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玲++萬漢蕓++李德章



摘 要:本文利用1961—2015年黔西南州8個氣象臺站的逐月日照時數資料,分析了近55a來黔西南州日照變化特征,發現年日照時數在以-34.6h/10a減少,主要表現在春、夏兩季,并且黔西南年日照時數在1983年附近存在明顯的突變,由1983年以前的偏多轉到1983年以后的減少。
關鍵詞:日照時數;減少;突變
中圖分類號:P468.02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196
引言
日照時數是表示一個地區受太陽照射到地面多少的時數,是太陽輻射最直接的表現,是反應氣候變化的重要氣象要素之一,日照的長短與人類活動和動植物生長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又受云、霧和空氣污染物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隨著目前全球氣候變化研究的深入,日照時數的變化規律也引起了許多學者的關注,蔡冬梅1研究近 60a大連市日照變化規律及氣象條件影響,分析近60a大連市年日照時數總體呈減少趨勢,日照時數存在明顯的季節差異, 各季日照時數年際變化減少的趨勢從大到小依次為秋季> 夏季> 冬季> 春季;鄭秀瓊等2研究云南省永仁縣日照變化規律及日照時間長原因分析,永仁縣年日照時數變化趨勢在逐漸減小。總之,這些分析結果與全國平均日照時數呈顯著下降的趨勢是吻合的,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黔西南州日照時數也發生了變化,本文利用統計分析方法和突變理論,對黔西南州半個世紀多以來的日照時數變化規律進行分析研究,找出日照時數的變化規律,為今后開發清潔能源,合理布局農業產業和旅游業提供科學依據。
1 資料選取和采用的方法
本文所用資料為黔西南州1961—2015年近55a的日照時數月統計資料。采用線性統計方法,計算黔西南州日照的年、季變化趨勢;線性方法,即
n n
a=∑(Ti-T?)(Yi-Y?)/∑(Ti-T?) (1)
i=1 i=1
式中T為時間,Y為日照時數,i為時間序號,n為總時間(單位為年,文中n=55(年), T?、Y?表示平均,變化趨勢a單位為h/a。
日照時數的趨勢檢驗本文主要是采用mann-kendall檢驗的方法;為了更好說明黔西南州日照的變化,突變檢測是采用mann-kendall檢驗方法和滑動t檢驗法相結合,滑動t檢驗法即把一連續的隨機變量X分成2個樣本集χ1和χ2,讓μi、si、ni分別代表χi的平均值、方差和樣本長度(i=1,2),其中ni根據需要確定。原假設H0:μ1-μ2=0,定義一統計量為
x1?-x2?
t0= -------- (2)
sp(1/n1+1/n2)1/2)
式中:sp 是聯合樣本方差
(n1-1) s1 2+(n2-1) s2 2
sp 2=-----------
n1+n2-2
可以證明t0近似(n1+n2-2)分布,出信度α,得到臨界值ta,計算t0后,在H0下比較t0與ta,當|t0|>ta時,否定原假設H0,說明其在顯著性差異,即序列中存在均值突變現象,當|t0| 2 日照時數的變化特征 2.1 日照時數的年代變化 從圖1看,黔西南州日照的年代變化非常明顯,20世紀60—80年代日照變化趨勢比較穩定,日照時數較多,都高于多年平均值,其中60年代最多,達到1573.2h,比多年平均值多79.8h;從1984年開始出現明顯的下降,其中20世紀90年代日照時數最少,僅為1402.3h,比多年平均值減少91.1h,比最多的60年代減少170.9h,21世紀后,黔西南州日照時數出現小幅回升,但仍處于偏少階段,2000—2015年平均日照時數比多年平均值減少56.3h。 2.2 日照時數的年變化 從圖2知:黔西南州近55a的日照時數呈下降趨勢,氣候傾向率為-34.6h/10a,1961—1983年日照時數高于平均值上的占69.6%,低于平均值占31.4%;1984—2015年32a中,日照時數呈波動性下降,20世紀90年代達到最低值,之后日照時數有小幅度的上升,32a中低于平均值的占63.6%,高于平均值的占35.4%,其中2012年日照時數僅有1191.9h,比多年平均值偏少301.5h;日照時數的年際變幅大,峰值點(1963年)和谷值點(2012年)相差605.4h。 