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
摘 要: 葉圣陶教育思想對中國的教育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其內涵豐富,博大精深。作者結合教學實際,從“生活聯系、自主探究、啟發誘導、類比聯想、創新培養”五個方面闡述了葉圣陶“教是為了不教”教學思想在3+4物理課程教學中的實際應用,給人以一定的啟迪。
關鍵詞: 葉圣陶教育思想 自主創新 “3+4” 物理課程教學
葉圣陶是20世紀我國卓越的教育家,一生從事教育和教學工作70多個春秋,幾乎親歷了20世紀中國社會變革的各個時代和教育改革的整個過程,形成了至今仍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教育思想,內涵豐富,博大精深,其中“教是為了不教”教學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本質與核心。他認為,兒童既處于特設的境遇里,一切需要都從內心發出,便形成學習主體的自動力。下面筆者結合“3+4”物理課程的教學實踐,從“生活聯系、自主探究、啟發誘導、類比聯想、創新培養”五個方面闡述葉圣陶的“教是為了不教”教學思想在物理課程教學中的實踐應用。
一、生活聯系,培養學生對物理現象的問題意識
葉圣陶認為,教育“為兒童全生活著想,固當特設一種相當的境遇”,“讓他們自己衷心樂意向求真崇善愛美的道路昂首前進”。為此,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使他們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樹立問題意識,獲取解決問題的方法,能夠自己學,學到老?!?+4”學制下學生學習基礎相對普通高中學生基礎較弱,覺得高中物理難學,加上初高中的物理知識跨度較大,很多學生都存在學習物理的畏懼心理。因此,如何消除學生學習物理的畏懼心理,激發他們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他們對物理學習的問題意識成為教師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物理學是一門與生活生產緊密相關的自然學科,我們生活中的許多用品及現象都與物理知識息息相關。物理教學中,如果教師課上能經常聯系生活實際,就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親切感,能大大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自覺學習物理的興趣。如講解彈力知識時,可叫學生事先收集好氣球、鋼構條、橡皮筋、彈簧等能用做實驗的生活用品;在講自由落體運動知識時可利用生活中長的塑料直尺測人的反應時間;在講力的分解知識時讓學生用鉛筆、橡皮筋及身體等進行力的分解實驗演示;在講摩擦力時,可讓學生列舉生活中有關摩擦的現象,并通過“疊書”游戲等開展教學……通過這些生活用品、現象與物理知識的聯系,促使學生對物理學習產生親切感,從而激發其學習物理的興趣和對物理現象的問題意識,提高其對物理課程學習的動力,為教師開展課堂有效教學奠定良好基礎。
二、自主探究,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葉圣陶認為,自己摸索得來比向別人學更重要,通過自己摸索讓受教育者“疑難能自決,是非能自辨,斗爭能自奮,高精能自探,成為一個能‘自得的人”。這其實就是今天我們在推進課程改革中大力提倡的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實踐能力。通過自主探究,引導學生開展自我學習,在動手實踐中學會獲取知識的本領,實現由“教”到“不需要教”的轉化和飛躍。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可把學生分成多個學習小組,讓他們相互合作,自主探究,通過親手操作實踐,親臨物理課堂的自主探究過程,進一步激發學習物理的興趣,同時有效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如在探究摩擦力大小時,用彈簧秤拉著用線和橡皮筋系住的書本,觀察書本的運動、橡皮筋的伸長及彈簧秤的示數情況,并要求學生思考觀察到的現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這樣學生就很容易發現,在彈簧秤拉書的過程中,存在拉動和沒拉動兩個過程,這是由于書本與桌面間存在靜摩擦力造成的,其阻礙了書和桌面間的相對運動,且拉書過程中彈簧秤示數在增加的同時,書卻沒有動,進而會探究發現這是由于書與桌面間存在一最大靜摩擦力所致,只有當手拉彈簧秤的拉力大于該最大靜摩擦力時書才會被拉動,而拉動后彈簧秤的示數反而會略小于書剛要被拉動瞬間所對應的最大靜摩擦力大小,也就揭示了滑動摩擦力略小于最大靜摩擦力這個規律。像這類讓學生親自探就尋找物理規律的有很多,如電阻定律的得出、法拉第電磁感應現象的發現、電磁感應規律的得出、楞次定律的探究等。通過學生自主探究,會使原本抽象、難教的物理課堂教學變得輕松,課堂氣氛變得活躍,內容變得豐富,生生之間、師生之間關系變得民主和諧,學生對物理課程變得愛學、樂學。
