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忠
摘 要 “尚于巧”“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是當代工匠精神的價值內涵。依據斯潘塞(Spencer) 提出的人的素質冰山模型理論內隱性素質特征的成長規律,通過觀念轉變、教學融入、實踐強化、文化培育、方法創新等路徑,能有效培育中職學生的工匠精神。
關 鍵 詞 工匠精神;價值內涵;人的素質冰山模型;職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 G41
文獻編碼 A
文章編號 2095-1183(2016)11-00-03
當前,培育與弘揚工匠精神已上升為國家戰略。我國要成為制造強國,就需要培養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實現由“中國制造”走向“精品制造”“中國智造”,我國的職業教育面臨著全新的挑戰。培育工匠精神,造就“大國工匠”,中職學校責無旁貸。
一、工匠精神的內涵
所謂“工匠精神”,是一種對職業充滿敬畏、對工作專注執著、對產品追求精益求精、對服務崇尚極致完美、對人生追求止于至善的價值取向。工匠精神之于工匠個體,主要表現為專注、耐心、執著、創新與奉獻等優良素質;工匠精神之于產品和服務,主要表現為以人為本、精益求精、追求極致、追求完善、止于至善等獨特品質。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對品質的追求。工匠精神的目標是打造本行業的精品。[1]
我們可以從專業水平、專業精神、職業態度、人文素養等四個層面來認知工匠精神。
一是“尚于巧”,即追求技藝之巧,是工匠努力追求的精神品質,是工匠最基本的職業要求,是工匠精神的魂。“工必尚巧”,“巧”是工匠的代名詞,能被稱為工匠的人一定是心靈手巧的人。“巧”在本質上體現了創造性思維的特質,即在熟練、嫻熟基礎上敢于打破常規,別出心裁,不拘泥于傳統,蘊涵在工匠身上的那種求新的精神品質。歷史上,魯班之所以被后人尊奉為祖師爺,就是因為他發明創造了曲尺、墨斗、刨子等器物。
二是“精于工”,即追求技藝的精湛與產品的精致細膩,是傳統工匠精神的“鈣”。古人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即指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玉器、象牙、骨器時仔細認真、反復琢磨。這種對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極致的精神品質造就了中華文明。中國的絲綢、陶瓷等工藝品以其精湛的技藝遠銷歐亞,因此被譽稱“絲綢之國”“陶瓷之都”;戰國編鐘極其精致,可以做到“圓者中規,方者中矩,立者中懸,衡者中水,直者如生焉,繼者如附焉”;馬王堆出土的漢代素紗禪衣絲縷極細,用料2. 6平方米,而重僅49克,可謂“薄如蟬冀”“輕若煙霧”,是世界上最輕的素紗蟬衣;著名的蘇州園林以其意境深遠、構筑精致而著稱于世,被稱為“咫尺之內再造乾坤”……這些背后都凝聚著中國工匠追求精細的精神品質。
三是“匠于心”,即耐心、專注、執著的工匠心境,敬業、精業、樂業,注重細節、追求完美、崇尚極致的職業操守。這樣的工匠會對每個產品的每個細節盡可能地做到極致,矢志不渝地追求一種完美至善的理想狀態,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他們擁有舍我其誰的責任擔當,崇尚寧靜致遠的精神境界,并貫穿職業生涯始終。
四是“品于行”,即工匠有止于至善的高尚品行。對技藝和作品精益求精的追求并不是高明工匠的唯一目的。《莊子·養生主》日:“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躊老然響然,奏刀蟾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梁惠王贊嘆他精湛的技藝,而庖丁回答說:“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庖丁解牛這一典型例子說明,工匠雖然謀于物,精于工,但其深知使用者非自身。為了讓使用者獲得“快快”的“到位感”,“爽爽”的“舒適感”,“滿滿”的“成就感”,工匠會竭盡所能,窮盡其術,這就把利他的情懷發揮到極致,即希望通過手中的技藝領悟到“道”的真諦,從而實現人生意義的超越。這種利他情懷,在人情世故趨冷的當下,彌足珍貴。
二、“工匠精神”的弘揚與培育
美國著名人力資源研究專家斯潘塞(Spencer)提出的人的素質冰山模型把個體的素質分為特質、動機、自我概念、知識與技能等五種基本素質。[2]其中,動機是指一個人對某種事物持續渴望并付諸行動的內驅力;特質是指身體的特性以及擁有對情境或信息的持續反應;自我概念是指一個人的態度、價值觀及自我印象;知識是指個人在特定領域的專業知識;技能是指個人所擁有的動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上述五個方面的素質特征組成了一個人整體的素質結構。斯潘塞進一步將此素質結構以冰山模式(The iceberg model)加以分析(見下圖):
知識和技能是可以看得見的,表層的、外顯的個人特征,漂浮在水上;動機和特質更隱藏,位于人格結構的更深層,自我概念位于二者之間。表面的知識和技能相對容易改變,可以通過培訓促使其發展;自我概念,如態度、價值觀和自信也可通過培訓而得以改變,但這相對知識和技能的培訓要困難;核心的動機和特質處于人格結構的最深處,難以對其進行培訓和發展。內隱特征是決定人們行為表現和行為結果的關鍵因素。麥克利蘭認為,水上冰山部分知識和技能是基準性素質,是對勝任者基礎素質的要求,但它不能把表現優異者與表現平平者準確區別開來;水下冰山部分可以統稱為鑒別性素質,是區分優異者和平平者的關鍵因素。
基于素質冰川模型理論,工匠精神之于工匠個體,顯然屬于內隱特征的范疇,處于人格結構的最深處,難以對其進行培訓和發展。作為當前中國社會一種“稀缺”的優秀品質與精神資源,中職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與弘揚應何以為之?
