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彩會
河北省保定市望都縣固現小學
?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馮彩會
河北省保定市望都縣固現小學
教學過程是師生雙邊統一的活動過程,任何學生在走進課堂之前,都不是一張白紙。根據建構主義的觀點,知識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對于世界的理解和賦予的意義每個人的理解是不同的,學生在認知、解釋和理解世界的過程中建構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怎樣在數學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興趣呢?
曾經對學生喜歡什么樣的數學教師做過調查,學生在腦海里塑造著鮮明的教師形象:
“我最喜歡年輕、漂亮,不發脾氣的女數學老師。因為這樣的老師講課好聽、生動,全班同學都愛聽。”
“最需要的是,能和我們成為好朋友的數學老師,我敢肯定全班同學一定都喜歡!”
“我喜歡不發脾氣、寬容的數學老師。”
“幽默一點好”
……
歸納起來,在小學生眼中理想的數學教師有以下幾個特征:
從情感交流層面看,學生喜歡真心待自己、有愛心、很寬容的教師;喜歡公平的教師;喜歡經常鼓勵同學的教師。
從行為層面看,教師喜歡學生,要在行為上表現出來,學生能感受到的愛心,才能發揮作用,教師不能總寄希望于“日久見人心”。
從教師的個性特征層面看,學生喜歡善良的,大方的,幽默地教師;喜歡能和同學在一起做游戲的教師;喜歡每天都高高興興地上課,搞高興興的下課的教師。喜歡知識豐富的教師。
另外從教師的責任感層面,學生喜歡負責任的,認真講課的教師。
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緊密,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我們的課堂要選取同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的題材。如在《兩位數乘法》中選取學生喜歡的動畫片《喜洋洋和灰太郎》的人物,創編新的故事情景,并把故事情景貫穿始終,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1.沸羊羊匯報收白菜的情境:每天收20棵白菜,收了3天,一共收了多少棵?
2.懶羊羊匯報收白菜的情境:第一天收了12棵白菜,第二天收了12棵,第三天收了12棵,第四天也收了12棵。
如果是你,你怎么說?
出示:每天收12棵白菜,4天一共收多少棵?
列式:12×4=
12×4到底等于幾?拿出練習紙,你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在上面寫一寫,畫一畫,算一算,關鍵是讓人一眼就能看明白你是怎么想的。
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就是要滿足學生的需要、預期、好奇心、求知欲、興趣、滿足他的自尊和自信等。這樣他會非常專注的做一件事情。
先來分析一下上課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情況。
第一階段,0-5分鐘,注意力轉移期。可能是課前大家都專注于討論一個問題,過于投入,不容易收回來。老師應該想辦法在這五分鐘一下子把學生們的注意力吸引回來。
第二階段,6-20分鐘,注意力穩定期。經過五分鐘的導課環節,學生已經開始慢慢進入課堂內容,學生的高度的持久的注意力一般不會超過15分鐘,所以老師應該抓住這個“黃金時期”。
第三階段,21-40分鐘,注意力分散期。在這個時期,老師應該變換課堂的形式,采取多種教學方法,來緩解疲勞。經調解31-40分鐘的時候,注意力適度回升。第四階段,注意力反彈期。又會重新關注這堂課老師給上了什么內容,老師應注意如何總結這一堂課。
我們了解了注意力與課堂節奏的關系之后,我們就知道在什么時間段我們該采取什么樣的手段與措施改善學生的注意力,調節學生注意力疲勞的狀態。
作為一線的數學教師,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不光是踏踏實實地上好每一堂數學課,還要讓每一節數學課堂都充滿激情和興趣,這是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