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函
摘 要: 本文通過一次教學競賽活動,深刻反思教學,在反思過程中結合近幾年工作經驗和相關文章,提煉出對地理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的思考。
關鍵詞: 教學競賽 反思 地理課堂 有效教學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充分利用好這一陣地,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地理課堂有效教學,要求根據學科特點,轉變地理課堂教學模式和學習模式,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師不斷地追求和反思,不斷地學習和創新。現筆者就一次教學競賽活動,針對地理課堂有效教學策略進行探討。
一、對一次教學競賽的反思
2015年10月,福建師范大學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學校舉辦首屆高中各學科“能力導向的課堂有效教學”教學競賽活動,我代表本校參加地理學科比賽,參賽的課題是必修(一)“2.2氣壓帶和風帶”。賽后經過專家點評及筆者深刻反思,對本節課存在的問題及改進的措施總結如下:
1.對教材的把握還不夠到位。本節課的課標要求是“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說出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重點是“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及分布”,難點是“三圈環流示意圖的理解與繪制”。所以,要明確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節課在教材中起到承前“大氣的運動——風”和啟后“氣候的形成成因、分布、特點”的作用,因此,“三圈環流的形成”是個難點,卻不是重點。重點應該是“氣壓帶、風帶的形成”。特別是近地面為主的風向。我在教學中用了較多的時間講解三圈環流的形成,通過板圖、教學模型(紙箱上畫出三圈環流)和肢體語言等方式試圖突破難點,其結果是既浪費了時間,又沒有必要。今后在教學中應該注重把握教材,從而實現有效教學。
2.對學生的學情認識不夠。本節需要識記的知識和掌握的技能較多,促使學生閱讀教材、閱讀地圖、繪制地圖是本節課對學生的能力目標。要實現這樣一個目標,對學情的把握尤其重要。在教學中,我先講“三圈環流”,再講“氣壓帶和風帶”。可是,它們的內在聯系,學生是否真正明白?(學生往往會認為這是兩個方面的知識點,把它們獨立開來)赤道地區因為上升氣流,因此形成了低氣壓,可是為什么赤道地區形成“赤道低氣壓帶”?(我在授課中從赤道因為上升氣流所以形成低氣壓,直接過渡到形成“赤道低氣壓帶”)“三圈環流”的近地面和高空是水平氣流還是垂直氣流?(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較弱,不明白箭頭的含義)等,這些問題看似簡單,可是對于學生來講,還存在很大疑慮,由于對學生這一學情認識不夠,使師生互動過程受到較大影響。以后遇到類似情景,要求教師備課具有更大彈性,對學生學習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做更充分的估計和預測,盡量使知識的講授細化,實現教學目標。
3.對學生表達力的培養還不夠。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到黑板上畫出“熱力環流示意圖,然后完成教材33頁中活動內容(畫出單圈環流),在講解了北半球的三圈環流后,讓他們自學南半球的三圈環流,然后完成學案中的“全球的氣壓帶、風帶分布圖”,最后讓學生完成教材35頁的活動(動手制作三圈環流模型)。這其中,對學生的閱讀能力、思考能力的培養較突出,但是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做得還不夠,一些問題的設置沒有體現知識的前后聯系。學生只能機械地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課后讓學生說出這一節的主要內容時,許多學生往往表達得不清楚或者不到位。所以,在今后教學中,我們應該回歸教材,向教材學習,吃透概念、原理。教師的口頭語言、板書、板畫應該規范,讓學生能夠學會清楚準確地表達。
4.新課導入上可采用更加新穎的方法。我在授課中采用問題導入法,即通過“從北京到烏魯木齊的往返所花的時間不同”引入新課。雖較自然,但趣味性不夠。后來觀摩了其他同行的授課,認為如果采用影像資料導入法,效果可能更好。如播放一段“西風帶”或者“馬緯度”等有關的視頻,導入新課。學生通過影像報道,形象直觀地感受到大氣的運動和現實生活息息相關,對大氣的運動產生興趣,迅速進入學習狀態。
二、教學競賽的反思對地理課堂有效教學的啟示
通過這次教學競賽課活動的經歷,我對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效益有比較深刻的體會和認識。
1.準確、客觀地把握學生的學情是落實課堂有效教學的前提和關鍵。有效教學最終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若不了解學生,不能準確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態,一切教學活動的設計都是空中樓閣,是徒勞的。這需要教師細心觀察,采用多種方法和手段對學生的學習狀態、知識體系、思想動態進行多方位、長期的跟蹤和評價。如何做好這方面工作,是教師今后長期不斷研究和探討的一個課題。
2.恰當處理教材,努力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就要認真研讀課程標準,明確課程標準的要求,深刻領會教材的意圖,將課本教材作為精讀材料進行分析,總結出每一段材料的大意,斟酌每一幅插圖在教材中的作用,每一幅插圖下面小字部分材料的解釋,用批判的眼光看待教材,分析其知識的前后聯系,明確其在課程中的地位,并結合學生學習情況,才能對教材進行科學處理。
3.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積累。本節課設計之初,也想到利用一些視頻資料。但平時沒有積累這方面的資料,聽完別人的課,才想到可以準備“中國氣象頻道”的一些資料,如“馬緯度”、“哈德萊環流圈”等,或者準備一些相關的新聞報道。這樣,可能會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體現很多地理知識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空間是很大的,只要教師在生活、工作中做有心人,增強職業的敏感性,就能夠不斷地收集和積累對教學有用的素材,從而建立豐富多樣的課程資源寶庫。
4.多集體備課,集思廣益,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本節課的備課活動由自己單獨完成,教學設計思路上還比較狹隘。所謂旁觀者清,有些教學的疑問如果能夠與同仁們多交流探討,也許就能想出更好的教學方法。高中地理新課程改革對課程設置、教材選擇的規定放寬了,增強了教學的彈性,同時對教師的要求提高了。如何準確地把握地理課程標準,合理使用教材,這些都需要發揮教師的集體智慧,還可征求學生的意見及家長、社會人士的參與。
5.多開展觀摩課、研究課、創新課之類的教研活動,使年輕教師迅速成長,使地理課堂呈現出極強的生命力和活力。近些年來,通過“技能大賽”、“高中教學開放周”、外出培訓等方式加強了學校之間的交流,充分利用了教師資源,使大家共同學習,共同進步。通過這次教學競賽活動,我覺得收獲不小,既學習了別人的長處,又認識到了自己的短處,對今后教學有很大的益處。教師要珍惜每一次這樣活動的機會,成為學習型的教師。
總之,地理課堂的有效教學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和要求,需要教師們不斷地學習、實踐、反思、調整、改革和創新,從而形成個性化的,適合自身的有效課堂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黃京鴻,胡淑飛.有效教學理論與地理課堂教學[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6,250(10):4.
[2]白文新.地理課堂教學提問藝術與技巧[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6,249(9):8.
[3]王燕.地理課堂中的有些承轉[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6,250(10):9.
[4]劉顯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藝術[M].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