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玲
摘要: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學科,我們在課堂上學習的技能最終要應用于生活中去解決實際問題,它的真正意義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的教育理念,所以在教學中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入課堂,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的學習環境。
關鍵詞:小學生;數學;興趣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227-01
小學階段,數學的教學內容較抽象、枯燥、無味,它沒有形象生動的語言及生動的故事情節,不易引起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數學教學中應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習,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才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條件。只有學生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能使他"樂學、愛學、會學"。在課堂上,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除了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外,更重要的是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
1.創設生活情境
眾所周知,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抽象的數學知識只有和現實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才是活的知識,才有生命力,才能體現知識學習的價值。《數學課程標準》十分強調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使孩子們有更多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在教學"認識人民幣"這一課時前,應思考:人民幣的認識離不開現實的換錢、購物活動,就象計算機的學習離不開上機操作一樣。一年級學生年齡小,缺乏社會經驗,上市場購物的機會少,所以換錢對于他們來說是一個難點。那么,怎樣彌補學生學習上的這個不足呢?上課時應多處創設換錢、購物情境,讓學生在模擬換錢、購物情境中認識人民幣。在教學元、角、分這一知識點上,應創設這樣一個模擬情境:"小兔貝貝要買一塊1元錢的橡皮,可他手里都是角幣,有幾個1角的、幾個2角的、還有幾個5角的,他應該怎樣付錢呢?誰能幫幫他?"幫助學生理解1元=10角,學生通過個體的思考、小組的交流、對多種策略進行研究,得出了元、角的換算關系。
2.創設故事情境
數學中,單純的知識傳授會讓學生感到乏味,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將教材中有插圖的或沒有插圖的內容變成一個動人的小故事,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學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三位數減三位數的內容時,應考慮到它是一節純粹的計算課,沒有任何插圖和引題,于是應利用自己制做的數目較多的卡片,如太陽、月亮、星星卡,講一個故事:在宇宙間有一本百科全書,它包羅萬象,什么知識都有,太陽、月亮、星星他們三個就利用自己的休息時間來閱讀它,有一天他們三個聚在一起交流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太陽說:"我看了483頁"月亮說:"我看了604頁。"星星說:"我看得最多,是802頁!"同學們,你能根據他們三個看的頁數,提出用減法解決的數學問題嗎?然后根據學生的問題,列出今天需要解決的802-604、604-483、802-483三個被減數中間有0的減法算式,在學生聽故事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就進入到今天的新課之中。
3.創設游戲情境
心理學研究表明:少年兒童的學習態度,很大程度上受到學習興趣的影響,只有當教學活動對他們的心理因素產生有效地刺激并為他們所喜愛時,才會產生一種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的內驅力,才能使潛在的力量真正投入到身心活動中來。
一年級學生是剛從幼兒園轉到小學學習,愛玩好動是孩子的天性。應寓數學知識教學于游戲活動情境中,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使學生學得有趣,學得愉快,學得輕松、學得主動、學得深刻。在教學'認識人民幣"的第一節課上,為鞏固認幣,應設計一個拿幣的游戲。屏幕上有5件商品及各自的價錢,分別是橡皮5角、直尺1元、玩具2元、筆記本1元5角、鋼筆3元7角。請學生分別拿出買每件東西要付的人民幣,個別學生上黑板。有的學生可能利用生活常見的找零來解決。如:學生拿2元錢付筆記本的錢,要求老師找5角。所以,學生不同的付錢方式會讓你激動不己,深深的被學生的聰明所感動。真切體會到,只要你愿意,學生會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看來在活動中激起學生興趣非常重要,既能鞏固所學知識,又能從發現中尋求快樂。
4.創設實踐情境
有很多知識學生是通過自己動手操作、動思索、合作交流的過程形成并理解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需很注意適時、適度為學生創設這樣的實踐機會。
如:在學習"長方形、正方形"這一課時,需請同學提前就準備一張自己最喜歡的照片(4寸),然后提問:"既然這么喜歡要怎么保存它?"引出做相框,引出課題。讓學生知道做相框其實就是求周長,然后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用自己喜歡的工具(繩子、尺子)測出照片的周長,同學們很開心能有機會自己解決這樣從未接觸過的問題,所以熱烈地討論著方法,積極地出謀劃策,經過大約10分鐘的實踐,學生們開始爭先恐后地說著他們的方法,結果可想而知,無論是用繩子測的,還是用尺子測的都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而且在總結長方形周長=(長+寬)×2時也很容易。實踐活動將數學的書面知識通過合作、動手等活動變得"活"起來。
5.創設問題情境
什么是問題情境?問題情境就是能夠激起學生情感體驗的一種問題背景,其目的是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
例如,新課標人教版數學第二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數數和數的組成"練習中有一幅"百球圖"小天使"聰聰"問"怎樣數比較快呢?"老師再說一些激烈性語言,如:"同學們,你們愿意挑戰自己嗎?"一年級的孩子是禁不住這樣鼓動的,頓時激發了學生們的求知欲望。"愿意!''孩子們會大聲回應。孩子們通過仔細觀察、獨立思考、小組內討論最后在全班交流。會想出可以按顏色數、可以一橫排一橫排10個10個的數、可以5個5個的、還可以20、20的數......等等好多數的辦法,隨后,同學們對各種方法進行比較、判斷、選擇出自己認為數得比較快的好方法。整個過程中,學生在充滿渴望的求知欲中進行有目的地學習,我無一不看出孩子們的智慧在閃光。學生的潛能是個不竭的寶藏,你對他們有多大的信心,他們就能給你多大的驚喜。
6.利用形象語言進行教學
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的情感溝通,主要靠語言,教師語言情感的流露,對低年級學生的學習影響特別大,學生們會隨著教師富有激情的語言進入到興趣中去,隨著教師鼓勵的語言投入到認知中去,隨著教師贊揚的語言沉浸到成功之中去。在教學生認數和記數時,我采用具體形象的事物和一些有趣的故事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俗話說:"親其師則信其道。"當教師帶著微笑、說著親切的話語站在講臺上時,學生的緊張心理就消除了,使得大腦處于興奮狀態,愿學、樂學,因而就會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
總之,教師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通過創設學生熟悉并感興趣的情境,把生活實踐容入數學課堂,將數學知識和學生的生活實際有機結合,使學生所學的數學是一門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學科,而且使學生感到親切與真實,從而使學生熱愛數學、樂學數學、喜歡數學,把學數學當作一種快樂的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