三、啟發誘導,培養學生良好的主體意識
葉圣陶認為,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學生是主體,是“有生機的種子,本身具有萌發生長的機能,只要給以適宜的培育和護理,就能自然而然地長成佳谷、美蔬、好樹、好花”。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是課堂主體的作用,使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的產生、發展和形成的過程,實現教學方式由重教師傳授向重學生發展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由單向信息傳遞向綜合互動轉變,由居高臨下向平等對話轉變。
如在探究“共點力的平衡條件”知識點時,教師可從初中二力平衡的條件入手:兩個力的合力為零,即它們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等值反向),接著讓學生根據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把三個力的平衡轉化為二力平衡處理,學生通過作圖很快會發現三力平衡的條件:F合=0,即任意兩個力的合力與第三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等值反向)。這時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是否所有共點力的平衡條件都為F合=0?接著請學生繼續運用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來研究四個力、五個力的情形。學生通過作圖進行探究,再次得到了這個規律,并通過課件觀看有關共點力合成的課件,最后歸納得出這個結論對任意n個共點力的平衡的條件仍然適用。
再如探究電磁感應現象時,先讓學生通過實驗得出條形磁鐵插入(拔出)與靈敏電流計相連的螺線管線圈可使感應電流產生,并讓其思考是何原因?學生討論后會得出是磁感應強度B的變化引起磁生電的原因。并讓學生繼續思考磁鐵放在螺線管線圈內不動又如何?并讓他們用另一可改變面積的環形線圈繼續做實驗探究,學生這時又會發現線圈的面積S改變也會產生感應電流,這時教師可引導他們這兩種變化都是由于磁通量φ的變化引起的。為了驗證這個推論的正確性,教師可利用可拆變壓器進行實驗演示:讓原線圈A與電源、電鍵組成一個回路,讓副線圈B與靈敏電流計組成一個閉合回路,讓電鍵閉合或斷開,請學生觀察靈敏電流計的指針偏轉情況。學生會再次驚奇地發現靈敏電流計的指針也發生偏轉這一現象,進而引導學生通過親身實驗探究分析現象原因,得出磁通量φ的變化是電路中產生感應電流的普適條件。
四、類比聯想,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
葉圣陶指出,光記住些什么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把某些精要的東西化為自身的血肉,使之養成永久的習慣,直到終身由之的程度,這是一條規律。通過將這些蘊涵人類文化精華和內在價值的行為方式變成自己的習慣,將終身受用不盡,這也是育人的本質意義所在。物理學習過程中,有一“類比聯想”的思維方法——通過對事物由此及彼的創造性想象,聯想與之相似或相關事物進行深思熟慮的分析、比較從而產生答案的心理過程。教師在教學中可加以滲透,使之化為學生平時思維的一種良好習慣,在學習和工作中自覺持之以恒地實踐。
在物理教學中有很多類比聯想的例子。如在講電勢能與電場力做功關系時,可聯想到重力勢能與重力做功的關系并與之相類比,學生會根據重力做功知識很容易掌握電場力做正功電勢能減少、電場力做負功電勢能增加這一關系。又如在講電場強度E=F/q公式時可聯系彈簧的勁度系數K=F/x、動摩擦因數μ=f/N等公式,并與之相類比;解繩向上拉伸物體有關問題時可與起重機向上起吊重物相類比,研究彈簧秤拉著物體向前運動可與汽車在發動機的作用下向前行駛相類比……這樣通過相關關系、過程、公式、現象之間的類比聯想,加深了他們對此的理解,使學生感受科學研究方法在建立概念、發現規律中的作用,調動了他們自覺學習和運用這些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積極性,提高了記憶和理解的實效性。
