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蓉
摘要: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拓展了學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途徑與方式。本文一方面指出了中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在網絡環境中的現實意義與重大作用;另一方面也分析了學校運用網絡開展思想教育工作方式方法。同時要求社會成員,特別是教育部門、技術部門、監管部門間有更多的合作。
關鍵詞:信息技術;中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網絡
中圖分類號:G71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052-01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特別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人類社會已經開始進入到了信息社會和網絡時代。網絡是一個全新的事物,在信息化社會的今天,迅速地篩選和獲取信息、準確地鑒別信息、創造性地加工和處理信息,將是所有社會成員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如同"讀、寫、算"一樣的重要,終生有用的基礎能力之一。加快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提高信息技術課程的效益,對實現教育信息化,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具有重要意義。但同時網絡是把雙刃劍,一方面,它不僅能促進社會進步和人的發展;另一方面也能給我們帶來許多的消極因素,尤其是在網絡化初始階段,各種信息層出不窮,既有大量的、豐富的學科知識、動人事跡等信息,也泛濫著一些不科學、偽科學、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計算機犯罪、計算機病毒肆虐、個人隱私遭到威脅,學生網絡成癮等都是信息技術發展所帶來的消極后果。因此在信息技術課程教育中,加強對學生使用信息技術的人文、倫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養學生鑒別信息真偽的能力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就顯得非常重要。在新形勢下,做好中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創新工作思路,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將中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做到實處。
伴隨著網絡時代成長起來的中學生,互聯網已經融進了中學生的生活。網絡極大地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其資源的豐富性、傳播的快捷性、交流的互動性、時空的無限性,都順應了"信息時代"的諸多要求。所以,思想教育工作者應該正視網絡。因為網絡對于中學生充滿了無窮的魅力,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1)網絡中的許多新鮮事物能夠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因而網絡也就有了無窮的吸引力;(2)學生在網絡中可以輕松地展示自我,可以擺脫父母的嘮叨和教師的說教,找到一個自由表現與自由發泄的空間;(3)中學生需要友誼(包括與異性的友誼),他們中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渴望交流,但這在現實生活中存在一些問題。有些學生因缺乏與人交流的技巧或因性格內向等。其交友需求常常在現實中無法滿足。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師生之間大多是一種從教師到學生的單向交流,學生很難有機會、也很少愿意向教師表達自己想法。但在網絡里,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對同學、老師暢所欲言;(4)在網絡中,學生有發言權,有選擇權,一般不受教師限制,不用擔心說錯了;(5)網上師生交流是一種"隱性教育",正好合乎大多數學生這種心理。實踐證明,中學生健康思想的養成及良好道德行為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一味地灌輸和嚴厲,必然會扭曲學生的個性,導致畸形人格的產生。而網絡的主要優勢正是:真實地呈現一切信息。
如上所述,運用網絡施教,因勢利導,能夠拓展中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的途徑。在信息時代背景下,網絡教育能發揮出自身特有的疏導作用。
(1)平衡互補作用。網上施教使師生雙方處于和諧、融洽、平等的狀態中。教師在這種點對點式的思想交流過程中,一般較為理智,而且他們不會使用消極的評語;學生處于這種氛圍之中,可以避免發生爭執或當眾難堪的境況,有利于控制情緒,保持平衡心態,進而更有效地去接受思想教育。我們在教學中也發現對于那些受批評后羞于面見老師的女學生們,網上思想疏導的確能有效減輕她們的思想負擔。
(2)相互激勵作用。學生的自主性在網絡中的表現很強,他們在接受思想教育的同時,也懂得如何去表達,他們擁有豐富的信息資源,隨時可以享用網絡資源中的任何材料或觀點,從而能更好地與師長自由探討問題并進行思想交流。與此同時,教師也擁有"聞道在先"的權威,從灌輸的位置上退下來,與學生平等地對話。在這充滿探索氣氛的討論中,師生可以有效實現互相鼓勵、互相督促,其至于互相指導。
(3)優化"課堂"作用。無論采用何種方式,大量的活動都旨在啟發學生的心理自覺,因此,有很強的針對性。它能調節學生的思想波動,優化學生的思想品質。而且,網絡是"無形的課堂"。網絡可以實現萬人同時學習或交流,并且以其快速、便捷將活動變得非常有效。所以說,網絡教育能整合家庭、學校、社會教育.建立全開放的"大課堂",形成強大的內聚力。
因此,思想教育工作者以及所有學生都應當主動走近網絡,并盡快學會運用網絡途徑。通過網絡,所有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和學習工作者與學生的思想脈搏同步跳動。這樣,我們的工作才能獲得新的途徑、新的生命力。
網絡時代,思想道德建設對社會成員,特別是教育部門、技術部門、監管部門間的合作與交流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傳統時代,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各自擔負不同的責任,而網絡的無孔不入,則要求三者更緊密地結合,加強交流與合作。
課堂教育仍是中學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場所,實踐也反復證明課堂教育的效果顯著。網絡技術發達的國家對網絡道德課堂教育的重視程度高,起步早。當然.德育功能并不是通過一門課程或一次活動就能有效實現的,我們更應注重通過整體的教育來實施德育。我們可以將網絡道德教育的內容引入現有的德育課程體系中。
思想道德教育深入課外,發揮課外教育資源優勢,中學生活不僅在課內,課外也有廣闊的天地。這些活動是中學生們了解社會、增進知識和友誼的窗口與平臺,也是實施思想道德教育的好機會。可以把思想道德教育引入到科技活動之中,通過讓學生參加個人網站、主頁和應用軟件的設計制作,參加與網絡有關的科技活動把學生使用網絡的熱情引導到學習、成長和成才的方向上來。
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聯手,加強學校與電信部門等網絡技術、網絡運營相關部門的合作,對接入學校的光纖網絡安裝過濾軟件或是監視器,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學生接觸暴力、色情等不良內容,控制學生上網時間等。此外,全社會也應采取各種形式加強對公眾及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全方位多渠道地形成網絡道德教育的濃厚氛圍,使學生自然而然地接受教育內容,逐漸形成并強化道德意識,增強網絡道德知識與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