2.3 日照時數的季節變化 黔西南州日照時數的年際變化存在明顯的季節差異,由圖3、4、5、6知,黔西南州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月)除秋季日照時數變化較平穩外,其余各季都與年際變化一致,存在由偏多到偏少的下降趨勢,但各季變幅情況各不相同,春季和夏季的日照時數下降幅度要大一點,冬季下降幅度要小一點,春、夏、秋、冬四季的氣候傾向率分別為-11.1h/10a、-12.5h/10a、0.1h/10a、-6.6h/10a。各季日照時數變化振幅以夏季最大,為471.2h,冬季振幅最小為272.4h。 利用滑動t檢驗黔西南州各季日照時數序列的突變。夏季,在1988、1989、1990年,3a均為正值,通過0.01的顯著水平檢驗,極大值出現在1990年,表明夏季日照時數在1990年存在由多變少的明顯突變,1990年就是一個突變點;春季1986年和1987年t統計量為正值,通過0.01的顯著水平檢驗,極大值出現在1987年,1987年出現明顯的由多到少的突變,1987年就是一個突變點;冬季極大值出現在1993年,也通過0.01的顯著水平檢驗,1993年后日照時數偏少占多數;秋季由于日照時數的變化比較平穩,沒有明顯的突變點。
3 日照時數的突變分析
為了分析黔西南州日照時數的年度突變,本文采樣滑動t檢驗和mann-kendall檢驗2種方法分別分析;利用mann-kendall檢驗,將年日照時數序列利用公式進行統計量s和z分析,得出s=-354,z的絕對值為3.4578,由于s<0,z的絕對值大于2.32,并通過了99%顯著檢驗,說明黔西南州年日照時數存在明顯的下降趨勢。
根據mann-kendall進行突變檢驗,計算日照時數順序序列Sk,并按方程計算UF(k);計算日照時數逆序序列Sk,并按方程計算UB(k);取顯著性水平α=0.05,臨界值U0.05=±1.96,得出圖5。
從圖7看出,UF(k)曲線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黔西南州日照時數呈現明顯的減少,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21世紀,這種減少趨勢更加明顯,并且超過α=0.05臨界線,甚至超過了α=0.001臨界線(±2.56),說明黔西南州年日照時數減少的趨勢十分顯著;根據和UF(k)和UB(k)兩線曲線的交點位置,可以判斷20世紀80年代以來年日照時數減少是一突變現象,突變點在1983年前后。為了驗證mann-kendall檢驗到的突變點,對日照時數序列進行滑動t檢驗,取顯著性水平α=0.01,當n1+n2-2=55,ta=2.00575,對年日照時數的平均值的時間序列分別取不同的n1和n2,計算t0,結果指出,當n1=23,n2=32時(即將序列分為1961—1983年和1984—2015年),t0為最大,此時t0=3.78314,遠遠大于ta,μ1-μ2≠0,表明年日照時數序列在1983年有明顯的突變,在1983年附近迅速減少,由1961年以來的正距平占優勢的階段轉為1983年以后的年日照負距平占優勢的日照階段。由此,可以認為黔西南州年日照時數在1983年前后的突變是可信的。
4 結論
黔西南州近55a總日照時數正以-34.6h/10a的趨勢減少,春、夏、秋、冬各季區域平均日照時數的氣候傾向分別為-11.1h/10a、-12.5h/10a、0.1h/10a、-6.6h/10a。各季日照時數均呈減少趨勢,以夏季減少最快,春季次之,秋季變化最慢。
黔西南州近55a總日照時數在1983年附近存在突變現象,表現為日照在1961—1983年偏多占69.6%;1984—2015年偏少急劇減少占63.6%,主要因春、夏兩季日照的突變引起的,這種突變事實各占具有一致性。
參考文獻
[1]黃勝.近50年西寧市日照時數變化規律分析[J].高原氣象,2011,30(5):1422-1425.
[2]李矜霄,何萍,鐘瑞,等.近50年云貴高原楚雄市日照時數變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高原氣象,2014,33(2):407-412.
[3]張潤瓊,萬漢蕓.六盤水近45年日照變化的統計分析[M].四川氣象,2004,94(4):16-20.
作者簡介:楊玲(1962-),女,貴州興義人,工程師,主要從事氣象服務及應用氣象方面工作。
農業與技術2016年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