五、開拓創新,培養學生求異思維的創新能力
葉圣陶認為,教育必須面向未來,順應變化,更應注重發揮對于文化的開創功效,這正是中國現代教育發展的靈魂和根本動力。教育發揮開創文化的功效,最主要的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要特別注意引導他們知變,求變,善變,有所改革,有所創新?!笆谥贼~,不如授之以漁”。物理教學中教師應當注重學生求異創新思維的培養,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
1.逆向思維的培養。逆向思維是人類進行創造性思維活動的重要形式。在物理學中有許多培養學生可逆思維的火花,教學時如果抓住了這一灌輸思維的契機,就會對訓練學生的思維有很大的幫助。
有這樣一道光學習題:一原會聚于A點的光線經一凸透鏡后會聚于B點,若一光源放在B點則經凸透鏡折射后成像于何處?初看好像無從著手,其實利用可逆思想馬上就可得到成像于A處的答案。
再如在研究汽車剎車、火車進站等減速最終停止的運動時可利用可逆的思想:把它們的逆運動看成初速度為零的加速運動(加速度a的大小相等)。有這樣一道題:一火車減速進站時通過最后一節車廂用了2s的時間,問通過最后四節車廂時需要多長的時間?初看好像少了許多條件無法求解,可只要利用剛才的可逆思想,利用公式S=1/2at■就可得到S■∶S■=(t■∶t■)■,由此可得時間為4s。
2.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它是指從事物的某一中心或定點出發,多路擴展,四面散射,展開聯想,提出多種設想和方案。多樣性、開放性和創造性是其主要特點,多向、側向、反向是其思維活動的主要形式。物理教學中,應注重學生發散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促使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提高。
如在探究“測電源電動勢與內阻”的實驗中,書本上讓同學們用伏安法進行測量。為培養學生的開拓創新能力,教師可引導學生從實驗儀器入手,讓學生積極思考:除了書本要求的用伏特表、安培表兩種儀器探究外,還有什么方法?可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并開展自我探究。一些學生通過思考、討論,想出了用安培表、電阻箱兩種儀器(安阻法)及伏特表、電阻箱兩種儀器(伏阻法)進行測量,這種充分利用實驗儀器——電阻箱的方法,體現了學生自主開拓創新的能力。教師指出,這其實就是書本上例題中提到的用單刀雙擲開關和兩個定值電阻組成的電路來求電源電動勢與內阻習題的思想方法,同學們聽后恍然大悟。再如在書本探究電磁感應現象一節中,書本有一有大小原副線圈、電池、變阻器、電流計、電鍵這些實驗器材,書中只提到了用電鍵通斷電路、變阻器觸頭移動探究感應電流的產生與否,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還可怎樣進行探究?學生通過激烈討論思考、動手實踐,得出可讓原來靜止的原副線圈之間發生相對運動——小的副線圈拔出或插入大的原線圈這樣一個方法。這種充分利用實驗器材,對實驗電路再進行設計、參數測量、處理數據的方法,大大培養了學生自主創新的精神和動手實踐能力,為其今后學習工作、生活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使他們思考問題時學會運用創新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獲取知識的本領。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讓我們領悟葉圣陶“教是為了不教”教學思想的精髓。在其教學思想的指引下,積極開展教法學法的教學研究,充分發揮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生命主體作用,通過創設各種教學情境積極調動其學習的情感,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自主學習意識、自我探究能力和良好的思維習慣及開拓創新的精神等,使他們在未來信息多變的社會中能更好地工作、學習和生活。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教育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