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振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379-02
1.課題界定
學校課程是由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構成。學校課程體系建設的規劃與開發、實施與評價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深入地探索與研究、改革與實踐,從而取得經驗,形成特色。
"國家課程"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決定了通過"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途徑構建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性。"統一的國家標準"與不同群體學生之間存在差異,又決定了"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必要性。新一輪課程改革所頒布的"課程標準"本身所具有的"剛性與彈性的結合",又給實現"國家課程校本化"留下了可能性。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能性三"性"合一,使"國家課程校本化"不僅必要,而且可行。組織學生參與各種活動,是學校開展教育教學的重要途徑。對這些活動提出"課程化"要求,就在于"用程序和規范來提高活動實施的有效性"。隨著一個個"活動課"的積累,隨著時間的推移,"活動課"自然會逐步"課程化"。每一所學校都有自己的辦學思想,教育理想,育人目標,校訓精神,教師職業標準,這些都可以作為一種隱性課程,因為學生生活在這個校園中,受這樣的文化熏陶。
2.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術路線
2.1研究思路。課題研究的基本思路是:(1)通過理論研討深入學校課程體系的內涵;(2)尋找學校課程體系與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3)找準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的最佳結合點;(4)探尋學校課程體系建設的優化策略,卓有成效地開展研究;(5)在探索與實踐的同時,形成經驗、理論,并使之物化為論文、報告等研究成果;(6)將研究成果初步轉化成操作方案,用于實踐,為后續研究打下基礎。
2.2研究方法。將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緊密結合,借助考察、專題報告會、座談會以及理論研討班、講座、經驗交流會等各種研究平臺,借助教師QQ群、信息平臺等最新的教育技術,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行動研究法:課題研究注重"問題-方案-行動-反思"四個環節。針對問題制定方案,通過反思,發現新問題,制定新方案,開展新行動,在研究中行動,在行動中研究。(2)個案研究法:對學校課程體系建設進行案例研究,仔細分析其優勢與不足、特色與成效,追蹤其適應和發展情況,分析總結相關經驗。(3)實驗法:通過對新課程開設實驗,發現優勢,尋找瓶頸,不斷總結,不斷創新。(4)文獻法:對國內外有關學校課程體系建設的有關政策、法規文件及相關的研究資料進行搜集、整理和研究,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理論支持和可借鑒的經驗。(5)要素分析法:對本課題所涉及的教材、教師、學生、教學組織和學生家長等要素進行分析研究,從而構建科學高效的研究機制。
2.3技術路線。(1)組建研究團隊: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課題研究小組,抽調各部門精干人員為組成成員,發揮各自的特長,形成強勁的研究力。(2)收集相關資料:成員分工合作,收集各項相關資料。(3)組織學習交流:進行校內校外、縣內縣外、省內省外交流,獲取經驗。(4)分類實施研究:利用專業特長分學科分模塊進行研究梳理,找出關鍵,掌握規律。(5)編制管理文本:學術秘書定期收集匯總相關材料,予以分類編排,形成物化材料。(6)完成結題報告:在充分實驗、反復實踐、不斷總結的基礎上,撰寫結題報告、論文等研究成果。
3.組織實施
3.1實施步驟。本項研究周期為三年(2015年9月-2018年8月),其具體安排為:
3.1.1準備階段(2015年9月-2016年8月);
(1)主持人提出問題,通過討論,形成課題;
(2)撰寫實施方案,向上級有關部門申報課題;
(3)成立課題組,開題論證。
3.1.2實施階段(2016年9月-2017年8月)
(1)按計劃進行課題實施;
(2)全面收集整理相關資料和數據;
(3)做好階段總結。
3.1.3總結階段(2017年9月-2018年8月)
(1)對照實施方案,統計分析和思辨,提出有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的結論,并予以科學解釋;
(2)撰寫課題總結報告;
(3)向上級有關部門申請結題鑒定。
3.2實施過程
3.2.1課程實施策略。一是要選用根據國家課程標準編寫的,適合學校教師和學生特點的教材;科學合理地使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資源優勢,使之成為適合學生學習方式的學習內容;不斷開發和拓展課程資源,為教師提供更多的典型案例、輔助資料。在教材的使用過程中,對其適用性不斷進行評析,為其進一步完善提供依據。二是要成立學校校本課程、選修課程開發小組,組織教研力量從課程目標、結構、內容、實施、評價等方面制訂《校本課程開發和建設工作方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南》、《拓展型課程指南》、《學生選課指導手冊》,確立與各學科相應的拓展課程目標、內容,開發符合現代教育發展、具有學校特色的校本教材、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三是要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加快教師自我發展建設,實施教師專業化發展工程,使學校成為師生共同成長發展的學習型組織。建設一支人員精干、結構優化、素質優良、富有活力的高水平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培養一批名師,讓學校可持續、跨越式發展。四是要建立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學校課程研發的激勵機制,開發教師的潛能和創造性,使每一個學科教師都有符合課程需要的研究課題。五是要完善各學科學分認定方案,完善學分制管理系統,構建學分制管理信息平臺,對課程實行學分管理。六是要充分利用教師、場地、設備等資源,學校網絡資源、圖書館、計算機房、實驗室和專用教室以及體育場館都要全面向教師、學生開放。
