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翠翠
“真羨慕你們上美術課,不用想太多的‘招數孩子們就愿意上你們的課……”經常會有同事這樣對我們美術老師說。難到我們的美術課真的是這樣嗎?在人人都講“構建理想課堂”的今天,想要真正上好一堂美術課也絕非易事。那怎樣的美術課堂才算是理想的呢?從參加工作至今我一直在思索這一問題,我也總是希望我上的每一堂課都能讓孩子們主動參與、積極配合,能真正讓孩子們感受到美術的“美”之所在。
新美術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美術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美術教學應以面向全體學生,尊重、關注學生,全面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具有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為目標。而這一目標的實現就需要教師創造出適合學生的課堂——理想課堂。
葉瀾教授曾經用追問的形式來描繪了理想課堂。那我們是否也可以用追問的形式來構造我們的理想課堂呢?
一、美術課重要嗎?
課堂是構建理想課堂的主陣地,而處于“小三科”之一的美術課堂向來是不被人重視的。尤其是學生家長,認為美術課可上可不上,只要把語、數、外學好了就可以了,學美術沒有用……受此影響部分學生也會認為美術課就是休閑課、休息課,聽不聽都無所謂……怎樣才能改變學生的想法讓他們自覺主動的喜歡上美術課呢?
我認為首先是老師的個人魅力。學生喜歡博學、幽默、親切的老師。老師個人魅力指數也就決定了學生是否會喜歡你和你所教授的課程。因此我們在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素養的同時,還要能夠和學生“打成一片”,發自內心的愛護每一個學生。其次,課堂教學的內容是否精彩,是否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是否吸引學生的眼球。因此教師要增強課改意識,努力挖掘本地的鄉土資源、民間藝術資源,讓美術課堂更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才能讓孩子們和家長們重視我們的美術課堂。
二、只有“熱鬧”的課才是成功的理想課堂嗎?
王崧舟老師曾談到過課的三種境界:一是人在課中,課在人中;二是人如其課,課如其人;三是人既是課,課既是人。境界越高課的痕跡越淡,終至無痕。可是在課改還未成熟化的今天,越來越多的老師關注的是課堂是否“熱鬧”,尤其是公開課、展示課都有作秀的傾向。在課堂上師生的活動頻率非常高,學生也很少能有靜下來仔細想想的時候,學生不停的在按照老師的要求活動。然而一節課下來學生對于真正要掌握的東西有了解、掌握了多少呢?學生的思維被限制在了老師所定制的條條框框中不能拔出。課程改革要有形式,更要有內涵。
在美術課堂的教學中我們都會注重激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發散思維。因此,學生的思維就會具有開放性和多樣性的特點。這樣有時就會在課堂上出現一些學生思維的怪異、獨特和不符合實際情況,有時甚至會打破課堂上的組織性而影響課堂的教學效果。這也許對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和能力的培養有好處,但是卻不利于學生思維準確性和完整性的發展。然而對于培養學生思維準確性和完整性的問題老師是責無旁貸的。教師需要及時準確的對學生的作業以及發散性思維做出正確的評價,讓同學們明白美術課中所體現的真、善、美。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還是要教給學生正確的分析方法,真正做到“既要放,又能收”。同時在發散性思維練習的過程中還會出現“人云亦云”的現象,針對這一現象我們可以采用及時評價的方式,讓同學們針對不同的意見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這樣可以對這一現象做一定的緩解。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也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思維和想法。要上好一節美術課,光有充分的準備和詳實的課堂設計是不夠的,因為教師不可能完全預料到學生的課堂問題。所以,教師除了有充分的準備,還需要有一定的教學機智,能在課堂上隨機應變地處理出現的各種情況,解決學生千奇百怪的問題,用教學機智調動起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