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昌
摘要:積累是語文學習中必須要養成的習慣,語文的學習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新課標明確指出:能圍繞所選擇的目標加強語文積累,在積累的過程中注重梳理。通過對語文知識、能力、學習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要素的融匯整合,切實提高語文素養。
關鍵詞:指導;學生;學會;積累
中圖分類號:G635.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340-01
指導學生學會積累,應從以下方面著手:
1.積累的范圍
1.1語言積累。語文學習的重要目的,是使學生學會使用祖國語言,要使學生獲得母語書面語的能力,必須使學生大量積累書面材料,而讀書,正是學生積累書面材料的最好途徑。
(1)增加識字量,豐富詞匯量,增強學生的知識積累。筆者認為,學漢語一定要認一定數量的字??紤]到學生不同的識字水平,我讓學生把在讀書過程中所有生字隨時記錄在一個本子上,自己查字典,注音釋義,如此,學生的識字量會大大增加,從而為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奠定了基礎。
(2)讓學生人手一本摘抄本,一本剪貼本,在閱讀時做好讀書筆記,可記錄一些優美的詞語、句子、語段、甚至是整篇優美的文章,也可以記錄平時與人交談或大眾口語中鮮活、生動的語言。對于有些報刊或雜志上的優美語段,時代短文,摘抄比較費時,可指導學生剪貼在專用的本子上。
1.2古詩文積累。就語文素質形成的規律而言,如果沒有一定量的詩文的積累,要想準確地理解并能順利地使用漢語文字,是不可想象的。清代唐彪在其《讀書作文譜》中就對語文能力的規律作了更為具體的總結:"閱者必宜博,經史與古文時文,不多閱則學習膚淺,胸中不富。""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天,我之文也。作文時吾意欲所言,無不隨吾所欲,應筆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多年來,我堅持開展了"一天一詩,一周一成語,三周一古文"的背誦計劃,定期開展好"賽詩會"、"成語故事賽"等活動,并篩選了八十多首古代名詩,統一打印裝訂成冊,印發給學生作為必背的材料。這些活動大大激發了一些愛好讀書學生的熱情,一年下來,每個學生至少能背誦古詩二百多首,成語故事幾十個,文言文十余篇。
1.3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其生活積累。"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材料來源于生活,引導學生深入觀察生活,積極參與生活、觀察自然風光、體察世態人情,深入人們的內心以了解情感世界的精微、奧妙,利用寒暑假布置一些社會實踐作業,讓其走入社會生活,體驗并不斷認識社會,鍛煉其觀察能力,并以書面形式記錄下來,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學生了解到當地農民最關心的一些熱點問題:如青少年升學就業問題、環境污染問題、稅費改革問題等,而且也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真正的參與到社會實踐中來。
1.4培養學生創新精神,進行創新積累。豐富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積累是創造之源,在平時學生積累的過程中,我有意的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創新能力,引導學生善于生疑、質疑、釋疑。學生對課文的不同想法、觀點用專用本子記錄下來,在班組會上提出來共同討論,例如在教《木蘭詩》的時候,同學們對這一篇文章的主題思想提出質疑,認為木蘭不僅是一位英雄形象,而且也是一個孝女形象。在教完葉圣陶的《古代英雄石像》這篇文章時,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寫出石塊倒塌之前,"大家不再說話了,像是在想事情,"石塊在想什么,小石子們又在想什么,其結果是:"半夜里,石像突然倒下來,像游泳的人由高處跳到水里"。在教完《蚊子和獅子》這篇寓言之后,又讓學生發揮想象,設想一下蚊子被蜘蛛網粘住以后會是怎樣的,請具體描述一下你想象中的情景。記得三(1)班的殷娜同學受到了一道中考試題的啟發并發揮想象,在日記本上寫出了這樣幾句話:(1)情情深之至,雖遠離亦有心相通;情薄至極,即朝夕相處也無語可訴。(2)炊煙,最易動情的恐怕就是你了。(3)蜜蜂,可貴的是在花花世界里也不誤入歧途。 同時,鼓勵學生在學習課文的時候,先不熟悉課文,自己立意試擬提綱,并自己作文再以原文作比較,在比較中提高,在此過程中主動的吸納知識,積極思考有所創新。
2.積累的途徑與方法
要積累,首先要有豐富的材料。根據學校校舍緊張,報刊書籍貧乏,無閱覽室的狀況,本人組織學生開展了"班級圖書角"的籌建工作,要求學生每人每學期至少為班級圖書角捐贈兩本書(文學名著或課程輔導書),這樣一學期可籌集100多本書,到三年級就可達到600多冊,并利用班費訂閱了《語文周報》、《語文報》、《閱讀世界》、《語文天地》、《故事會》、《讀者》等報刊雜志,在有計劃地指導并組織借閱學校僅有的圖書資料,從而解決了學生課外閱讀不足的狀況,為學生進行積累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有了這樣的條件,就應該指導學生積累的方法。
2.1分類摘抄,剪貼。"一個好記性,不如一支爛筆頭"學生在閱讀中不可能一下子就能記住所有讀過的東西,對于有價值的一些名言、警句、精彩的語段,可分類摘抄下來,同時將摘抄內容的出處標注清楚,便于今后需要查證。有時會遇到一篇優美的時文或精品,一時抄不完,為節省時間,可直接剪下來,貼在專門裝訂的本子上。幾年下來,有點學生已摘抄了厚厚的幾本,剪貼的數量也很可觀。
2.2品味運用。對于積累的材料,重要在于體味感悟,仔細的品味、分析、領悟材料的內涵,感悟人的思想感情,這樣既加深了對材料的理解和記憶,又使材料爛熟于心,用時得心應手。積累的目的在于運用,倡導學生把自己的感悟寫下來。為此,我倡導開展了"自由放飛900秒"的寫作訓練,即讓學生每天抽出15分鐘的時間,把自己當天生活中的感悟、體驗或見聞記下來,長期如此,既是提高,又是一種再積累,從而提高了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并且用這些豐富自己的生活,指導自己的生活,健全自己的人格。
總之,通過三年的努力指導,學生收獲頗多。首先,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量。不少學生讀了《紅樓夢》、《西游記》、《繁星*春水》、《駱駝祥子》等中國古今名著,也讀了不少外國作品,《少年維特之煩惱》《魯濱遜漂流記》《格列佛游記》《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還背誦了三百多首古詩,二百多條名言警句。其次,通過積累,學生作文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由于材料豐富,體驗深刻,學生已經由作文無話可說變得言之有物,且能做到訴真情,說真話,還有不少學生的作文中已有了哲理性語句的萌芽,如馬友蘭在《學校生活側記》中有 "我真想讓時間停留下來,讓我回到童年生活,痛痛快快的玩一次,可是時間不允許,也許這就是長大了的悲哀吧!"的語句。再次,通過積累,學生學習到了閱讀的方法,鍛煉了他們篩選知識的能力,進一步強化了聽說能力,能夠抓住聽說的重點。
語文積累,已是語文教學工作者指導學生學習的一項重要工作,我們要大力加強學生這方面的指導,努力提高廣大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