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
【摘 要】本文分析民生新聞的產生、特征及發展現狀,通過實例闡述民生新聞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弊端,并從關注大民生及公共新聞的角度對民生新聞的未來發展作出展望。
【關鍵詞】民生新聞; 人本意識;公共新聞
民生新聞的興起,既是媒介市場化與傳播平民化的產物,又是新聞媒介“新聞本位”、“受眾本位”觀念的革新與強化。它從一開始就受到人們的熱捧,是近十年來中國新聞改革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亮點之一。民生新聞以其內容的貼近性、表達方式的情感化以及報道手段的故事化為主要標志,它一改時政新聞的嚴肅,使得新聞變得生動,貼近生活。伴隨著人文關懷和新聞情感化蓬勃興起的浪潮,民生新聞重視新聞實用價值、情感價值、娛樂價值。民生新聞以人文關懷為視角,以平民視野關注民生與民情,為百姓排憂解難受到了廣大民眾的追捧和歡迎,讓傳媒市場化需要與受眾需要結合在一起,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隨著民生新聞誕生發展,民生新聞欄目成為各家媒體拳頭產品的同時,此類新聞也不可避免的暴露出了它的弊端。現如今,民生新聞發展狀況怎樣,當鋪天蓋地的民生新聞襲來時,在將來的后民生時代,民生新聞該如何發展,這是我們要討論的問題。
一、民生新聞的產生
上世紀60年代,在西方社會出現了新新聞主義,用小說的筆法寫新聞故事,力主沖破傳統新聞報道觀念和寫作手法,在報道方式上融合小說的創造力想象力及新聞記者的采訪技巧,強調寫作的風格及描述的品質。在上世紀90年代初,都市報、晚報開始出現了關于生活瑣碎的市井新聞和社會新聞,這是我國民生新聞最早的雛形。
民生新聞在我國的興起,其實是社會轉型期的產物。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人們不斷處于接收新知,探索新知的狀態中,我國的經濟發展,人文主義思潮的勃興,新的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變革使得新聞傳播方式也逐漸開始變革。
民生新聞重視身邊的人和事,多為與人們衣食住行有關的報道,用富有人情味的筆調生動描述小人物的悲歡離合,這些普通人的歡樂和憂傷,希冀和失望,抗爭和無奈無不是在上演著一幕幕發人深思的真人秀。而秀場內外的所有人都有可能成為下一場秀的主人公。
例如,在《蚌埠日報·淮河晨刊》所推出的“民生新聞”版面中,幾乎每一條新聞都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從夏天為市民繪制“游泳地圖”,到秋天為市民提供出游攻略,乃至于每一個節氣的變化、每一段時間的天氣變化等,都成為了版面中的主打新聞。
二、民生新聞的特征
民生新聞是以平民化視角,以人本主義觀點、立場及人文敘事手法關注和表現普通百姓的生存、生活、生計等。民生新聞由于其本身的接近性和報道內容的人本主義思想,一出現就受到歡迎。
報道內容的接近性。民生新聞在報道內容上接近民眾,新聞多采自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家長里短。小群體、小生活、小日子,平實而生動有趣。
用富有人情味兒的筆調,彰顯媒體的人文關懷。民生新聞一般以富有人情味的筆調去報道普通百姓的生活,小人物的酸甜苦辣。例如《蚌埠日報·淮河晨刊》曾經策劃的,以夏季幫助瓜農賣西瓜為主題的民生新聞中,通過為市民繪制“買瓜地圖”、關注瓜農賣瓜時的辛勞等形式,彰顯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感。
人本價值取向。 以人為本是民生新聞的核心價值,以民生化視角和民生化表達方式的民生新聞才能引起受眾的廣泛認同。媒體的新聞視角決定著對新聞信息的價值判斷以及選擇取向。民生新聞的內容來自于大眾的日常生活,而且往往將新聞的告知功能、輿論監督功能與社會服務功能融為一體。從采編方式來看,有用性、貼近性成為新聞選擇的重要尺度,平民百姓成為了新聞主體。[1]
以百姓話語為主要報道形式。民生新聞主要以普通百姓的聲音來傳遞新聞信息,注重民眾的話語權。民生新聞實現了從以傳播者為中心向以受眾為中心的轉變,強調讓老百姓來說話,讓老百姓通過對社會事務和新聞事件發表意見來參與社會生活。
三、民生新聞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民生新聞經過多年來的發展,在報道質量、新聞水準、欄目定位方面日臻成熟,成為各家媒體參與新聞競爭的利器,在傳媒市場化運作的今天,取得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并越來越多的參與社會公共生活,在百姓中樹立了良好的口碑。
