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虹
摘 要: 本文從認知語言學中的圖形與背景理論的角度出發,重新分析了英語倒裝句的焦點功能,認為英語倒裝句符合圖形-背景理論中的凸顯原則。在語言的實際運用中,說話人將正常語序結構“圖形-背景”轉化為“背景-圖形,形成句末焦點,達到最佳凸顯效果,引起聽者對圖形的注意。
關鍵詞: 圖形 背景 倒裝句 焦點 凸顯
引言
語序不僅是語言的一種結構規則,還是語言使用者組織信息的一種手段。人類語言的句子通常都是按一定的順序排列的,一個句子一般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按照主語在前、謂語在后的順序排列。然而,在語言的實際運用中,并非都是如此,存在很多不同于常式的英語倒裝句,這種現象比比皆是,一直受到國內外語言研究者的關注,很多語言學者從不同的層面對此進行分析。本文擬從認知語言學的圖形—背景理論(Figure-Ground Theory)的角度分析英語倒裝句。
一、圖形—背景理論原理
圖形—背景理論是一種認知觀,于1915年由丹麥心理學家魯賓(Rubin)首先提出,后由完形心理學家借鑒來研究知覺(主要是視覺和聽覺)及描寫空間組織的方式。當我們觀察周圍環境中某個物體時,通常會把這個物體作為知覺上凸顯的圖形,而把環境作為背景,這就是凸顯原則。圖形和背景的感知是人類體驗的直接結果,這是因為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總會用一個物體或概念作為認知參照點說明或解釋另一個物體或概念,這里的“背景”就是“圖形”的認知參照點。
就認知語法分析而言,在一個簡單的及物動詞作謂語的句子中,主語即圖形,賓語為背景,動詞表示二者之間的關系。句法中的凸顯部分一般是主語,因而自然成為人們較為注意的那一部分,即圖形。選擇不同的部分作為主語,其結果是在認知上產生不同的圖形。下例就說明了這個問題:
a.Susan resembles my sister.
b.My sister resembles Susan.
盡管上述兩句在真值條件上相等,但在語義上有一定差別。不同的主語表明了說話人選擇的視角和強調的部分不同。由于英語中的凸顯部分(即認知心理上的圖形)常被置于句首而充當主語,因此在宏觀上可以說英語的常式句符合圖形—背景理論中的凸顯原則。圖形—背景理論中的這一原則,對變式句之一的英語倒裝句同樣有著較強的解釋力。
二、從圖形—背景論分析英語倒裝句
根據語言學中的標記理論,倒裝句可分為無標記倒裝和有標記倒裝。無標記倒裝是按照語法規則的要求必須使用的,英語中主語和助動詞位置顛倒便屬此類。這個語法規定是強制性的,因此又稱為強制性倒裝。而有標記倒裝則是非強制性倒裝,即用不用倒裝都可以,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修辭倒裝。本文將主要對非強制性倒裝進行闡釋。
倒裝句作為一種語用重組的手段,可以實現一定的語篇功能。張克定將倒裝句在語篇建構過程中的功能分為五種:話題導入功能、情景設定功能、焦點凸顯功能、焦點對比功能和語篇銜接與連貫功能。
英語倒裝句的焦點功能是指在語篇建構中可以把交際者想要表達的重要思想置于句末,使之成為信息焦點而得到突出。從圖形—背景理論來講,倒裝句通過主語和補語位置移動而使無標記句式的圖形(主語)成為有標記句式,使聽者把注意的焦點集中在有標記的圖形上。比如:On my right was Mary.這是一個完全倒裝句。On my right是背景,Mary是位于焦點位置的圖形。這一認知模型還告訴我們,在倒裝句中,當背景先出現時,它會引起聽者的注意,但是一旦圖形最后出現,圖形就會引起聽者的注意,因為聽者花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注意圖形。聽者不僅是知道圖形的存在是一個事實,更重要的是他付出了努力才找到了圖形。與對背景的注意相比,聽者對圖形的注意更大、更長;圖形畢竟是說話者想要聽者知道的,也是想要聽者注意的焦點;圖形正是聽者力圖想要知道的。因此文旭認為,在作者或者說話者想要強調某一部分信息時,倒裝句是其中的一種方式。請看下面的例子。
He looked round,and ①not far off,behind a clump of bushes,rose a thin column of smoke.He put the diamond in the pocket,and walked towards the smoke.Soon he saw a queer little hut,and ②at the door,upon the ground,sat a man without any legs.
這一小段文字的敘述中使用了兩個倒裝句,作者將not far off,behind a clump of bushes和at the door,upon the ground提到句首,除了使句子之間銜接更好外,還將作為主語的圖形放在句末,使其成為凸顯結構,下文將以該信息焦點作為整個語篇的視點加以發展。如果此處是一個常式句,雖然不是不可以,卻收不到運用倒裝句所產生的焦點凸顯的效果。在上例中,倒裝句的運用使整個語篇環環相扣,上下文的連貫性得到保障,也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暢通無阻地收到它所傳遞的信息。
在實際的言語交際和語篇建構中,說話人(包括作者)為了更好地突出句子的焦點(即圖形),常常將圖形移至句末,而其他成分則作為背景或后景(background)移至句首,對這一圖形起烘托的作用。以“On the horizon appeared a lonely horseman”為例,在這個倒裝句中,原來正常語序句子中的圖形被后置,形成了句末焦點,使信息焦點落在新信息上,從而達到最佳凸顯效果。
結 語
圖形—背景理論是認知語言學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所蘊含的基本原理看似簡單,卻具有較強的應用價值,在對空間介詞的闡釋上發揮重要作用。本文從圖形-背景這一認知結構的基本思想出發,試圖以其焦點凸顯功能為切入點,論證英語倒裝句與正序句一樣符合人們的普遍認知規律。在句法日益成為當今語法研究的核心的形勢之下,認知語法必將在語言學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2]張克定.英語倒裝句的語篇功能[J].外國語,2001.
[3]文 旭,劉先清.英語倒裝句的圖形—背景理論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
[4]徐盛桓.英語倒裝句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