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秀娟
科學小實驗作為幼兒科技教育的一種方法,是幼兒非常感興趣的一種活動。它以簡單的用具和簡單的材料,通過簡便的操作,讓幼兒發現科學現象,了解科學原理,學習科學知識,引起對科學實驗的興趣和求知欲望,發展觀察能力,培養動手操作能力,學會手腦并用,學習簡單的實驗操作技能。在班級科學區及科技操作室內,我們就以科學小實驗為主,從環境的創設和教師的指導方面入手,優化科學探索氛圍,培養幼兒良好的科學素養。
一、創建合理的區域環境,提供充足的操作材料
1.合理的區域設置是實驗順利進行的基礎
創設科技室各區域時,我們的目標是為幼兒營造開放性的區域學習環境,每一個區域,不需要老師一步一步引導,而是讓幼兒觀察,在觀察中了解這些實驗的要求、步驟。為此,每個區域都設置了一個流程圖,通過圖示讓幼兒了解這個區域,了解我們要解決的是什么問題,要做的是怎樣的實驗,在觀察、理解中促進幼兒看流程圖學步驟的能力。
同時,各個區域間注意動靜結合,避免相互間的干擾,讓幼兒每個實驗都安心、投入、順利地進行。如“旋轉的玻璃彈珠”是一個非常“動”的操作,一般幼兒一次、兩次都不能成功,而且彈珠掉在地上就需要撿,很影響其他區域。所以我們把這個內容放在活動室的角落,旁邊是“蛇與暖氣”的制作觀察活動,在這里,幼兒要做好一條“蛇”,然后觀察它在暖氣中的變化,所以幼兒的操作都很認真,不會被旁邊一些小動作打擾。
另外,區域大小要根據實驗具體內容設置。如“可愛的浮水印”這個實驗要用到水、墨汁,材料雖不多,但需占用的地方較大,與其他區域需要隔開多一點的空間,還需要有晾作品的地方,所以我們將它放在門口,一邊是壁櫥,廚門上正好可以拉繩掛作品,另外兩邊可拉開與其他區域的距離。而“蓮花兒開”則不需要很大的地方,放在三角形的角落里,正好可以讓幼兒專心制作、觀察。
2.充足的材料提供是增強實驗效果的保證
材料是科學實驗的靈魂,實驗效果完全取決于提供的材料,幼兒對科學實驗的興趣是否濃厚,在科學實驗中獲得的經驗是否豐富,取決于提供的各種材料,它是推動實驗,使其獲得完美效果的保證。
我們在各個區域內放置供幼兒探索的現成材料,同時準備一些“后備”材料,以便幼兒在實驗過程中不斷增強或更換材料,從而發現實驗不同結果,知道材料與實驗的相互關系。如“神奇的墨水”實驗中,一開始我們只放了糖和水,讓幼兒在反復操作中知道糖水要調得濃,才能成為“神奇的墨水”。當幼兒掌握了這一點后,引導幼兒去材料區選擇更多食物,嘗試這些食物能否成為“神奇的墨水”,能畫隱形畫,烘烤之后能顯現畫面。這樣一來,不僅豐富這個區域的實驗,而且使幼兒有了新的實驗內容,激起幼兒探索欲望,他們在已有基礎上開始再一次操作、尋找,由于知道溶液要達到飽和才能成功,因此接下來的探索可以少走彎路,直奔主題。
有的區域提供一種材料可進行實驗,提供兩種、三種材料同樣也能進行,可是到底材料是多好還是少好呢?需要我們根據不同實驗進行相應調整。如“蓮花兒開”實驗中,只想到讓幼兒制作蓮花,放在水里觀察它的開放,知道它的開放是因為紙會吸水而造成的。可是不同的紙,吸水性是不同的,那么做成的花開放速度是不同的,于是我們提供了很多種紙,讓幼兒觀察、比較,從而發現紙巾吸水是最快的,而包裝紙因為是油性的,不太吸水。又如“蛇與暖氣”實驗中,一開始我們提供了不同大小、不同質地的紙,實驗中發現這些紙完全不能比較,這個實驗只要讓幼兒知道遇到熱氣“蛇”會轉動就可以了,所有紙張都有這個結果,而快慢因素在于熱氣的大小,所以不必要多種材料。
二、給予適當的指導幫助,組織有效的活動評價
1.在觀察中鼓勵幼兒自主探索
