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桂丹
[摘要]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實證調研法,對微電影產生的背景、發展歷程進行梳理和分析,發現微電影的發展經歷了電影短片、草根時代的視頻、商業微電影三個階段。文中進一步闡述了微電影的開放性、互動性、時效性等基本特征,最后提出了微電影在新媒體環境下的發展策略:微電影的營銷前景廣闊,但應注意“度”,不能過分營銷;微電影的傳播要凸顯其靈魂價值;微電影的發展要走平民化、大眾化道路;合理拓寬微電影的傳播渠道。
[關鍵詞]新媒體;微電影;發展
進入到21世紀,科技、網絡、通信等發生了深刻的變革,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生活節奏變得越來越快,時間被分割得支離破碎,人們只能用排隊、等車等碎片時間來獲取信息,信息也因此進入了“微傳播”時代,微電影是“微傳播”時代的典型代表,并表現出了頑強的生命力。
一、微電影興起的時代背景
任何事物的發展和壯大都有特殊的時代背景和烙印,微電影的興起,是由多種因素交織而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歸功于科技的高速發展和進步。進入到新世紀,伴隨互聯網和通信工具迅速發展,手機上網、無線上網以及Wi-Fi技術的成熟,為人們隨時隨地使用網絡提供了方便,科技的發展促進了信息的快速傳播。在快速傳播的時代里,信息傳播的形式發生了深刻變革,傳統的信息傳播模式,由于傳播速度的滯后性、傳播形式的固定性、傳播途徑的單一性,其產生的影響力越來越小,導致受眾人群也在不斷發生變化。相對于傳統媒體的傳播特點,新媒體的傳播滿足了人們時效性、便捷性的要求,這種傳播方式也適應了當下人們時間“碎片化”的特點,微電影就是在這種“微時代”背景下產生和發展的。
二、微電影的發展歷程
“微電影”作為新的傳播媒介,逐漸被人們所接受,并且在某一時期,社會上掀起了“微電影”觀看和拍攝的高潮,“微電影”迅速傳播到社會的各個角落,生根發芽,深深影響著一大批人。由此,“微電影”產生的商業效應也逐漸顯現出來,嗅覺敏銳的商家率先進入“微電影”領域,開啟了“微電影”商業化運作模式。有關“微電影”起源時間和代表作品,學術界說法不一,國內大多數學者認為胡戈在2005年制作的《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是微電影的雛形或萌芽時期,也開啟了個人制作“微電影”的先河,自此,形式多樣、內容各異的“微電影”不斷涌入市場,使消費者在短期內有種應接不暇的感覺。近幾年,隨著網絡技術和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微電影也步入了黃金發展時期,網絡上不斷呈現出高質量的“微電影”作品。縱觀“微電影”的發展歷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一)電影短片
“微電影最原始的形態是電影短片,電影短片是電影史上最古老也是產量最多的一種影片形式,其時間在幾分鐘到幾十分鐘不等。”微電影在經濟投入方面相比于我們所熟知的大型影片來說,有絕對的優勢,它不需要花費巨額的資金,對其他拍攝環節要求也較低,對于設備以及演員等要求也不高。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微電影的經濟成本較低,有利于促進小產業的發展和更新。國內類似于電影短片的影片數量不少,但經得起推敲,引起社會共鳴的卻屈指可數,在這一類型的短片中,2001年,導演伍仕賢執導的微型電影《車四十四》,算是這一時期的代表。這一時期的電影短片歸納起來有以下顯著特點:故事主題較為完整,但缺少生動的故事情節,基本采用平鋪直敘的敘事方法;情感表達上比較直白,易于觀眾理解電影內容,卻不能引起觀眾的思想共鳴;拍攝場景選擇上較為簡單,場景數量少,內容變化小。
(二)草根時代的視頻
