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才麗
(貴州省貴陽市第十九中學)
老師會提問,學生才會學習
——淺談數學課堂提問的技巧和方法
陳才麗
(貴州省貴陽市第十九中學)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在推進新課程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這句話恐怕應該修正一下。老師要做的不是簡單的傳道授業,而是要使用某些手段和方法,使學生得道、解惑。“提問”是實現這一目標較常規、較有效的方法。課堂提問,對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活學生的思維、活躍課堂氣氛、達成知識的生成和鞏固所學的知識以及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建立學生的自信心,都起到積極的作用。
數學教學;提問要求;提問時機
提問是一門藝術。筆者認為:首先,所提問題要有內容。教學中有些老師講述完一個問題后問“聽懂了沒有啊?”“是不是?對不對?”這樣的問題不是問題,所提問題不能過于簡單。一連串過于簡單的問題拋出去學生都整齊快速地回答,所提問題要有針對性。例如,筆者前不久在講授“勾股定理”第一課時的時候,提過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畢達哥拉斯在一塊地板上發現了一條著名的定理,現在我們也看看這幅圖,你們能發現什么?”這個看似開放性的問題卻沒有收到好的效果。有針對性的問題能避免沒有價值的發散,切入正題。還有,所提問題要有啟發性。遭遇重難點及易錯點的時候,學生一下子不能掌握正確的方向,教師此時應給予恰當的提示,讓學生“跳一跳,能夠到”,使學生的思維得到訓練的同時,享受成功的快樂。最后,提問后要注意給學生留下思考的時間。筆者以前就遇到一位老師,把學生想得過高了,提問后沒有停留幾分鐘就急切地問學生“知道了嗎?說一說!還沒有想到啊!”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不能急于求成,過急容易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1.提問于新舊知識交接處

2.提問于眾學生的疑惑處
在眾多學生遇到疑惑的時候,直接給出答案不是最好的處理方法,因為學生沒有經過思考的東西無法內化為自己的內容,被動接受的知識充其量只能在短時間內被記住,或者以一個似懂非懂的印象存在于學生的意識之中。此時還是應該對學生提問,此時的問題更多的應該是啟發性的,引導學生一步一步走近答案,最后有學生解決問題。例如,“有一個水池,水面是一個邊長為10米的正方形水池,在水池正中央有一根蘆葦,它高出水面1米。如果把這個根蘆葦拉向水池一邊的中點,它的頂端恰好到達池邊的水面。水的深度和這根蘆葦的長度分別是多少?”這道題第一次審題全班有90%的人看不懂題,再次審題還是有50%的人抓不住方向。很多學生認為池深即為10米,蘆葦為11米,但是這樣理解的話學生自己也覺得不對勁,那題目還問什么呀?正在此疑惑之際,我們可以問:“水深是10米嗎?”“那么‘水面是一個邊長為10米的正方形水池’這句話如何理解?請同學們發揮一下你們的空間想象能力。”“題目給出的圖形是一個側面圖,能說出AB是多少嗎?BO呢?OA呢?”“BO和OA的關系是什么?”“最后用什么來做?”如此,教師一步一步地拋出問題,學生最后明白題意,而且知道了此題是要運用勾股定理,滲透方程思想的一道題目。
3.提問于同一問題的多解處
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我們交換,每個人還是擁有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方法,我有一種方法,我們交換,每個人就有兩種方法。數學課堂中遇到可一題多解的題目時,教師一定不要忘記盡可能地讓學生發揮他們各自的聰明才智。此時不妨多問一問:“還有其他方法嗎?”“你能為我們闡述一下嗎?”這是開拓學生思維的最佳時機,也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很好機會。初一下學期學習三角形的時候有一道經典的題目:∠A=20°,∠B=65°,∠C=15°,求∠AOC的度數。學生基本上能說出如下三種作輔助線的方法:前一種利用三角形的內角和為180°,后兩個用到三角形的外角。


總之,課堂提問是一種經常使用的教學手段和形式,是教師與學生之間信息的雙向交流。教師會提問,能提好問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能夠在教學中科學地設計并進行課堂提問,就可以及時引起學生的注意,創造積極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優化課堂結構,真正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展示教師的教學藝術,顯示教師的教學魅力。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