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姆次仁
摘要: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幼兒期正處于學習使用語言的最佳時期。幼兒園的語言教育,應該以言語教育為手段,以一日生活為途徑,利用一切積極因素和機會,靈活、隨機地引導幼兒的語言活動。使他們樂意地運用語言進行交往,幫助他們積累運用語言的技能,培養幼兒初步的聽說能力以及交往技能,進而使幼兒在品德和思維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發展。
關鍵詞:幼兒;語言;環境;培養;區域角;激發
中圖分類號:G610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358-01
大量的心理學研究和學習教育實踐證明,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幼兒的語音、詞匯、語法以及言語交際和言語調節能力等均處于"整蓄待發"的階段,只需提供適宜的環境和教育條件,幼兒語言及閱讀能力就能得到迅速的提高。因此在這個階段老師應特別注重孩子的語言得到鍛煉。
1.創設寬松和諧的語言環境
為了更好地促進幼兒語言領域能力的發展,我認為應從為幼兒創設寬松和諧的語言環境培養孩子閱讀的興趣著手。交往是一種社會活動,語言的交際是一種語言的社會活動。語言的社會活動就需要用社會的交際的觀點來看待分析語言。用社會的交際的觀點來看待語言,首先不能回避的一個問題是交際離不開一定的語言環境,任何的語言交際活動都是在一定的交往環境中展開的,離開了語言環境孤立地發展幼兒的語言,就不可能是交際的語言。因此在發展幼兒語言的過程中是否考慮到了語言環境的因素,是發展幼兒運用語言交往能力的首要前提。
由于人們認識到語言受環境的制約,因此社會語言學家們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對語言環境作了盡可能詳盡的描述,并且解釋和使用也相當靈活隨意。有的專指上下文;有的則是指交際時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交際場合及交際雙方的有關因素;還有的把交際表達時的眼神、表情、手勢、姿態也列入語言環境的范圍。如此詳盡的描述,給我們了解語言環境的種類進而去把握受環境制約的語言類型提供了可能,但也給操作帶來了困難。因為多角度的環境種類必然會產生多角度的語言類型,而多角度的語言類型在教育實踐中是很難操作的。那么在諸多的語言環境種類中,有沒有一個占主導地位的語言環境呢?
我們認為占主導地位的交往環境是有的,它就是"交際場合"。因為在交際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交際場合、交際雙方的有關因素中,交際場合最具概括力,不論是交際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還是交際雙方的有關因素,它們都可以統一在體現在一個個具體的交際場合中。"場合"是指一定的時間、地點、情況。在交際場合中,社會時間、地點形成了社會環境因素,自然時間與自然地點形成了自然環境因素,交際雙方的有關因素(目的、身份等)形成了交際時的情況,抓住了交際場合,也就帶起了其它三者,因此"交際場合"在語言諸環境中占有主導地位。
現在我們還需要具體分析幼兒的語言交往環境,以進一步了解其語言交往類型。幼兒由于受到身心發展的限制,與成人或同伴的交往基本上是處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中,因此幼兒與人的交往主要為面對面的交際場合,但由于交際雙方的身份、目的不同,這種面對面的交際場合實際上表現為二類。一類是交際雙方以此時此地情景作為交談內容的交往環境,表現為幼兒在家、在園與家長、教師、同伴共同玩玩具,看圖片等此時此地有一具體內容為雙方共同感知的交往環境上;另一類是交際雙方以彼時彼地的事件作為交談內容的交往環境,表現為幼兒在家、在園與成人或同伴談論星期天的游玩、幼兒園的大型活動、鄰家的小伙伴的軼事等發生在彼時彼地的事件,無交際雙方共同感知內容的交往環境上。不同的語言環境會給幼兒在語言的使用上帶來不同的影響,產生出不同的語言交往類型,將交往環境——交際場合進行了分析思考與區分,也就為交往環境中的語言類型的分析思考與區分提供了前提。
