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奕
重慶市商務學校
?
英語新課程給學生一片創新的天空
王 奕
重慶市商務學校
新課程標準本身就反映了課程文化的創新。在課程目標上注重培養身心全面和諧健康發展的人,而不是培養具有工具理性的人;在課程內容上注重現代化、人文化、綜合化與生活化;在課程實施上注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積極倡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在課程評價上強調對學生、教師提高和促進教學實踐的功能。課程改革最大的挑戰就是對教師的挑戰,因為教師是教育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轉化者,面對新課標“教師首先要學會適應,其次是積極實踐,再次是努力創造”(著名特級教師于漪)。
英語課文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在傳統英語教學中,在朗讀方面長期存在兩個失誤:一是學生課堂朗讀少,二是放錄音或教師領讀多。課文錄音我們無可挑剔,讓學生模仿純正的英美人士的語音、語調實為上策,但教師過多的領讀可能會讓學生變得機械而缺乏想象力和創造力。我們是否該想想:在老師領讀之前,學生有沒有讀過課文,找出生詞,查過字典?對課文理解多少?若沒經過學生的自主探究老師就領讀,講解,那么學生不用解決生詞,也就省去了查詞典的麻煩;不用去把握課文的重難點,就更省去了一大麻煩。新課標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倡導探究學習。英語新課程標準強調“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語言教學過程最終要達到的是讓學生自主學習,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一定的自學能力的目的。預習包括對新課中出現的新單詞、新詞組、新句型的預習。課前預習要求學生學會抓住重點和難點,學生通過查閱詞典和有關參考書理解新詞、新句,并記錄自己弄不懂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帶著疑問走進課堂,并在課堂中進行交流。教師對那些敢于提出預習時弄不懂的問題的學生要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閱讀時要促使學生讀出語境,盡情發揮想象,創造出新的句型、新的內容;或分角色朗讀,重視了學生的個體參與,強調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并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
高效率的英語教學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基礎出發,給學生創設充分進行英語實踐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使他們真正理解、掌握和運用英語。以往教師在過去“應試教育”傳統觀念的支配和影響下,總以為自己比學生高明,喜歡把學生框在自己的主張、見解和意識之內。這樣教學的結果是:學生沒了個性,沒了主見,沒了興趣,沒了積極性和主動性,更沒了創新意識,他們只是被動地機械地接受知識。如果我們經常注意學生的英語實踐活動能力,充分體現英語的交際能力,不僅學生的思維能活躍起來,而且也能培養他們的科學態度和創新意識。例如在“Mr Green’s problem”一文中,可請學生分角色扮演,其中可采用一些道具,把課桌當茶幾,椅子當沙發,再準備幾個茶杯,邀請學生表演對話,然后再可以根據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讓學生仿效課文,編制“Mr White’s problem ”等等。
韓愈說:“人非生而知之,孰能無惑?”由此可見,學生有疑問是很正常的。愛恩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是一種技能而已,而提出問題則需要有創造力。”由此更可見質疑的重要性。愛因斯坦在成名后介紹經驗時還說:“我沒有什么特別的才能,不過喜歡尋根究底的追究問題罷了。”可是傳統教育卻恰恰沒有給學生的質疑解惑留下余地。往往是課堂上老師精心設計出種種問題,制訂出標準答案,再一步步引導學生往事先挖好的“陷阱”里跳。于是乎出現了這樣一個真實的事例:某地老師在上課時畫了圓,問學生:“What’s this?” 學生紛紛發表看法, “It’s an apple/an orange/a circle/a sun/a button. 答案眾多,不一而同。但最后教師卻說:“No. It’s a pan.” 聽課者無不嘩然。試想:在如此重重束縛之下,哪個學生還敢說?哪個學生還敢疑?長此以往,學生豈不要被培養成為一個個只會制造標準答案,而沒有自己觀點的機械人了嗎?反之,此刻教師能鼓勵學生大膽展開想象的翅膀,讓學生創造出更多的“答案”,課堂氣氛和效果及產生的影響會讓人更滿意。這樣的課堂,老師輕松了,效率提高了,學生思維也活躍了,誰能說這不是留給學生一片想象、創新天空的功勞?
綜合性學習,充分體現了英語語言學習的基本目標,即全面提高學生的英語素養。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英語教學要突出語言的實踐性,注重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英語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基于這一理念的指導,新教材把英語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英語與其它學科的有機溝通、課堂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作為綜合性學習的整體目標,將以往教材中聽說訓練、口語交際、英語實踐活動三個系統整合于綜合性學習之中,并在學習過程中留給了學生一片暢想的天空。
綜合性學習是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素養,這就決定了它的學習方式也是多樣化的。比如,在學習了初中英語第二冊(上)Unit 7 Lesson Paul’s Day以后,本人要求學生通過對其他同學的采訪和交流寫一篇My Friend’s Day,以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為主要目標,在為學生提供一個課題的前提下,倡導學生發揮自主精神,在交際活動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搜集、篩選、整理資料的能力。學生在有選擇地進行創造性活動,憑自己的興趣,自行決定采訪的對象,自行安排采訪的時間,自行查找資料,獨立組織完成文章。這樣在各個環節中,學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創新思維得到了充分的鍛煉,聽、說、讀、寫得到了有機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