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曄雋
摘 要 教育中的數字技術應用已日見普遍。在日常班級管理中運用互聯網技術,助力習慣養成,激發自主管理,促進家校融合,開拓了“互聯網+”時代的班級管理新思路。
關 鍵 詞 互聯網;班級管理;學生發展
中圖分類號 G41
文獻編碼 A
文章編號 2095-1183(2016)11-00-02
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各個領域都在加速介入信息化,教育也不例外。如果說互聯網改變了學習方式,給教學帶來了變革,使個性化學習成為了可能,那么在我們的班級管理中,它同樣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運用數字成像技術,助力良好習慣養成
在班級日常管理中,班主任常常會在用餐、路隊、集會、紀律、文明等方面組織學生評比,針對出現的問題或批評,或引導,或處罰,以此促進學生習慣養成。然而,這種做法治標不治本,一旦脫離監管,學生不良習慣容易出現反復,根源在于其對有關行為規范理解不到位。[1]據此,利用數字技術直觀形象、多元互動的特點,能讓學生對行為習慣的理解和養成事半功倍。
1.在“鏡像”偶遇中引領
剛接手這個班時,我就開始用手機拍攝學生日常舉動,捕捉他們當中的良好習慣行為,比如早晨安靜閱讀、認真值日的畫面,課間彎腰撿拾垃圾的身影,上室外課時收拾干凈桌面并擺放整齊桌椅的舉動等。如此把鏡頭當“便箋”,記錄學生學習、生活中的真實場景,在夕會課時一一呈現,讓他們通過“鏡像”來觀照“自我”,形成積極的心理暗示,逐漸規范自身行為,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2.在視頻細節中體悟
微視頻有形象直觀,制作簡便,隨點隨播等特點,是一種很好的教育輔助手段。比如關于用餐紀律,就可以從排隊、分菜、用餐、整理等幾個方面來拍攝微視頻,讓學生觀看學習,加深理解。有條件的甚至可以讓學生自編、自導、自拍情境短劇,在編導過程中,學生通過尋找身邊素材,更深刻地理解了規范。而表演的過程也能讓學生領悟到做到什么程度才算是“規范”。另外,展播這些學生作品,則更是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認同了規范所傳達的價值觀念,將正確的行為準則內化于心。
二、借助群體召集功能,激發學生自主管理
當前,QQ、微信已成為國人最基本的社交工具,且大部分學生也都活躍其中,或學習交流,或討論互動,既給學習帶來助益,也讓生活多了色彩。如何因勢利導,開發QQ、微信等社交工具的群體召集功能,讓其為教育所用呢?對此,班主任必須積極探究。
1.搭建自主管理平臺
在傳統的班級管理中,日常班級情況大多由值日班長在筆記本上記錄,相關信息“一對一”傳遞給班主任,因此班級情況如何基本上由值日班長“說了算”。其弊病顯然。就此,班主任完全可以引入有關網絡技術,讓這一切悄然改變。
比如,在我們班的QQ群上,每天都熱鬧非凡。大家除了交流學習問題,開展“一起讀書吧”活動,還能隨時關注值日班長對本班一天學習、生活情況的總結。而且,每當值日班長的總結一發布,大家便會各抒己見,或補充,或申辯,在互動交往中學會溝通,明辨是非,規范行為。由此,班主任只需刷一下屏就能輕松了解班級情況,捕捉學生情緒,有效實現情感溝通。另外,對一些不便公開言說的內容,班主任還可通過私聊及時予以引導教育。這樣,即使外出學習,班主任也能即時了解班里的情況,及時解決各種問題。[2]
2.打破活動組織形式
騰訊QQ具有強大的群體召集功能,因而是一個非常理想的群平臺,借助這一平臺,班主任可以對群體活動進行各種演示和指導。
例如,學校廣播操比賽前,班主任總要帶著學生在操場上反復訓練,由于形勢單一,內容枯燥,學生往往被練得無精打采,而教師也喊得口干舌燥,效果可想而知。而有了QQ群,班主任就可以把視頻發到群里,讓學生回家后對照練習,最后集中組織進行一兩次演練即可。必要時,班主任還可要求學生用手機攝錄自己的練習視頻,并上傳群里,驗證或比試訓練效果等。QQ群的強大功能,讓班級活動的組織和效果都有了明顯改變。
3.優化活動評價模式
QQ、微信等網絡社交圈群運用到班級管理中后,以其即時、開放、互動等特征,顯著地改變著單一評價的方式,使得其中的每個成員都既是參與者,也是評價者。這種相互疊加、影響的多元評價,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主動建構和自我反思,同時也讓學生對活動有了更多的期待。
比如廣播操練習的視頻上傳Q群后,大家都可以做出點評,因此為了不“出洋相”“丟面子”,每個孩子必然都會練得極為認真。其他如仰臥起坐、跳繩等,學生也會在群里每天上報練習情況。這樣大家你追我趕,想不提高練習質量都難。
三、善用即時交互軟件,促進家校教育融合
一個成功的班主任必須帶好兩個班,一個學生班,一個家長班。在體驗過家校聯系本、飛信這些輔助性的交流工具后,微信朋友圈成為現階段家校溝通的最新“利器”。利用微信的即時直觀交互功能,能多維立體地與家長建立密切聯系,打造引領學生成長的家校教育共同體。
有了微信朋友圈后,無論學校通知,還是班級大事,班主任都可第一時間發布在圈里。這樣的信息傳遞速度,遠比發短信、打電話等傳統方式更為高效,且信息準確率也能大大提高。另外,每當有新的班級活動,只要在微信朋友圈里招呼一聲,馬上就會得到家長志愿團的積極響應。而多彩的學習生活,學生比賽獲獎等信息,都可略加統整后,連同語音、圖片、視頻等多種信息材料,即時分享到朋友圈,讓家長們周知、反饋或點贊。久而久之,家長們也漸漸嘗試著運用這一交互軟件,及時記錄孩子的生活片段,為孩子積攢一份特殊的成長檔案。 同時,家長間的互相點贊交流,更增進了情感,也使得家長、家校之間的心貼得更近了。
總而言之,互聯網已融入我們的生活、呼吸和血液之中,它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改變著我們的教育生態。因此,班主任須積極利用好這個虛擬的大舞臺,構架自己的班級文化體系,收獲意想不到的教育精彩。
參考文獻:
[1]游伯龍.習慣領域[M].韓卉,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143.
[2]張華禮.為成長意識的覺醒而教[J].人民教育,2016(6):3.
(作者單位:常州市武進區星河小學 江蘇常州 213100)
責任編輯 余志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