科學小實驗是一種開放性的區域學習活動,是幼兒自主活動,教師的指導應以觀察、了解為主。首先,要觀察活動的各項創設是否能激發幼兒學習興趣,如材料的投放是否適合幼兒的能力特點;材料、用具數量是否合適;區域內容選擇是否為幼兒喜愛等。其次,觀察幼兒在操作中是否有什么解決不了的困難;造成幼兒實驗失敗或對實驗不感興趣的原因是什么;教師是否需要指導、幫助等。觀察過程中,教師應尊重幼兒的想法和做法,也許他們的實驗方法不是我們所料想的,但不要去指責,也不要去評判,為他們營造寬松、自由的操作環境。如果幼兒遇到的困難是自己通過努力能夠克服的,那么教師則不需要參與指導,只要鼓勵幼兒,引導他們大膽嘗試發現,找到正確的方法。幼兒只有通過努力獲得的答案才是最為有力的,最能讓幼兒接受。
2.用間接指導方法推動實驗進程
科學實驗是以幼兒的真實感受或發現為目的的,教師在幼兒操作中不宜直接進行相關教授、幫助,要以間接指導為主,可以是言語的激勵引導,也可以是材料的更新刺激。如“麥比烏絲圈”操作中,讓幼兒自己畫線,所花時間過長,有些不耐煩,于是我神秘地告訴幼兒,當他們將線畫完剪開后,會有變魔術一樣的效果,然后請他們猜一下會有怎樣的結果出現,幼兒有的說會剪斷,有的說會剪成小圈,而我告訴他們結果是誰也沒想到、沒猜到的,幼兒一下子感覺自己正在做的這個事會產生多么奇妙的效果,積極性一下子提高了,速度加快了很多。又如“神奇的墨水”實驗中,幼兒發現糖調得很濃會成為隱形藥水后,對這個操作的興趣一下子降低了,這時我們又提供了橘子水、鹽水、醋等,讓幼兒再次實驗,找出可以成為隱形藥水的材料,幼兒的操作興趣又被激起了,認真地做著實驗,尋找“神奇的墨水”。
3.以適時指導幫助幼兒繼續操作
教師在幼兒實驗過程中的指導要適時、適度,何時介入,幫助多少都要靈活多變。我們的科學小實驗基本都是幼兒能掌握的,一般遇到的問題多是方法不正確,或材料不足、不合適,當我們發現幼兒遇到這些問題時,不要馬上給予幫助,可以先給幼兒一段時間,讓他們發現、尋找問題的所在,如果能力較強的幼兒,給予一些暗示,讓他們解決問題,而如果是能力較弱的孩子,則需要更進一步的指導,必要時可以給予操作上的幫助,使其掌握方法。如“可愛的浮水印”實驗中,關于怎樣放紙,幼兒總是掌握不好,放歪了或時間長了紙容易破壞或是畫面效果不好,這時幼兒就會向老師尋求幫助,希望老師完成,這是需要幼兒掌握的技能,老師不能幫著做,但可以示范,告訴幼兒操作的要點:紙放平,手指捏住角,放下后馬上拿出。一遍不成功的話,可鼓勵幼兒多次嘗試,總會成功的。而在“蛇與暖氣”的操作中,個別能力差的幼兒也許不能獨立剪完一條“蛇”,此時教師可以幫助先剪一半,或直接提供剪好的讓幼兒實驗、觀察,從最基礎、最主要的開始,慢慢提高操作能力。
4.在有效的評價中提升經驗
科學操作活動的評價不只是對本次活動進行小結,更重要的是讓幼兒找出活動中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和需要改進的地方,為下一次更順利地開展活動做鋪墊,同時,分享幼兒在活動中的體驗與收獲、快樂與成功。有效的評價不只是對本次活動的提升,更能提高幼兒對科學探索活動的興趣,培養幼兒良好的操作習慣。
評價方法有很多:可以全班一起評,也可以分組評;可以幼兒自己評價,也可以由他人評價、教師小結性評價;可以說說活動中的優點,也可以找出活動中的問題,大家一起商量解決辦法等。這些方法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混合使用,要根據具體活動情況而定。但最重要的是教師還要注意:評價活動中幼兒是主體,要讓幼兒充分參與評價活動;評價應針對活動整個過程,而不僅限于活動結果;評價時要考慮幼兒的個體差異性,不能對所有孩子用同一個標準;要使評價活動在操作中起激勵作用,對下一次活動起促進作用。總之,活動評價要切中“要害”,做到三點:鼓勵、激趣、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