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霖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應特別關注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學生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那么,如何針對漢語言文字特點,精準把握語文教學關注點,并以此為“支點”展開教學呢?
一、精準關注漢語言文字的“意合”
意合性,是漢語言文字一個特別顯著的特點。漢語言文字在遣詞造句、構段謀篇時,往往以語義來聯結而非純語法,常常為了表達某個意思、某種情感,為了切合某種語境而活用詞性詞色、創造新詞、靈活組合等等。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之“綠”字,名詞活用為動詞,更顯“春綠”,更切語境。又如,“你這人真會鬧騰!”“鬧騰”一詞可能是批評他胡鬧(貶義),也可能是褒揚他很會干事(褒義),要根據語境方能明義。重“意”不重“形”,漢語言文字因而顯得靈活多變,往往意在言外、意在言后,語意或模糊或含蓄,表達的意思有時甚至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漢語言文字這種“意合性”給表情達意帶來更多韻味,卻也因意義的不確定和模糊感給閱讀理解帶來不少困難,尤其是對小學生來說更是如此。如果教學時教師不能精準引導學生關注文本中“意合”的語言點,并探析其“背后”的意義,理解則可能處于淺層表面,甚至產生誤讀誤解。因此,教師要特別注意從漢語言文字意合特性來精準把握語文教學關注點,并以此為支點實施精準教學,唯有如此方能精準把握語言的“背后意義”。
例如,人教版三年級下冊《賣木雕的少年》一文出現了兩次“沉甸甸”——
第一次:“我捧著象墩,仔細觀賞,愛不釋手。正要掏錢購買的時候,我卻猶豫了:我即將要回國,要帶的行李已經超重了,怎么能再帶上這沉甸甸的象墩子?”
第二次:“‘這個小,可以帶上飛機。少年將一件沉甸甸的東西送到我手里。啊!原來是一個木雕小象墩,和白天見到的一模一樣,卻只有拳頭大小”。
前后兩個“沉甸甸”,是否一樣的意思?其實,兩次“沉甸甸”有很大的區別。前面的“沉甸甸”,意思是指物品(象墩)很重,以實寫實。而后面的“沉甸甸”,卻另有深意——“沉甸甸”的,不是物重而是少年的真誠、熱情與友好的“情感之重”,是“我”內心深處感動的“情感之重”。
因而,教學時,教師要注意依據漢語言文字的“意合性”,引導學生關注兩個“沉甸甸”,以“本文前后兩個‘沉甸甸是否意思相同?”為主問題展開研讀,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我”買木雕和少年送木雕的語段細讀品味,思考揣摩,精準探析其“背后意義”,這樣才能精準把握文章的情感發展與主旨內涵。
二、精準關注漢語言文字的“具象”
具象性,即用生動的形象表現抽象的內容。語言文字本是抽象(是對客觀事物的抽象),而漢語言文字卻往往習慣于用具象的事物來表達抽象的內容(理念、意思、情感)。比如,“望穿秋水”,用具有蕭瑟、凄冷之意的“秋水”表達思念之切,貼切而淺白;《白楊》一文,用不擇環境、不懼災害、茁壯成長之“白楊”來贊頌扎根邊疆、無私奉獻的邊疆建設者,借物喻人,托物可言志;《桃花心木》一文,以種樹之法及桃花心木的特殊生長過程設喻揭示人生哲理,借事喻理,順理則成章;《山中訪友》一文,通過營造一個如詩如畫的世界(古橋、樹林、山泉、溪流、瀑布、懸崖……),在物我相融的意境中訴說自己“對大自然熱愛”之心聲,借物以抒情。諸如此類,以形寫意,表現了強烈的感染力和表現力。漢語言文字因具象而豐富鮮明,生動可感。語文教學要注意抓住這一特性,精準引導學生抓住“具象”之處展開研讀探析,透過外在形象精準把握語言文字的深層內涵。
