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偉毅
古詩詞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展示了中華民族熱愛自由、追求幸福的心靈史和斗爭史,其深厚的人文底蘊、豐富的人文精神滋養著中華民族,也給當代學生語文素養的教育培養提供了豐富內容。古代詩詞教學一以貫之地以育人為宗旨,當今的詩詞教學如何繼往開來,在學生素質培養中發揮獨特的作用,值得探索解決。
一、溯本索源,探尋教學經驗
從古到今,詩詞的教學不斷地發展變化。在不同的教學意旨、教學環境,教學指向下的教學意義也就有差別。在中國傳統的詩詞教學中,吟誦是有效的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更好更快地掌握古詩詞,又能讓他們逐漸領會古詩詞的內涵和精神實質。從美學的角度看,吟誦可以使詩詞的精神內涵和審美意蘊得到更好的表現,從而滲透到靈魂中去。從創作角度看,吟誦是創作詩詞的方法,“新詩改罷自長吟”,古人在吟中醞釀、推敲、修改、創作,吟是“情動而辭發”,吟也是“披文以入情”,吟誦是古詩文溯源性的學習方法。從聲韻學角度,現代漢語,字音一般不表義;而在古代漢語,字音則具有表義的功能,因此吟誦也是理解詩意的方法之一。而當今古詩詞教學中,多采用朗讀或朗誦方法。當然,朗讀(誦)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能讓讀者和聽者準確地把握每個漢字的發音,也便于把字音與字形進行清楚的對照,對于語文教學取得的成績貢獻頗大。朗誦和吟誦各有所長,不可替代。對于古詩文的教學,朗誦在表現詩詞的韻律、平仄、篇章結構等方面有著一定的局限性;而吟誦以濃厚的音樂美、獨具的表現力,在教學中能起到積極的作用,效果比較顯著。
二、吟誦為本,提升詩性素養
(一)把握詩句,讀出節奏
古詩詞中起伏變化的平仄、抑揚頓挫的節奏、和諧優美的韻律,富有音樂美。誦讀詩詞的首要是準確地把握停頓與節奏。一般來說,多按表音節奏劃分,少按表意節奏劃分。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掌握各種不同的節奏形式,發現規律,加強訓練。四言為“二二”節奏,如“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五言有“二二一”節奏,也有“二一二”節奏,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七言有“二二一二”節奏,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也有“二二三”節奏的,如“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在讀出節奏時,也要把韻腳讀得響亮而稍長,以體現出詩詞的音樂性。
(二)因色求聲,吟出樂感
古典文學研究專家錢仲聯對古詩詞鑒賞強調兩個重點:詩詞的“聲”與“色”。要讓吟誦依“色”行“聲”,“聲色”并茂,則應遵循“平長仄短,韻長入短,依字行腔”的吟誦規律。
1. 平長仄短,運用規律。如在《詠柳》吟誦中,“高”“絳”“刀”這幾個韻腳,是平聲字應拉長;而仄聲字要短促,“玉”“出”兩個入聲字后可加上襯音,“綠”可吟成“lù”,“下”“葉”“二月”“似”等字要強調。
2. 依字行腔,靈活處理。如《回鄉偶書》吟誦中,首句“家”“回”字應延長,突出思家心切,步履沉重;次句“音”字拖長,“無改”稍快,緊接著送出稍微拖長的“鬢毛衰”三個字,讓鄉音不變與鬢毛之變形成鮮明對比;第三句“見”字音高略有提升且有力度,“識”字急促;末句,可一反常規,將“何處”的“處”(仄聲)字延長,以表疑問,“來”字加顫音延長,以示詩人內心深藏之苦楚。
(三)定準基調,誦出意境
1. 把握感情,定準基調。大部分詩詞感情基調比較清晰,便于把握。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要讀出思鄉的情感,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要讀出喜悅的語氣等等,這一些通常在理解詩意、想象意境時學生就有所體驗。而有些古詩要比較深入,才能把握其中情感,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教學中,學生通過誦讀表達這種“依依惜別”之情時,要么進入不了詩人的內心世界,要么任由這種傷感泛濫而顯得過于悲涼。李白送別孟浩然,其昂揚向上、樂觀自信的送別之情是“傷而不悲”,整首詩押“ou”韻,韻律大氣、豪放,昂揚向上。所以,讓學生吟誦這首詩,在音調處理上就要指導他們吟出這種略有傷感卻并不悲涼的情感。
2. 想象補白,入境悟情。古詩詞言簡義豐,字里行間留有空白。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聯想、想象補白,通過文字符號的轉換,在腦子里再現詩詞中的場景,再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帶著自己的理解吟誦。如《江雪》一詩,學生初步讀懂詩句意思后,引導學生想象什么樣的“雪”與“江”。讓學生明白詩中未見“雪”字,但透過飛鳥遠遁、行人絕跡,那鋪天蓋地的大雪,凜冽逼人的寒氣,已然在腦里眼前。而“江”中,一葉扁舟,一身蓑衣,一頂斗笠,悠然獨釣,一種凜然無畏形象更躍然紙上。這樣,調動“眼—腦—口”多感官學習,讓吟誦搭上想象的翅膀,讓想象豐富吟誦的意境。
(四)與時俱進,提高成效
古詩詞年代久遠,吟誦時如何與古人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在教學中應該與時俱進,創新形式。
1. 古為今用,因地制宜。由于古代沒有錄音技術,古音難以完整流傳下來,因此我們無法也無需用所謂的“古音”去吟誦。我們主張學習吟誦要與時俱進,用現代漢語的語音來進行。有時,可以利用方言來吟誦,因為有些方言還保存著入聲、濁聲母、尖團音,甚至保存著中古的韻母系統或聲母系統。如東南地區,使用閩南語教學吟誦,更能表現出詩詞的押韻,彰顯出特有的韻味。
2. 吟唱結合,創編詩曲。廣義的吟誦還包括吟唱,就是較吟詠更接近歌唱,有一些吟唱是依據古代流傳下來的曲譜編寫的,或是創編具有吟味的新曲調,可為數很少,不易學習?,F實中,不少學生喜歡流行歌曲,對自己的偶像演唱過的歌曲張口就能哼唱。比如王菲的《明月幾時有》,盡管較多學生還未學過蘇軾的《水調歌頭》,對歌詞卻能熟記于心。受此啟示,教學中,我們可以引入根據古詩詞填詞的流行歌曲,借鑒其旋律中透露出來的起伏抑揚的節奏??梢韵胂螅攲W生配合著樂曲《明月幾時有》的旋律吟誦《水調歌頭》時,那聲音自然會像音樂一樣膾炙人口了。
吟誦,使得紙面上的詩詞變得鮮活,讓學生更好地領會詩詞內涵與審美意蘊,受到道德情操的感化,從而喜歡上古詩詞。不可否認,吟誦在古詩詞教學中的成效是顯著的,對于提升學生的詩性素養也是明顯的。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第三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