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標
摘 要:華德福幼兒教育是一種注重孩子智力、心理、藝術均衡發展的教育模式。就華德福幼兒教育的設立目標、授課內容、課程安排以及課程實施做出具體的介紹和分析,以供讀者了解和參考。
關鍵詞:華德福;幼兒教育;目標;課程
約100年前,一位名叫魯道夫·史代納的德國學者提出了華德福的教育理念。該理念所傳達的主要內容是注重人的智力、藝術以及道德三個方面的均衡發展,其中又著重強調了對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在對幼兒的教學中,該理念提出要以滋潤兒童的心靈為前提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在依據這一理念的基礎上,史代納創立了第一所“自由華德福學?!?。該校的招生沒有男女性別上的限制,并且面向全世界所有的兒童開放。由于華德福學校的教學理念獨樹一幟,與傳統的幼兒教學理念和方法有較大的差距,所以其在幼兒教育上有獨特的影響力。隨著時間的推移,該理念和教學方法逐漸在世界范圍內推廣,英美等許多國家都在國內設立了華德福幼兒教育機構。迄今為止,全球范圍內已經設立了不計其數的華德福幼兒教育所。同樣,在我國臺灣、香港、成都以及深圳等地區都設立了同樣的華德福教育機構。正是由于華德福理念的特殊性以及對幼兒教育的良性影響,給了我們做幼兒教育研究一些啟示。接下來,筆者就華德福教育模式的開展做一些具體的介紹和剖析。
一、華德福幼兒教育的目標
華德福教育的設立目標是建立在華德福理念基礎上的,以均衡幼兒的各方面發展為要求,培養孩子真善美的天性,促進孩子身體、情感以及心靈方面的均衡發展。華德福教育在其教育內容中包含幫助幼兒對真善美的認識、體驗生活中所傳遞的美德和善良,讓孩子們認識到這個世界的美好,同時樹立自身真善美的良好品質,希望孩子在今后的成長和成熟中都對生活抱著美好的信仰,以一顆赤子之心去對待生活。華德福幼兒園最初創立時的定位就不是一個簡單的兒童收養機構,而是想要改善每個孩子初始階段成長發展的條件,并給予他一個快樂、豐富與幸福的童年時光。在華德福教育法的教育培養體系中,兒童6、7歲前的這個人生初始階段,有七種能力范疇尤為重要:(1)身體與運動能力;
(2)感官與感知能力;(3)語言能力;(4)想象與創造能力;(5)社會能力;(6)主動與專注的能力;(7)倫理道德價值能力。
二、華德福幼兒教育的授課內容
華德福學校會設置各種各樣不同的授課內容,但是在許多課程中都傳遞了對生命的理解。這種課程內容的設置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們從小就感知生命的意義,讓孩子了解到生命是什么、生命的重要性以及我們應該珍視生命的觀點。同時課程內容上還教育孩子們應該尊重自然,關懷大自然,自然是孕育生命的物體,自然中包含了一切美好的事物。學校反對給孩子們玩組裝的玩具,因為華德福教育理念認為這種拼裝的玩具積木是缺乏生命感的。學校在教學內容中不會涉及算、讀、寫等文化知識,因為華德福教育理念認為在幼兒階段應關注孩子的情感和心靈,過多的文化學習不利于幼兒成長,用腦過度不利于孩子今后的長遠發展。在平常的教育中,學校通常采用純天然的教學材料,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們感受自然,體悟原始、純天然的美好。
三、華德福幼兒教育的課程安排
史代納強調,教育不是為理想社會預備兒童,而是要按照生命原來的本質預備兒童,促進兒童在身體、情感、意志和心靈上的發展。華德福幼兒教育不會使用固化的教材,而是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在課程安排上是不同的,不同年齡段其主導的任務也是不同的。其主要分為三個年齡段:對于一到三歲的兒童,注重其基本生存能力的培養,教會他們坐、站、走、說等基本生存技能;對于三到五歲的兒童,注重培養他們對生活以及對自身的感知力和表達能力;對于五到七歲的兒童,注重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平常的課程安排中,一個主題活動通常會持續一段時間,而且在這段時間主題活動是占主導地位的。
四、華德福幼兒教育課程的實施
華德福教育深刻認識到孩子們的性情是跟成人不同的,老師會根據這一特點來展開教學,對不同的孩子群體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通常華德福課程堅持節奏性、規律性、重復性等原則,因為生活和活動的節奏就像呼吸一樣重要,重復和秩序能給孩子帶來穩定感和安全感,而規律性的課程會對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老師在進行授課時采用收與放相結合的模式。收是指由老師來選定教學內容,組織孩子們參加活動,而放則是由孩子自己來選定內容。通常收的季節為冬季和夏季,而放的季節為秋季和春季。采取這種模式也是為了與大自然中一年四季的變換特點相融合。通常學校在教學內容的開展中分為三類:身體運動、文學藝術活動以及創意的內容。以上三種內容的結合開展有利于促進孩子身心健康的發展。
華德福教育理念是從孩子們的本心和天性出發,展開教學內容,幫助孩子們獲得身心的健康發展。相信在依據科學理念以及客觀規律基礎上的華德福教育會對孩子的成長教育產生良性影響。
參考文獻:
[1]周津宇.華德福教育視野中的基礎教育本真[J].現代基礎教育研究,2014(2).
[2]蔡連玉,傅書紅.華德福教育的理論與國內實踐研究[J].比較教育研究,2013(7).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