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霞
摘 要:從美術課堂的教學實踐來看,要破解農村學生在美術課堂中獲得知識與美育及技能的瓶頸問題,首先就要讓學生對美術課堂充滿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既堅持課程目標,又要考慮課堂的趣味性。
關鍵詞:中學美術;課堂教學;趣味性;延展性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指出,中學美術課程要“加強學習活動的綜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緊密關聯,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發展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提高審美品位和審美能力”。美術課程由于長期的空白和滯后,無論是課程的開發還是落實都無法完全匹配當前的教育時段,尤其是農村中學軟硬件都比較薄弱,課堂教學中往往容易陷入空洞的說教或者以完成作業任務為目標的漫無目的的繪畫中。導致課堂教學中既沒有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更沒有完成美育的目標。從美術課堂的教學實踐來看,要破解農村學生在美術課堂中獲得知識與美育及技能的瓶頸問題,首先就要讓學生對美術課堂充滿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既要堅持課程目標,又要考慮課堂的趣味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本文認為,可以從如下兩個方面在農村初中美術課堂中展開趣味教學。
一、挖掘課堂教學內容中的趣味性素材,讓趣味性與課堂目標緊密結合
初中美術課程的教材編寫涵蓋了欣賞、評述、手工、素描等內容,形式多樣,表現性強。這些內容在課堂教學中的呈現形式也很豐富,但是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參與度非常高。基于這個鮮明特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根據學生的參與興趣挖掘教學內容之中的趣味性素材。首先,教學內容的不同也就決定了學生的興趣點不同,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學習感興趣的點,然后有針對性地挖掘趣味性素材。以《折紙動物造型》一課為例,本課中學生要動手操作,創造出自己感興趣的動物造型,教師根據學生樂于展示自我想法的特點,在展示了幾種動物造型調動起學生積極性之后,讓學生把自己喜歡的動物畫下來,然后在教授了幾本的折紙技巧之后,讓學生動手完成。由于學生對此非常有興趣,因此在折紙過程中遇到問題就能夠主動地請教,而且為了自己的折紙更加精致,學生想到了涂色、寫話語等方式增加折紙作品的生動性。通過這樣有趣味的教學過程,學生不僅掌握了基本的折紙技巧,而且發展了審美觀。其次,課堂教學內容中的趣味性素材雖然包含廣泛,但是并不能任意選用,在選擇趣味性素材時必須堅持:一不能超出課堂教學目標的范圍,二不能影響課堂教學的連貫性和內在邏輯性。以《泥塑》一課為例,本課教學內容主要圍繞了解泥塑浮雕的基本知識而展開,培養學生的泥塑浮雕表現能力、鑒賞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由于是基本知識,所以要掌握基本的制作方法,這個過程無法進行拓展,除了可以讓學生自己制作自己想到的形狀之外,無法挖掘其他趣味性素材。在課堂后半段的賞評環節中則可以適當地增加趣味性點評,通過猜謎等方式讓學生相互點評、自評等。整節課中既有適當的拓展,也有恰到好處的趣味性延伸,還保證了課堂教學的連貫性,落實了課堂教學目標,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巧妙利用課堂生成創造趣味性拓展內容,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與延展性
課堂生成是課堂教學中非常重要的內容之一。教師對課堂生成的處理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也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培養。美術課堂中,課堂生成的主要表現形式是作品和鑒賞過程中的發言,教師在處理這些生成時,可以借機拓展,增加學生的思維活動。同時,教師在二次加工過程中可以加入趣味元素,提高課堂的趣味性。以《寫意花鳥畫》一課為例,學生在結合自己所見到的居室花鳥畫、筆墨字畫等說自己對花鳥畫的理解時,很多次都提到了卡通裝飾、人物貼畫等,教師并沒有簡單以這些內容和花鳥畫種類不同而否定,而是將這些內容與花鳥畫等同起來,從鑒賞的角度引導學生評判它們之間的不同,通過對比,教師引入花鳥畫的人文特點等知識,加深學生對花鳥畫的認知。在對比過程中,學生用通俗的語言說出他們之間的不同,其他學生也都非常積極地參與討論之中,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與延展性。
可見,農村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中進行趣味教學是提高美術課程質量的重要方式,教師要不斷提高解構課程、設計課堂教學的能力,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延展性,讓美術課堂教學既能完成教學任務,又能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美術鑒賞、創作能力。
參考文獻:
[1]鄭文佳.中學美術裝飾畫的“趣味性”教學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4.
[2]劉玉新.淺談中學美術欣賞課在教學中的運用[J].青春歲月,2013(18):288.
[3]王芳.美術教學對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的價值:淺談融知識性、趣味性的高中美術教學[J].新課程(上),2011(9):152-153.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