主張培養“社會”需求的人才,甚至學生在應試教育的培養下變得思維的僵化,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求,也忽視了人才市場的供求要求,沒有注重學生個性的需求、興趣、特長的選擇,只是一味強調“社會”需求。而個性教育旨在培養學生個性發展,讓學生自由健康的成長,個性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讓學生能適應社會環境。 我國高校教育的方式比較簡單化、書面化、靜態化、理論化,忽略了學生在教學所占主體的主觀能動性。現在的教育方式多是簡單的命令與要求,讓學生被迫接受,忽略了學生的個性心理和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單一,缺乏直觀性,對主觀教學手段開發、創新較少,脫離實際,教育形式單調,教學與實踐脫離,師生缺乏溝通,教學過程中的討論氛圍較弱,學生只能被迫接受教學,這些教育方式對個性教育在高校中的推行造成了影響,難以實現現代素質化教育。
改革開放后,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帶動了思想觀念變化的熱潮,各種不同國家的文化觀念涌入中國,人們開始重新正視自我意識,尋找過去被傳統理念束縛的價值觀,審視自己合理的需求主觀意識增強。但在同時,個人主義的自我意識也在逐漸膨脹,以個人為中心,忽略了社會責任感。高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承擔著巨大的專業學習壓力與升學壓力。受人口影響,我國的高校學生數量較大,競爭的影響存在高校學生的日常學習中,讓高校學生充滿危機感和壓迫感,且被動加入到升學的激烈競爭中。在面對艱巨的學習工作時,難免情緒煩躁,行為失控,增加了高校學生教育管理的難度。
實際上高校的教育管理與學生個性塑造并不矛盾,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決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充分認識到個體差異
個性差異是一種客觀存在,我們應該充分尊重客觀規律,學校在進行個性教育的時候,要承認學生的差異性,尊重學生的個性,增強對學生個性的指導和引導學生個性的發展。每個學生都有自己不同興趣愛好,特長品質和行為方式,有各自不同的個人理念、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這些因素構成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推進個性教育就是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個體教育應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自我意識,包括認識自己的個性特點、性格品質、現實需求、夢想追求、優勢與缺點,以此進行個性教育,指點學生針對自己的優缺點選擇人生的道路和奮斗方向。
2.理論實踐結合
教育管理具有多樣性的目標,向學生教授知識并不是教育教學唯一目標,培養學生的能力是教育的另一重要工作。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象學生傳授課本知識,而忽略了學生能力的養成,等到了后期的學習,對進一步了解、領悟新知識產生影響,預防出現“高分低能”現象。我們要在教學管理中認識到,知識的掌握是在擁有一定的學習能力上進行的,能力制約著對知識的理解速度和掌握程度;而能力是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和成長的。正因為能力和知識之間的聯系,我們在培養學生的知識的同時,進行能力培養和創造性教育。
3.培育德育體系
學校應該在教學服務上下足功夫,改善教學環境,保障教學質量和學生管理,形成具有個性教育特色的辦學觀念。加強對高校學生的德育教學,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讓學生的德育與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相符合。在引導學生個性成長、實現自我目標的同時應該嚴于律己,勇于承擔社會責任與使命,學會尊重他人的看法,順應社會要求,與周圍環境和諧相處。
個性化管理,是適應當今網絡時代的要求和“以人為本”的世界發展潮流而提出的新的人本管理理論。個性教育與傳統教育不同的是,它將培養學生能力和創造性思維作為首要目標。個性教育在我國高校開展是為了適應個人、社會及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對個性教育在高校學生教育管理方面也要不斷進行實踐、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