例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青山不老》有個詞語——“瘦小”,若從漢語言文字的特點來考究是特富具象的,一看這詞,人物形象立馬浮現。作者選擇這一詞語是頗有深意的,是想通過“瘦小”及“老”這些具象,與老漢從65歲開始頑強堅持15年,與晉西北“干旱、霜凍、沙塵暴”惡劣條件,與“創造了這塊綠洲”(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一非凡業績進行強烈對比,以老漢體質瘦弱卻意志堅強、業績非凡的巨大反差,激起讀者的情感沖突,達到震撼人心的表達效果。
所以,教師可以抓住“瘦小”這一“具象點”提出疑問:“作者為什么用‘瘦小這個詞語來形容老漢?”然后讓學生細讀課文,聯系描繪自然環境、生活條件、綠洲性狀的其他具象的詞語進行對比品讀體味,形成強烈的畫面沖突,進而深刻感悟老漢的感人形象。
可見,精準聚集“具象點”,有序展開研讀探析,有助于學生感悟文本主旨,體會作者的表達技巧。
三、精準關注漢語言文字的“人文”
人文性,是漢語言文字的核心基因。漢語言文字,不僅僅是一種社會交際工具,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它作為民族文化的結晶,具有豐厚的人文精神,無不滲透著中華民族的歷史傳承、人倫準則、信仰心理、思維方式、風俗人情。如“三顧茅廬”等成語,就是歷史典故;“將計就計”等成語,體現中華智慧;“因果報應”等成語,蘊含中華宗教信仰;老舍《北京的春節》等文章,則是記錄中華傳統民俗……學習漢語言文字的過程,就是了解、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也是體認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吸收中華文化甘甜乳汁的精神成長過程。同時,也因為漢語言文字有著豐厚的文化積淀和人文特征,只有結合中華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它。所以,語文教學既要注意精準關注漢語言文字的“人文”,通過語言學習文化,也要注意聯系文化來理解語言,從而有效促進學生文化體認和精神成長。
在人教版六年級下冊《北京的春節》一文中,老舍用他那如椽的大筆、“俗白”的風格、京味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展示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溫馨和美好,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對于這課的教學,要注意關注:①民俗習慣。比如熬臘八粥、泡臘八蒜、購買年貨、過小年、除夕吃團圓飯、守歲、初一拜年、十五觀花燈、吃元宵等。②民族美德。比如“這次比賽并不為爭誰第一誰第二,而是在觀眾面前表演馬、駱駝與騎者的美好姿態與嫻熟技能”這一畫面,反映了淳樸善良、崇尚勞動、追求美好的民族美德。③民族品性。蘊含在民俗中的那種企盼熱鬧、喜慶、紅火,團圓、祥和、美滿,重親情、鄉情等民族品性和心理。④民族信念。如“在外面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回家來吃團圓飯”。⑤民族信仰。如“在臘八這一天,家家都熬臘八粥”(敬神祭祖,祈求豐收和吉祥);“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么人睡覺,都要守歲”“這一天大家還必須吃元宵”。⑥京味語言。如,“孩子們喜吃這些零七八碎兒。第二件大事是買爆竹,特別是男孩子們。恐怕第三件事才是買各種玩意兒——風箏、空竹、口琴等”等句子樸實本色,全是口語,北京味特濃。
