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春蘭
隨著我國教育的改革和創新,生物活動課的設計發展趨勢是以學生的探究活動為主。探究方式主要包括科學探究、基于探究的教學以探究為本的教學、以學習為本的探究性學習。探究性活動課,應該遵循生物活動課的設計原則和原理,在設計過程中從所有教學設計的條條框框中走出來,大膽創新與改造,設計出你自己的生物活動課。
一、探索性與研究性
探索性教學是美國生物學家、教育學家施瓦布在哈佛大學演講中首倡的。什么是探究?探究是多層面的活動,包括觀察、提出問題;通過瀏覽書籍和其他信息資源發現什么是已經知道的結論,制訂調查研究計劃;根據實驗證據對已有的結論作出評價;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釋數據;提出解答,解釋和預測;交流結果。其探究方式有如下幾種類型:第一,科學探究。它是以科學家研究自然界,根據研究發現的證據提出解釋的多樣化的方式。第二,基于探究的教學以探究為本的教學,是指對產生于學生經驗的真實問題的探究,是科學教學的核心策略。第三,以學習為本的探究性學習。除此之外,還有以實踐中產生的問題為主的實踐性探究和以社會問題為主的社會性探究。我們從探究的定義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國高中生物教學中提出的研究性學習,其實質就是探究性學習。
二、探究與活動課的關系
探究性教學應該成為生物活動課的主要教學模式。最早提出在學校科學教育中要用探究方法的是杜威。他認為科學教育不僅僅要讓學生學習大量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科學研究的過程或方法。探究與活動課程在理念上、特征上是同出一轍的,因此它將成為我們設計生物活動課的主要方式。
三、生物活動課的設計原則
生物活動課有自身的特點,為避免使活動流于形式,避免還原成學科課,在設計時一定要根據其特點,規定設計原則,并嚴格遵循這些原則。我們主要從生物活動課的特點、學生的主體性與教師的主導性等幾個方面設計生物活動課。
1.活動的原則。活動是活動課的主要特點之一,是活動課的精髓,也是我們設計活動課應遵循的主要原則。活動課程以學生的活動能力、感性與認知相統一為基礎,以學生各自活動為中心,從學生的需求與興趣出發,注重學生對各種事件的親身經歷與體驗,讓學生通過主動活動、主動探究獲得直接經驗,從而形成各種技能,發展學生的各種能力。
2.學生主體性原則。活動課的設計是為學生的活動設計的,不是為教師的教學活動而設計的。一切活動都是以學生為中心,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主動、主體的活動過程中獲取知識,提高能力,培養情感,促進發展。
3.教師指導性原則。教師的作用主要表現在給學生的活動提供便利,在學生迷茫、徘徊之時進行指導、啟發。在設計中應將教師在學科課程中的顯性作用變為活動課程中的隱性作用。
4.全面和全體性原則。生物活動課不以某一類(動物或植物)的生物學知識為中心,而是生物學知識的綜合運用,以知識、能力、情感的發展為目的。在設計中,一定要以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及學生的實際經驗和興趣為基礎,強調知識的綜合性、發展的全面性。全體性是指學生的參與。在設計活動課時,其起點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允許并提倡學生之間的爭論、討論與競爭。
四、生物活動課的設計與實施
1.參考建議。探究性活動課,應該遵循前面所述的生物活動課的設計原則,但它又有自身的特點與特征,我們在設計過程中應從所有教學設計的條條框框中走出來,大膽創新與改造,設計出你自己的生物活動課。為便于大家在生物活動課設計的階段有一個參考,現將探究性活動課的實施方案提供給大家作為設計過程的參考:
2.探究性生物活動課的設計與實施步驟:(1)組織報告、班組布置與動員。(2)個人選擇題目、擬訂計劃和方案。(3)老師初審、合并相近題目。(4)公布初選題目,同學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自由組成課題組。(5)小組選舉組長,組長組織小組按照“課題開題報告表”的要求,重新設計調查方案。(6)班級展示、同學評議。(7)小組獨立實施、老師監控指導。根據設計方案,小組在規定時間分別活動。(8)答辯、報告會。學生的最終成果要按小組進行答辯,答辯結束,選擇比較好的小組,組織全年級的報告會,實現成果共享。(9)教師評定成績、總結。本門課程的成績是綜合評定的,開題報告、活動過程、最后成果都在課程成績中占有一定權重,成績按小組計算,小組經評議給出個人成績,小組給出的個人成績與小組成績相乘就是個人的這門課的最后成績。
生物活動課的開展,對于我們來說,是一個新課題,它的很多方面需要我們去探討、去研究、去發現,需要所有生物教師的不斷完善、總結和開發。在這里只是將活動課程的某些理論及我們對活動課程的初步研究提供給大家參考,有待我們在實踐中進一步研究、探討與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