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國鋒
體育教學是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而上好一節體育課是體育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要上好一節體育課,要做到如下幾點:
一、課前準備是前提
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下上好一節高質量的體育課,抓好課前工作是個重要前提,這樣才能夠做到有備無患。
(一)備學生。在整個備課過程中,要始終遵循“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原則。以足球課為例,大多數學生都非常喜歡足球,但是仍然有部分學生,特別是女生,對足球特別的排斥。因此,在整個教學工程中,要盡可能地創造條件讓學生多接觸球,熟悉球,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進來,從而提高學生對足球的興趣與熱愛。上課前觀察學生的情緒狀態如何,以及學生的服裝、運動鞋穿著情況,對不利于運動或可能在運動中對學生存在危險的穿戴,及時提醒學生進行更換或摘除。對學生的生病、受傷、請假,做到心中有數,以便于在教學過程中區別對待。
(二)備教材。認真地鉆研教材是課前準備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只有把教材吃深吃透,才能備好課,備好課才能教好課。以足球課為例,五年級的足球學習,是在三四年級的學習基礎上,進一步學習足球的基本知識,其中腳背正面運球是五年級足球學習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可以設置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第一,知道腳背正面運球的動作方法,初步掌握腳背正面運球的動作技能,會在跑動中運球;第二,培養學生的合作與競爭意識,體驗與他人合作學習的心理感受,培養學生對足球運動的興趣。
(三)備組織教學。游戲比賽在小學體育教材中占有相當的份量,通過游戲教學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競爭意識、團結合作、熱愛集體和遵紀守法等優良品質,而這些優良品質正是一個人健康心態的集中體現。上課之前,可以根據學生的性別、年齡、健康狀況、身體訓練水平等情況提前進行游戲分組,這樣能夠讓學生在游戲比賽中“勢均力敵”,大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興趣,使整個課堂更加的組織有序,合理順利地進行教學活動。
二、平時積累是基礎
“滴水穿石”,平時工作中點滴經驗的積累是教師成功的基石。
(一)培養良好的教態。教態就是一面鐿子,可以折射出體育教師日常工作態度的影子。如果教師平時沒有踏實的工作態度,勢必在講課的過程中露出“馬腳”,使人“窺一點而知全豹”。
(二)形成獨特的風格。體育教師的一聲口令、一個示范、一個眼神,無不顯示教師的魄力和風采,而這一點一滴無不是在日常工作中逐步形成的。所以,體育教師在日常工作中應善于發現自身的長處,特點,加以強化,改進自己的不足,這樣才能在教學時展示自己的風格。
(三)積累經驗的同時不斷學習新知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個人的思維空間肯定是有局限的,經驗不僅要自己積累,更要積極學習他人的長處,多觀摩優質課、公開課,借鑒別人一些好的教學方法,對于以后自身的提高大有幫助。
三、有效組織課堂是關鍵
有了高質量的教案,能不能有效地實施,體現創作、構思的意圖,有效組織課堂”是關鍵。
(一)要體現一個“導”字。“導”是整個教學過程的精髓,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不應是學生盲目地接受教師的講授,而應該是讓學生積極全面地參與進來。可以用激勵性的語言對學生的情緒進行誘導,也可以在學生練習的過程中進行思維誘導。例如,在足球課上就可以讓學生思考:在運球中為什么有的球老是跑偏,讓學生帶疑練習,尋找答案。誘導的方法還有很多,諸如,行為誘導、示范透導等,教師可以在教學中不失時機地利用各種誘導引導學生主動地學習。
(二)要注重一個“授”字。“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體育教師也一樣,有什么樣的“授”學生就有什么樣的“解惑”效果。加強講解,因為講解是向學生傳授知識、幫助學生建立動作概念、指導學生練習的有效方法,所以課前應周密考慮,做到心中有數。一堂課中哪些內容要講,哪些內容不應該講,是重點突出地講,還是一般地講,是集中講,還是分散講,分組教學時怎么講,抓住什么時機講,用多少時間講,用什么方法講,等等,都要課前周密考慮,做到有計劃地講解。正所謂“授人以魚,只供一飯所需;教人以漁,則終身受用”,這樣的“授”才能達到真正意義的“解惑”效果。
(三)要顯示一個“樂”字。即使有了很好的教法,但由于教師自身的原因導致課堂氣氛不活躍,學生反應淡漠,也同樣會讓體育課失敗。在教法的選擇和搭配上要活,做到科學性和趣味性相結合,將教材的學習與歡樂的游戲融為一體,對學生興趣與愛好加以正確的引導。教學手段要活,要有樂趣,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對學生有巨大的感染力。
(四)要抓住一個“會”字。體育教學的核心就是圍繞“練”達到“會”的目的,學生在一堂課中體現出來的“會”應該是“會學”,而不是“學會”。體育課教學方法的確定和教學手段的選擇,必須要符合學生本身、教材本身的結構特點和動作技能形成的規律等。要上好一節體育課的因素很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問題,所以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總結學習。在練習過程中,教師應逐步提高練習要求,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地進行體驗,并不斷地啟發學生,讓學生在運動的同時還要動腦,達到“會學”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