2.結合符號語言,促進幼兒多元智能的發展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教學內容的加深、變難,有的幼兒學習興趣逐漸減退,表現為上課時有意注意持續的時間變短,多余動作不斷出現,這也是幼兒時期的年齡特點所決定的。把幼兒培養成學習活動的"樂之者",激發幼兒主動爭取成功是一條重要的途徑。所以,作為幼兒英語教師更應走近幼兒,聆聽幼兒的心聲,在教學設計上要創造、創造、再創造,讓孩子在學習活動中得到情感和樂趣的體驗。這樣,才能徹底改變幼兒對英語學習的消極態度,同時,也是還原他們"探索"這一美好天性的現實選擇。
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幼兒的心理活動是先于語言的。學齡前幼兒所掌握的語言非常有限,可幼兒的心理活動卻是非常豐富的。為了表達他們對大自然,對社會生活的種種感受,幼兒常常通過表情、動作、繪畫、音樂等多種手段來表達與表現他們眼中的五彩世界,我們將這些稱之為幼兒的"符號語言"。在各種活動中,雖然幼兒的表達能力受其口頭語言發展的影響,但幼兒的思維發展并沒有因此而停滯不前,他們還會以個性化的符號語言來與外界進行交流和溝通,來充分體現自己和表達自己所想要的東西。在幼兒英語教育實踐活動中,傾聽并利用好這些符號語言可充分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大大煥發英語學習熱情,而且多種感情參與的教學有利于幼兒自發、主動探究的養成,從而促進幼兒多元智能的發展。
比如,了解身體部位英語名稱時可教唱歌曲《幸福快樂歌》,當唱到拍手、跺腳、眨眼等動作時,邊做動作邊引進各部位的英語名稱,不僅可以讓幼兒快速理解這些單詞的含義,而且也將在幼兒的腦海中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另外,選擇一些幼兒感興趣、易理解、韻律強的童謠,讓幼兒嘗試對歌詞進行簡單的英文替換并鼓勵幼兒將它們表演出來,如"兩只mouse(老鼠),兩只mouse(老鼠),跑得快,跑得快,一只沒有eyes(眼睛),一只沒有ears(耳朵),真奇怪,真奇怪!"這些學習方式既能滿足幼兒好動,好玩的心理需要,又能使幼兒的英語學習由靜態轉為動態,使幼兒真正成為英語學習的主動參與者和受益者,同時幼兒的多元智能在活動中也得到不斷地發展。
3.做一名善于傾聽的幼兒老師
幼兒老師要學會傾聽孩子的講述,從孩子的講述中,你可以了解到他在想什么,在關心什么,然后有針對性地給予關心和幫助,通過與孩子的交流,來提高孩子的表達能力。
3.1要細心,并善于引導孩子對你講心里話的欲望。孩子的情感都是直接而且外露的,從他們的面部表情、動作、身體的姿勢、行為的變化等方面,都可以了解到其內心情緒的變化。如一向活蹦亂跳的小朋友忽然耷拉著腦袋一聲不吭,此時我沒有不理不睬或急于哄孩子開心,而是引導他將內心的情感傾訴出來。我輕輕的跟他說,"告訴我今天和小朋友玩得怎樣?""為什么今天沒有玩自己喜歡的玩具?你有什么話要對老師說吧?"
3.2當孩子向你傾訴時,你應該當一名好聽眾,先讓他盡情地宣泄一番,不要隨意打斷孩子的話語,千萬不要表露出不耐煩的精神。要知道孩子對十分敏感。為了表達自己對孩子談話內容的關注,我經常在孩子說話時使用"噢""是嗎""后來呢"等詞語,鼓勵孩子繼續說下去,有時還進一步詢問有關細節,這會讓孩子覺得你確實是在關注他,這樣,他才會更樂意地向你傾訴。說句心里話:做個善聽的老師那是幼兒教育工作者——必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