基于對民族文化的關注,教學本課,一是可用列表填表方式,梳理北京春節習俗,既明晰文章脈絡,又明了風土人情;二是要品讀重點場景,讓學生體會這是一種什么樣的節日(紅紅火火、香香甜甜、團團圓圓、燈火通宵、鞭炮不斷……),并相機結合資料幫助學生了解“守歲”意義及其他民族品性、信念等,并結合朗讀體會京味語言;三是要讓學生對于課文中一些民俗(如熬臘八粥)做法和象征意義進行資料搜索、閱讀交流。
這樣,通過對文本的“人文點”進行精準定位探析,展開教學,通過語言的學習來了解文化,又通過聯系文化來理解語言,就易于達到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和諧統一。
四、精準關注漢語言文字的“樂感”
音樂性,是漢語言文字又一突出特點。漢語言文字音節界限分明,結構形式比較整齊,較易形成節奏;元音占優勢,樂音成分多,聲調富于高低升降變化,抑揚頓挫感強;而且行文過程中又注意“把聲音節奏(煉聲)當作文章的第一要素”(朱光潛),使文章充滿音樂的律動和節奏的靈性。只要稍加留神,不論是文學作品、應用類文章,還是日常說話,漢語言文字都有著一定的音樂性,這種音樂性主要體現在語詞的音樂性、語流的音樂性、語群的音樂性、語態的音樂性。漢語言文字的詞語一般具有固定的語言形式,每個詞有固定的聲、韻母和聲調,富有音樂感。漢語言作品尤其是詩詞,特別講究押韻、四聲和平仄,就是講究語詞的音樂感。若干個語詞合起來,連成相關聯的話語則為語流。語流的音樂性,是由語音、語意和節奏三者共同構成。只有語意清晰、語言流暢,讀起來才朗朗上口,具有音樂美感。語流的音樂性還表現在語句的參差錯落上,呈現跌宕起伏之勢。與語流相對,把意思相關、內容緊密聯系的若干句話或若干段話聯結一起則稱為語群。語流可以一句或幾句話,語群則是幾句或更多的話聯結一起,體現一種氣勢、一種氛圍、一種意境。語群表述若整齊有序則成和諧音樂,雜亂無章則如同擾人噪音。語態則是語言文字的情態,任何語言文字都是富有情感色彩的,加之特有韻律、節奏,容易激起人們情感共鳴,這是語言文字內在音樂性的律動,特別是修辭手法的運用,更具強烈效果。語態的音樂性還表現在各種句式的內容上,抒情的語言,憤怒的語言,奮斗的語言,悲傷的語言,語速各不相同,如同音樂各異。精準關注漢語言文字的“樂感”,并由此展開品讀探析,語文教學必然呈現出一種語文味道濃厚、語文底蘊深厚的態勢。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每一處沙灘,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脈,每一條河流,每一根閃閃發光的松針,每一只嗡嗡呼叫的昆蟲,還有濃密叢林中的薄霧,藍天上的白云,在我們這個民族的記憶和體驗中,都是圣潔的。”這段話富有情感,深含贊賞、眷戀、心傷之情,又頗具音樂性。段落采用排比句式,讀起來很齊整,很有節奏感;從“每一根閃閃發光的松針”起字數多了起來,增加了“什么樣的什么”,最后的“薄霧”和“白云”也不用“每一”了。這樣長短句搭配,讀起來就很有韻味,既免于單調,又避免連續8個“每一……”讀起來接不上氣。另外,“每一處”“每一片”等若放慢語速還有“慢鏡頭”感。
教學時,教師可先讓學生朗讀體味排比句式的節奏感,然后改成8個5個字的句式(“每一處沙灘……每一朵白云……”)與原句對比品讀,體會長短句搭配與節奏變化。接著引導學生通過語速的快慢變化體會“慢鏡頭”效果。最后,結合感受(贊美、不舍、心傷等),讓學生入情入境有感情地朗讀,體味和表現語段的意境和情感。
這樣,通過誦讀品味,從排比句式齊整的節奏感,長短句搭配錯落有致的旋律變化,慢鏡頭般的抒情語速,不舍、不解的心傷情思,以及這些節奏、速度、旋律、情感交織而形成的意境、情態,無不給學生以特別感受,特別體驗,讓學生與文本在情感共鳴中得到深層融合。
精準關注漢語言文字“樂感”的教學,讓一樣的語文課呈現不一般的語文味!
(作者單位:福建省安溪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