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芳榮
河北省張家口市察北管理區中學
?
關于新課標下初中歷史教學的幾點思考
穆芳榮
河北省張家口市察北管理區中學
長期以來歷史課給人的印象是枯燥、乏味的,課堂死氣沉沉,是什么原因導致這種現象呢?筆者認為其主要原因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教師的教學觀念陳舊,二是學生沒有自己的知識結構,在課堂上缺乏主動參與性。那么,在新課標下,如何利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合理指導初中歷史教學,使歷史教學的質量得到有效提升呢?筆者以為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作為一名初中的歷史教師,應該具備一些基本素質,才能滿足新課程標準下的新要求。經過反思,我認為歷史教師應具備一定的知識素質、能力素質與情感素質。
一是知識素質。只有掌握豐富知識的教師才有可能很好地傳授知識。歷史教師不僅要有比較系統、全面的歷史知識,而且還應當掌握相關學科的知識,包括社會科學、人文科學以及自然科學方面的基本知識。這些問題的解決主要靠歷史教師自身的努力,那就是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使自己成為一名博學多才的教師。作為歷史教師,還應關心時事政治,談古論今,古鑒今,使歷史課更富有時代氣息,能更好的發揮歷史的教育功能。
二是能力素質。首先是備課能力。在教師的備課活動中,起主要作用的,不只是教學大綱,還包括對學生的深刻了解,以及歷史專業知識修養。教師要把教學大綱對教學的要求溶解在講課中,靠的是歷史教師的日積月累起來的駕馭教材的能力,說得準確些,是歷史教師的專業知識功底。其次是組織教學的能力,主要表現為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地位二者的協調統一。教師要牢牢掌握課堂的主動權,采用多種行之有效、新穎多變的教學手段,精心組織教學內容,穿插一些生動有趣的歷史故事、成語典故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
三是情感素質。教育是一個需要激情的職業,作為歷史教師更需要充滿激情,三尺講臺,要融入歷史教師自己的情感。歷史教師的情感道德表現在對歷史學科的熱愛以及對學生傳授歷史知識、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責任感上。這份愛只有融入整個教學過程,自然而真切地流露出來,才能感染學生,吸引學生。同時教師應具有的情感,就是關愛學生,關心他們的身體、生活、所思所想,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地就史論事,引導他們正確對待學習、生活、事業。
1.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讓學生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
教師要根據學生感興趣的主題,引導學生上網查閱相關資料,進行知識儲備,并在整理資料的過程中,構建起自己的知識結構。學生只有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在大腦中有相關的知識,才能在課堂上各抒己見,更深刻地理解、探究問題。
如在要求學生預習“美國獨立戰爭”時發現,學生對于兩百多年前的美國一無所知,在他們眼里美國就只是一個富裕和自由的國家。為了使學生對美國有比較全面的了解,筆者決定先讓他們上網查閱相關資料,讓他們了解美利堅民族的形成及美國誕生的過程,美國面對經濟實力明顯占優勢的英國為何會取得最后的勝利。
在復習“二萬五千里長征”一課時,讓學生了解紅軍長征的原因,利用多媒體大屏幕展現紅軍長征的路線,讓學生記住主要地理名稱,學生很容易記住長征的路線,自己就會在心目中描繪紅軍長征路線,大屏幕的內容在學生心目中會根深蒂固。學生通過思考問題,并通過網絡解決問題,提高了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使自己的知識在解決問題中不斷拓展,知識結構不斷完善。
2.構建知識網絡結構,讓學生融匯知識體系。
多媒體的出現,使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有很大的跨度,這個跨度是指教師在講授某一內容時,知識點不會被局限在本節課的教學要點之內,它可以打破一節課的束縛,實現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的融匯,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這種教學方法有它獨特的好處,易于讓學生回憶起前面所學的知識,起到鞏固知識的作用。
如在向學生講授“近代列強侵華史”的專題時,包括兩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及北洋軍閥時期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等史實,事件頭緒多,時空跨度廣,變化大,學生難掌握。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一個課件,先向學生展示本專題的知識結構框架,可以設置熱字或其他熱對象,從而激活包含在各個知識結構層次中的具體內容,使復雜而抽象的知識聯系形象清晰,構成一個完整的有機體,這是在傳統的教學手段下難以做到的。還可通過課件的超級鏈接向學生提供一些與本課專題內容相關的世界史資料,將近代列強的侵華融入當時的世界背景中,擴充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更好地突破近代列強各個階段侵華的原因、特點和影響這幾個重點難點。
3.利用網絡資源獲取承載歷史信息的材料,學生學習處理歷史信息方面的知識。
人們認識歷史的前提是獲取承載歷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獲取史料的過程也是掌握歷史學習方法的過程。在對歷史信息進行處理時,如果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和儲存,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學習歷史的本來意義,甚至會加重學生的負擔,使學生對學歷史感到厭倦。所以,要改變歷史學習是對現成知識的記憶這種傳統的模式。教學方法的運用要使學習的過程與結果得以統一,而不是分離。提倡把學習歷史看做在研究和認識歷史,這就要訓練學生去掌握和理解歷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過對史料的匯集、整理、辨析、推論,把史料作為證據,用以解決歷史的問題。所以,歷史教學方法的運用,是離不開對史料的運用的,尤其是學生對史料的運用。
作為歷史教師,必須順應時代要求,大膽創新,與時俱進,從思想上轉變教育觀念,不斷探索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思路,并始終把它貫穿到教育的全過程,落實到教學的每一環節上,以利于最大限度地調動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