伴隨科技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大量現代化,高科技攝像、攝影器材的出現,拍攝視頻,制作視頻已不再是尖端技術,正在走入普通人的生活。2005年,胡戈創作的《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就是這一時期的典型代表作,這部作品并沒有商家資本注入,點擊量卻創造了歷史,一時間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同時也開辟了草根制作視頻時代的先河。在這時期的大量視頻中,都是故事情節的描述,或者截取電影、電視劇個別片段進行修飾、編排,以期博得廣大網民的眼球。在這些良莠不齊的作品中,都不曾涉及廣告,也沒有商家注入資本進行專門的視頻制作,這一時期的視頻制作,堪稱“草根制作爆發期”。由于缺乏商業資本的注入,個人制作的視頻質量得不到保證,大部分視頻達不到預期目的,網絡上瀏覽和點擊率較為平淡。此階段的視頻傳播效果,并沒有引起學術界的重視,也沒有引起商家的注意,胡戈創作的《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所引起的社會效應也被人們看作是曇花一現的社會現象。
(三)商業微電影
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特別是手機等網絡移動平臺的快速發展,在互聯網思維下人們的生活習慣正在形成。電商行業在我國爆炸式地增長,充分說明網絡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網絡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眾多商家開始角逐網絡這個平臺,“線上銷售”成為很多企業利潤的增長點,在銷售領域甚至產生了“得線上者得天下”的口號。微電影由于制作周期短,形式獨特,投資小,見效快,特別是高質量的微電影,網絡關注極高,因此受到商家的廣泛關注。商家的營銷策略和中心開始向網絡平臺轉變。從2010年開始,眾多商家、門戶網站、影視機構都開始進行商業微電影的制作,將企業文化、經營理念等都融入電影中,以講故事的形式展現給觀眾,在觀看電影的同時,企業的形象及價值觀潛移默化地傳達給觀眾。通過此種途徑,企業達到了產品營銷、品牌推廣、企業形象展示等目的,使企業品牌在不知不覺中已深入到觀眾的內心。在市場利益的刺激下,微電影大量出現,其中影響最為廣泛,觀眾口碑最好的是2012年,凱迪拉克公司聘請著名影星吳彥祖拍攝的《一觸即發》。該片將凱迪拉克公司形象很好地融合到影片中,以影星正能量的方式傳遞給受眾,引起觀眾的強烈反響。自此,商業投資拍攝微電影進入了高潮,大量創意新穎、視覺觀賞性強的影片涌入市場,觀眾欣賞到了眾多高質量的影片,企業也達到品牌推高的目的,微電影市場形成了雙贏的局面。
三、微電影的基本特征
(一)獨特的“三微”特征
“微”是近幾年突然熱起來的一個字,從大街小巷一直到各家各戶一夜之間就興起了,好像迫不及待地告訴世人,一個新的流行時代要到來了。“微”有非常明顯的幾個特征,比如時間、制作、成本等。從時間來說,我們不難看出微電影是一個非常短的小型視頻,10分鐘左右,但是卻結構完整,內容清晰,完全沒有模糊不清楚的情況,正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微電影并沒有因為時間短而節省了細節,反而更加精致。微電影在制作方面也是精益求精,因為精悍而更加精細,仿佛一件經過精雕細琢的藝術品,令人回味,值得鑒賞。從成本角度來講,微電影相比于電視劇、電影等較長的影視作品費用要少很多,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講,微電影更利于促進新媒體產業鏈的發展。
(二)微電影具有較強的開放性
之所以說微電影的開放性比較強,是因為微電影面向的大眾范圍比較廣,而且微電影的傳播速率是超乎想象的。上文曾提到,微電影具有時間、制作、成本等特點,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微電影的拍攝要求比較低,只要是想參加拍攝微電影,在準備方面相比于正式的拍攝電視劇和大型電影要容易得多。所以,微電影給一大批對拍攝有興趣的、希望自己能夠當導演的提供了一個非常不錯的機會。
微電影開放性的特點是顯而易見的,微電影既可以拍廣告,還可以當作小型的電視劇欣賞娛樂等。微電影的誕生對于廣告銷售等各大商家來說,無疑是一個天大的喜訊。微電影的傳播范圍廣,傳播速度快,逐漸被人們所接受,尤其是備受年輕人的喜愛。縱觀目前的電影消費市場,年輕人成為電影市場的主力軍,這一人群對電影市場的發展也起著左右作用。從微電影的內容來看,也具有較強的開放性,大多數微電影來源于文學作品的改編,不論是網絡文學還是現代文學以及古典文學,都在一定程度上被翻拍成微電影的各個版本,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微電影的開放性也推動了文學的發展,并為文學領域帶來不菲的經濟效益。