3.2.2課程實施管理。觀念的轉變是課程發展的先決條件,學校組織教師認真學習新課程方案的有關文件。教師要牢固樹立素質教育觀念,理解新課程理念的人才觀、基礎觀、質量觀和育人方式觀,為課程改革發展工作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礎。同時注意處理好長遠與眼前、局部與全局、繼承與發展、借鑒與創新等關系,強化科學意識和規范意識,創造性地開展各項工作。
一是要學校成立由校長、教師代表、課程專家、學生代表、家長代表組成的課程委員會,及時收集、反饋教師、學生等各方面人員對學校課程實施的意見和建議并進行討論研究。通過對學校課程方案的執行情況和課程實施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評估,及時進行課程內容調整,改進課程和教學的管理,形成教材不斷革新的機制,使課程成為一個開放、動態、可持續發展的系統。二是要制定、完善并落實《祁陽一中教師崗位職責》、《祁陽一中學科組長和備課組長崗位職責》、《祁陽一中教學常規要求》、《祁陽一中校本課程管理制度》以及各種獎勵制度,為提高教學質量提供制度保障。三是要完善教學輔助部門管理制度,使實驗室、語音室、計算機室、圖書室、閱覽室、體育場館、音樂室、美術室等全方位地為教學改革服務,為學生自主學習服務。
3.2.3課程實施評價。課程評價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關鍵環節。正確的教育質量觀是實施課程評價的關鍵。學校根據"以人為本,持續發展"的理念對學生的學業進行評價。課程評價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發揮著教育導向和質量監控的作用。課程評價應根據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質和任務,重視學生個性健康發展和人格完善,必須以尊重學生為基本前提,符合客觀公正原則、全面性原則、激勵性原則。
(1)考核方式。基礎性課程的考試,文科要增加開放性命題、開卷答題、撰寫小論文等能力考核的比重,理科要增加學生自主實驗,創新實驗,增加對學生的小發明、小創造、小制作、小論文等能力評定的比重,拓展型研究型課程要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及學生的論文、作品的綜合評定,使學生有更大的自我發展空間。校本課程考核按《祁陽一中校本課程管理制度》執行。
(2)評價體系。改變只看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考試成績的單一評價方法。嘗試用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兩部分構建綜合評價體系。
①形成性評價即過程評價,重點評價學生在個體學習或合作學習過程中的時間安排、筆記(知識結構的整理)、作業、討論學習計劃的執行和調控等內容。
②終結性評價,這是對學生三類課程學習結果的評價,重點在課程的實踐環節和終結性考核上。
③在綜合評價中逐步增加形成性評價的權重,以強化過程管理。
④完善學生成長記錄檔案,建立有利于學生發展的綜合評價體系。
3.3激勵機制。在對學生的激勵機制上,應從注重學生的學業成績、全面發展向激勵學生的個性化、特長化發展轉變。在既有的"學業成績優秀獎"、"三好學生獎"、"進步獎"的基礎上增設"演講辯論獎"、"發明制作獎"、"才藝之星獎"、"活動能手獎"等獎項,真正做到從制度上激發學生的各種潛能,點燃學生的智慧火花。
4.研究成果
4.1理論研究成果
4.1.1構建了祁陽一中學校課程體系模式(見附錄"課程基本安排表")。
4.1.2形成了階段性研究報告《北師大湖南省高中校長高端研修班學員實踐研究報告》
4.2學校發展成果
4.2.1堅守德育主陣地,進一步提升了育人水平。學校先后獲評"湖南省文明單位"、"湖南省依法治校示范學校"等68項省級以上殊榮。德育工作特色顯著并形成了傳統,受到省教育廳的表揚,湖南電視臺、中央電視臺及中國教育報等多家媒體進行過專題報道。
4.2.2堅持教學一主線,全面提升了教學質量。一是高考、學考全市領先。高考二本上線率連續四年居全市第一,列省先進行列,年均3人上北大清華,年均招飛2人。2015年二本以上上線950人,其中一本突破400大關。奉琳、蔣慧玲同學分別奪得全市文理科狀元,其中蔣慧玲同學以694分的高分列全省第12名。學考合格率及優秀率列全市第一名,居省前茅。
二是特長教育成績斐然。音體美特長生升學率有歷史性突破,學科競賽年均獲省級以上獎勵200人次,其中奧賽、科技創新大賽成績尤為喜人,一直居全市前列。招飛工作成績顯著,近三年年均招飛突破3人,列全省第一名,獲評"空軍招飛優質生源基地"和"空軍招飛工作突出單位",躋身"全國招飛百強學校"之列。
4.2.3積極推進新課改,進一步形成了品牌效應。本著"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和"讓優秀的學生更優秀,讓所有的學生都成才"的辦學理念,學校加大了課改力度,承擔了《高效課堂與有效教學模式研究》和《高效課堂的有效性》兩個國家重點課題的研究,同時作為全縣唯一一所新課改樣板學校,發揮著示范引領作用。學校開設60門校本課程,其中《三吾文化經典選讀》、《校園英語300名》等10門校本課程已形成了品牌效應。
4.2.4夯實了"名師工程",進一步打造了一支專家型、學者型師資隊伍,學校涌現了國家級名師4人,省級名師15人,市級名師35人。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2]教育部《關于開展基礎教育新課程實施推廣工作的意見》
[3]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
[4]《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
[5]《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6]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