第一,觀念轉變。中職教育工作者應該清楚,專業會隨人才市場供求變化而變化,專業的知識、技能含金量會隨之起落,而用人單位對人才職業素養的需求則是恒定的。這必然要求職業教育更加重視職業素養的培養。涵蓋工匠精神的職業素養在人的素質結構中屬于內隱性特征的范疇,是決定人們行為表現和行為結果的關鍵因素,也是決定制造粗制濫造產品還是制造精品的關鍵因素,因此,它是職業教育精神之“鈣”,是職業教育“DNA”。僅僅關注專業知識、技能將是培養“大國工匠”的最大障礙。
第二,教學融入。強化職業素養的課程實施,要求由以工作過程導向向以職業素養導向轉型。要將職業素養整合到課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當中,并作為重點考核內容;要把工匠精神的養成計劃與課程教學緊密結合起來,從而在教學上確保從注重技能本位向注重素養本位的轉型。教師在教學中應帶頭踐行工匠精神,通過榜樣示范、言傳身教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此,才能讓工匠精神在職業教育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第三,實踐強化。職業精神的培養離不開實踐的鍛造,只有將工匠精神和實際工作環境和任務緊密聯系在一起,學生才能切身體會到工匠精神的實質,感受到它的價值。因此我們充分利用校企合作雙向育人平臺,一方面構建“參與+體驗+感悟”的工匠精神教育載體和平臺,促進工匠精神與崗位工作、技術活動等有機融合,并內化于學生心中;另一方面,利用這一平臺邀請行業大師和優秀工匠走進校園,走進課堂,選聘行業大師擔任學校的顧問,遴選一批優秀工匠作為學生的職業導師,使學生在師父的言傳身教和率先垂范中感受工匠精神,最終讓職業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此外,還可充分利用這一平臺,讓學生去企業實習,感受企業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將工匠精神內化于心。
第四,文化培育。要建立以工匠精神的培育作為切入點和制高點的校園文化[3],一方面,要將傳統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融合發展,系統設計能很好體現工匠精神內涵的特色校園文化;另一方面,要利用這種文化軟實力,向社會宣傳工匠精神的價值和意義,以營造適宜“大國工匠”成長的良好社會氛圍。
第五,方法創新。現代學徒制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載體和有效形式。現代學徒制是工學結合,產教整合的重要載體,既有傳統學徒制經驗上的優勢,又有現代教育的效率優勢,可以說,復興“學徒制”這一古老制度的現代學徒制,是重塑工匠精神和培育“大國工匠”的一劑良藥,從根本上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是較快培養工匠、技師的有效途徑。
依據素質冰山模型理論,只有給中職學生以適宜的土壤、舒適的生存環境和自由、寬松的發展空間,激發他們努力成為“大國工匠”,才能為我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根本轉變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動力與智力支持。
參考文獻:
[1]李宏昌.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培育與弘揚“工匠精神”問題研究[J].職教論壇,2016(16):34.
[2]戴瑜.中小學校長勝任力研究——以寧波為例[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8.
[3]張旭剛.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工匠精神的的價值意蘊、戰略訴求與創新轉換———兼論職業教育現代學徒制改革的推進策略[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171-176.
責任編輯 徐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