(三)微電影具有較強的互動性
人們對于傳統媒體都不陌生,傳統媒體的最大弊端就是與受眾的互動性非常差,甚至是沒有互動,這一特點和不足,致使傳統媒體的受眾人群在不斷減少。而相比于微電影,傳統電影、電視等的受眾都是通過屏幕,單線、被動地接受信息,受眾的喜怒哀樂無法通過傳統媒體進行表達。在新媒體環境下,微電影可以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等新媒體進行傳播,大多數年輕人在觀看微電影的同時還可以發彈幕來表達自己的看法,和其他受眾進行線上交流,表達自己的觀點,分享自己的感受,這樣的互動形式受到了年輕人的高度好評。
(四)微電影具有較強的時效性
微電影具有的優點眾多,時效性是其中之一。那么,微電影的時效性是如何體現的?這一點和微電影的自身特點密不可分。微電影由于投資小,制作周期短等優勢,可以將社會熱點或新聞事件,迅速改編、翻拍成想要的宣傳效果,在受眾之間快速傳播,進而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它的傳播時效是傳統媒體所無法比擬的。
四、微電影發展策略
微電影從誕生到現在,經歷了十余年的時間。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微電影也暴露了種種問題,如果在這些環節上,進行改進調整,微電影的發展仍有很大的空間可以提升。
(一)微電影的營銷前景廣闊,但應注意“度”
國家廣電總局對某些節目進行禁播,充分說明,任何形式的宣傳都要有個“度”,任何媒體的傳播都要與時代的發展匹配,那些嘩眾取寵,忽視社會綜合影響的傳播行為,最終將被社會所淘汰。微電影的營銷前景廣闊,但營銷方法和內容選擇上要與時代潮流相呼應,與社會發展相匹配。
(二)發展有靈魂的微電影
通過對近幾年電影市場的研究發現,凡是票房過億的大片,無論是國外的還是國內的,所有的影片都有一個共同特征——電影拍攝出了靈魂,換言之,電影引起了人們強烈的思想共鳴,而且這一靈魂在受眾間不斷傳播,深深影響到每一個人。2016年初,周星馳導演的《美人魚》以環保主題賦予電影新的靈魂,引起人們對環境的深刻反省。微電影的發展也將是靈魂引路,不斷創新。
(三)發展道路仍需平民化
從微電影的發展階段來看,微電影的發展已進入到商業化成熟發展階段。商家的介入,對于微電影的發展來說無疑是一把雙刃劍,它提升微電影拍攝質量的同時,也使微電影的傳播形式變得越來越單一,以講故事宣傳企業文化和品牌成為微電影的主流。長此以往,微電影的發展將失去應有的動力。筆者認為,微電影還應來源于生活,回歸于生活,使每個人都能實現微電影的夢想,推廣微電影的平民化。
(四)拓寬微電影的傳播渠道
微電影從誕生之初,主要依靠網絡平臺進行傳播。近幾年,移動設備發展迅猛,網絡平臺逐漸向移動平臺過渡,移動終端設備日益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微電影也完成了由電腦向手機等終端媒體的過渡。從網絡和移動終端來看,微電影的受眾主要集中在年輕人群,特別是高中生和大學生。受眾人群的固定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微電影在社會中傳播范圍的寬度。傳統的電視平臺,雖不能與觀眾進行互動,但是由于長期的社會積淀,電視也有著固定的消費人群,也是商家傳統的競爭之地。如果微電影稍加改制,在制作形式上趨向于電視劇,并且內容進行合理整合,進而將有傳播價值的微電影搬到電視熒屏上,拓寬微電影的傳播渠道,增加微電影的受眾人群。傳統媒體如果能成為微電影的傳播平臺,這將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微電影的快速發展。
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為微電影的傳播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同時也為微電影的發展帶來了挑戰,微電影在新媒體環境下,如何科學、高效地發展,仍須學術界進一步跟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