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淑莉
作者簡介:邵淑莉(1989.11-),女,漢族,山東菏澤人,山東外事翻譯職業學院,學士,助教,研究方向:德語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4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11-0136-02
基礎德語課程作為全國高職院校應用德語專業的最核心課程,對于學生3年的學習起著重要的作用。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教學質量的提高一直是德語專業老師探討的焦點。根據其基礎德語課程的特點,結合山東外事翻譯職業學院學生的學習特點,筆者認為除了講授式和簡單字句的翻譯式教學法還需要合理綜合的使用項目教學法以及當下流行的微課教學方式,方能取得良好教學效果。
德語專業初級階段的核心課程是得出德語教程的特點之一。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迅速掌握德語語音、詞匯、語法知識和交際能力等為主要任務,多方面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的綜合能力,為學習新的課程打下堅實的基礎。該課程主要授課對象為德語專業新生,大多為授課對象從未接觸過德語,對德語專業知識極其匱乏,結合此現象,該課程會在前兩個學期中均占8課時的周學時,學時比重較大,使其成為較為綜合的課程。全方位培養學生的五種技能為基礎德語完整授課階段的焦點,教學內容具有綜合性也成為了前提。而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背后深藏著各民族文化的特色和內涵。培養能夠在不同情境下流利地用德語進行交際活動的學習者是基礎階段需要達到的教學目的,這種交際顯然是具有跨文化性的。綜上所述,基礎教學具有零基礎、規模大、綜合性和跨文化性的特點決定了教學過程的復雜性,那么單純依賴幾種的教學方式很難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這就要求教學者結合現今先進的教學方法對其靈活運用,則有利于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使用了項目教學法以及近幾年比較流行的微課教學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項目教學法,是讓教學者和學習者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的教學活動。此教學法是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家杜威針對傳統教學的不足提出的設計教學法,并在德國職業教育中盛行。設計教學法的突出特點為以項目驅動、教學者為主導、學習者為主體,改變以往的“教學者講、學習者聽”的單一模式,讓學習者成為主體,主動參與、自主協作,探索創新專業技能和提高實踐能力,這也是德語專業課程的教學目標所在。針對項目式式教學在《基礎德語》課程上的應用,筆者結合此教學方式,主要應用于德語專業一年級《基礎德語》的課堂中,課堂教學主要以貼近學生生活為主題,開放式的課堂形式為輔助,提高學生提供充分參與課堂教學的機會。主題選定主要以教材內容為主,再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教學者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引導和啟發,讓學習者真正感受到教學活動進行的過程。筆者就以《當代大學德語》第二冊中的第一課為例說明項目教學課堂的操作步驟。
教學內容為Eine Reiseleiterin spricht über München[1];教學目的是通過文章的學習掌握介紹一個城市常用的語法句型,語言應用技巧。然后用自己的話介紹一個德國著名城市;授課對象是德語專業大二某班的全體學生,人數共計40人,教學時長為四十五分鐘。
第一步,教學者會抽出5分鐘時間為學習者設定情景,每四人一組,選出一名代表,每個小組需要描述一個城市,學習者將完成的項目用圖表和框架式的結構完整的展示在白紙上,白紙上不能出現長詞匯,只能出現5個關鍵性的提示性詞匯,然后再將白紙粘貼在黑板上,小組代表用德語連貫地敘述所得的結論。值得注意的是,教學者在實施教學項目的時候,切忌讓給小組“孤軍奮戰”,教學者要認真觀察各個小組的實施過程,迅速協作各個小組解決在實施過程中的困難(如提醒學生注意項目結構,語言的組織等)。規定每個小組的實施時間是20分鐘,然后隨機抽取5組,呈現項目成果,展示成果時間為20分鐘,剩余的5分鐘為項目互動階段,也就是教學者及時地進行總結,更正學習者的錯誤并詳細進行講解,各小組課后整理好上述的報告,上交給教學者進行批閱,并提出修改意見。
