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娟
英語對于我們而言是第二語言,與母語相比,在發音、語法、語調上都有很大的差別。對小學生來說,學英語是比較困難的,尤其是他們很容易將剛剛掌握的漢語拼音字母與英語字母相混淆。因此,更增加了學英語的難度。怎樣提高學生學英語的興趣,讓學生能在輕松愉快中學英語呢?這是擺在我們小學英語老師面前的一大課題。現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我覺得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因材施教,啟發、鼓勵和保持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小學三年級是學生的英語初始階段,學生在學習中,老師的認可、鼓勵、贊許和嘉獎會成為他們努力勤奮上進的動力;反之,如果學生努力不夠再加之老師教學方法不當及遭受批評指責,小學生就容易產生厭學甚至自卑感,從而影響今后的學習。在日常教學中,我從不隨意責罵、批評學生,即使回答問題錯了,也對他們的學習態度和敢于回答問題表示肯定,然后再巧妙地引導他們發現自己的錯誤,主動加以糾正。例如,一次我講完形容詞的物主代詞“her”的意思及使用規則后,就向全班學生進行提問:“What is her name?”有的同學回答:“Her is Fang Min.”有的同學回答:“She name is Fang Min.”還有的同學竟回答:“I name is Fang Min.”雖然他們幾個都回答錯了,但我卻一點也沒有表示出不高興的樣子,而是對他們說:“能積極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很好,請坐下。”然后,將他們的答案依次寫在黑板上,略加提示后再讓他們想一想錯在什么地方?結果這幾個學生很快發現了自己的錯誤,并立即說出了正確的答案。以后,這些學生在課堂上更加踴躍回答我提出的問題,而且回答問題時非常仔細認真,很少出現錯誤。對答對問題的學生,我除給予充分的肯定外,還加以特別贊許。此外,我還從英語學習的各方面入手,培養和滿足兒童的成就感。比如,英語單詞的記憶書寫、課文對話的朗讀與背誦、模擬背景對話的靈活性與熟練性等,在這些方面我都設立了獎項,使學生不至于因某方面差而認為自己是一個后進生,還可以從其他方面努力,從而進行彌補。例如,有一個學生模擬情景對話不太熟練,平時測驗成績也不太好,自設立了那些單項獎后,他很注重作業書寫、單詞的記憶和課文的背誦朗讀,一學期下來。他得了不少獎品,對話也非常熟練了,而且在期末考試中取得了95分的好成績。
二、多采用直觀教學法,提高學生的興趣,鞏固學生的學習效率
小學生均處于童年期,其心理發展的主要特征是:“抽象邏輯思維仍需以具體形象為支柱。”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學手段十分重要,抓住小學生思維的直觀性、形象性這一心理發展特征,盡量采用圖片、實物、手勢、動作、表情、教學掛圖、簡筆畫、多媒體課件等直觀教學法;對于那些不便于通過實物來進行教學的詞匯,如家庭成員、日期、天氣、動物等,可利用掛圖、簡筆畫或多媒體課件。英語中有許多動詞,我們可通過手勢、動作、表情,使學生易于領會。如,sing,run,jump,swim等借助手勢、動作或表情進行教學。我在日常的英語教學中還經常利用多媒體將英語單詞、聲音、圖像等融為一體,創設小學生主動參與語言交際活動的情景,將學生帶入情境,理解情境、表演情境,創設了良好的語境。這不僅提高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也加強了他們對學習內容的理解與記憶。相信作為一名小學英語教師,大家和我一樣一定也制作積累了各種直觀教具。
三、營造在玩中學、動中學的快樂輕松的學習氛圍
小學英語教學,如果一味地按照“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寫,學生抄”的傳統的方法教學,學生肯定會感到單調乏味,而且還會有畏難和厭學情緒。我在英語教學中,盡量避免這些,每堂課我都精心設計出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游戲,或者設計兒歌、或者英語歌曲、繞口令等。讓學生在玩中、在樂中逐漸理解課文內容,然后,再具體講解。例如,在教學英語字母時,我把自制的字母卡片發給每一位學生,把呆板生硬的英語字母變成了學生喜愛的游戲工具,經常用字母卡片做“找鄰居”“找兄弟”“回家家”等游戲,減少學生對英語字母學習的畏難情緒,使學生對字母的認讀、書寫、歸類和順序能較快掌握;或將一節課涉及的單詞編成兒歌。例如,“tabie,chair是桌椅,擺放整齊不亂放。Blackboard是黑板,要擦干凈不偷懶。Chalk,chalk是粉筆,誰的字好比一比。花瓶vase把花插,map能把世界帶回家。”這樣,學生不但快速輕松地掌握了單詞,與此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良好的習慣培養。此外,我還利用各種時間與孩子們練習英語口語,通過運用英語對話,降低學生對英語的神秘感,力求達到一種隨意、輕松的感覺。
總之,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只有多思考、多實踐、多角度地為小學生創設一種輕松愉悅、生動有趣的教學氛圍,讓他們對英語學習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具有很高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善于學英語,真正成為學習英語的小主人,我們才算真正實現了快樂教學。
參考文獻:
[1]李立權,曾德移.淺談小學生快樂學英語[J].教師,2011(1).
[2]蘇丹.如何使小學生快樂學英語[J].學周刊,2012(2).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