民生新聞熱,從傳者的角度來看,新聞要滿足受眾的需求,內容要迎合受眾的口味。地市級媒體在時政新聞方面,沒有自己的多少優勢,只能轉而在接近性上做文章,民生新聞正是其突破市場困境,取得競爭優勢的法寶。
從受眾的角度看,受眾決定著新聞媒介內容的取舍;決定著新聞媒介的風格定位;決定著新聞媒介變革的方向和進程;受眾是傳媒財富之源,傳媒權利之源。[2]民生新聞順應了受眾的要求,受眾可以發出自己的聲音,參與社會事務,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受眾話語權的需求。
例如,《蚌埠日報》推出“民生新聞”版后的讀者反饋意見中,“新聞寫的都是自己關心的事”、“一些政策解讀是自己需要的”、“新聞的服務性很強”等,都是讀者愛看民生新聞的主要原因。
民生新聞以人為本的思想所體現的社會責任,得到老百姓認可和好評,但是,民生新聞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缺乏創新意識,同質化現象嚴重。在傳媒市場競爭激烈的今天,缺乏創新意識成為民生新聞發展過程中的瓶頸,制約了民生新聞的發展。
內容瑣碎,品位不高。有些民生新聞品位不高,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甚至充斥著打架、鄰里糾紛、街頭鬧劇等。民生話題不是堆砌瑣事,也不是簡單再現事實,而是要通過對身邊小事、典型細節的報道,表達出一種意義和判斷,推動社會健康發展。
媒介審判現象時有發生。媒介審判除了媒介的角色錯位、過分的追求傳播效果的因素外,還與我國司法體制的缺陷、新聞媒介的官方背景、媒介自律機制的缺少、社會的人治思想傳統等諸多因素有關。[3]在民生新聞報道中,有些媒體為取得相應的傳播效果,干涉司法程序,在司法部門并沒有對案件做出結論前,作出對案件的判斷,影響了公眾的正確的認知和判斷。
四、民生新聞的發展
民生新聞發展過程中遭遇的問題,影響了民生新聞的質量,未來民生新聞的發展將會怎么樣?后民生時代,民生新聞將如何突圍?
關注大民生。民生新聞應該多關注以教育、醫療、公共衛生、房產為主的民生領域,不要把新聞視角都放在瑣碎的家長里短上,民生新聞應多培養和營造公民社會,監督和構建公共領域,報道和指導公共事務,交流和引導公共意見。
民生新聞必須彰顯“主流新聞”特征,而不只是簡單的“曝光新聞”、“負面報道”。這一類新聞的過多出現,影響了群眾生活的信心,同時也并不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
“民生”,如果從字面來理解,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民”和“生”,“民”就是百姓,就是群眾,那么“生”則包括了“生存”、“生活”、“生命”、“生計”等多重含義。如果只把“民生”理解為“百姓的生活狀態”的話,那么民生新聞必然是“瑣碎”的。但是如果我們把“民生”提高到一個“百姓的生計”和“百姓的生命”的高度來理解的話,民生新聞就包含了和群眾社會生活有關的國計民生內容,甚至包含對人生命本體的終極關懷。[4]
公共新聞,未來民生新聞的發展之路。20世紀九十年代初,美國學者提出了公共新聞理念,其特點是新聞報道與媒介活動相結合,新聞傳播者在報道新聞事實的同時,還以組織者的身份介入到公眾事務中,發起公民討論,組織各種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對策,使公共問題最終得到解決。[5]
新聞媒介應該擔當起更加積極的角色,致力于提高社會公眾在獲得新聞信息的基礎上的行動能力,組織和推動公共討論和復興公共生活,告訴社會公眾如何去應付社會問題,幫助人們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普通公眾對事件的認識與專家們對事件的認識是同樣有價值的,應該同等看待等等。
在后民生時代,公共新聞既有效規避了民生新聞現階段出現的諸多問題,又可以為公眾參與社會生活和社會事務搭建一個平臺,使傳媒擔負起應有的社會責任。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新聞媒體不僅是新聞事件的記錄者、傳播者、更是其中的參與者。
注釋:
[1] 劉明洋.傳播視角下的民生新聞價值取向[J].青年記者,2007(12).
[2]李良榮.新聞學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200.
[3]徐會展.從輿論監督到媒介審判.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44110/44111/3467896.html.
[4]陳霞、劉敬源.《百姓關注》——后民生時代的探索與實踐[J].新聞窗,2006(2):21-23.
[5]蔡雯.美國新聞界關于“公共新聞”的實踐與爭論[J].新聞戰線,2004(4).
(作者單位:蚌埠日報社)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