針對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把課上時間與課下時間緊密結合在一起,多于學生進行交流,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預習和復習的能力。筆者在設計課外作業時,也會在語法復習中引入項目教學法,將學生所學的語法知識分類,分為“名詞第二格”、“陽性變化名詞”、“動詞被動態”、“主從復合句”“形容詞比較級”的主題分成五組,每個小組都按照所給的項目認真領悟該類別的語法的特點,總結規律,學習編寫例句,并列舉在用該語法事所犯的錯誤,編寫出此項目中“常見的語法錯誤”模塊,教學者在這個項目實施中,要給予學習者充分的指導。
教學者每周對各小組進行至少一次一對一的輔導,專門處理各小組在項目實施中的問題,在輔導中,教學者要先對各小組的項目提出方向性的指導,再檢查學習者在實施過程中所存在的語言方面的問題,積極和學生討論項目的結構問題,從而規避錯誤太多導致失敗。項目實施結束后,各個小組需要全面進行總結,再形成電子版發送給教學者,教學者做深入細致的更正后,打印裝訂成冊,發放全班成為班級語法復習與聯系手冊。這樣既學習者在項目過程中鞏固了語法知識,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使其印象更加深刻。又讓理論知識進一步得到升華,同時也建立了語法資料庫,為新的學生提供語法知識學習和復習的素材,節省了大量的時間。
視頻教學是支撐微課教學的載體,是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圍繞著知識點和教學環節展開的教學活動。其時間一般控制在十分鐘以內,主題小,但內容集中。在這種新型教學方式的烘托下,教學者把各種和教學相關的資源結合起來,構建出結構化、資源多種化的課堂。會把沉悶的外語教學變得有活力。課后學習者便可通過網絡自行下載微課教學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和復習,大大提高了教學資源利用率,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而且教學的資源形式多元化,大多是以音頻、PPT、視頻和圖片等多種形式存在的,教學形式更加靈活,能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微課在高職教學中有著很大的作用,合理應用微課作為教學視頻,靈活地應用到課堂教學中,課程導入、難點教學、重點講解等環節都是可以使用的。微課的逐漸普及,沉悶的課堂就變得生動許多,吸引學生更多的關注。構建多元化課堂教學形式,以提高教學有效性,彌補傳統教學弊端。
1.復習舊課。復習舊課在教學中,教學者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難點,制作關于舊課復習的視頻,安排學習者在課后進行觀看,鞏固其所學知識。不論是語法詞匯,還是各個單元的核心內容,都是可以通過課后的復習得到鞏固的。
2.導入新課。教學者可以依據新課的主題從而設計新穎的問題,制作精美的視頻為導入的材料,在課堂進行之前,組織學習者觀看,吸引學習者的注意力,使其產生好奇和興趣。另外也要求教學者掌握每個主題單元的文化背景知識,然后制作相關的視頻資料,讓學生了解相關內容,再在旁進行疏導,從而是教學活動順利進行。
3.難點教學。難點教學不僅涉及到新的語法知識,又有語言障礙,總是有比較難理解的知識讓學生困擾,教學者就應該讓學生充分閱讀討論后,再組織觀看視頻,才去講解,列表等方式讓學生有更直觀的認識。
4.擴展練習。擴展練習是指在教學課后,教師應當留一些視頻提供學生觀看,這些資料可以是相關的閱讀材料、文化背景知識和練習題等材料,以便學生拓展知識面。
總結教學法在德語教學者的作用還有待深探,篇幅有限,故不做深究。教學法合理使用,一方面要看學生和教師的條件,另外也要關注學習外語的方法和環境。項目教學法和微課在德語教學中的作用,還是要通過長期實踐證明的,我們要了解基本原理,針對個體差異,設計出合理貼切的“教學法”,真正使用德語的“任務”促使學生用德語,更好地掌握德語。
(作者單位:山東外事翻譯職業學院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1]聶黎曦,梁敏.當代大學德語學生用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2]劉梅,淺談“微課”及其在高職專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長沙通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