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萍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敝袊旁娢氖俏覀內≈槐M,用之不竭的寶貴精神財富,它以豐富的文化精華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因此,在語文教學,特別是古詩文教學中,應該時刻滲透傳統文化教育,讓學生讀古文,吟古詩,吸取古人思想的精髓,使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得以光大。
一、誦讀引領,接觸古詩文,培養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背誦優秀詩文240篇(段)”。目的是讓古人的智慧、經典的知識、膾炙人口的詩文,開啟學生的心智,陶冶學生的性情,培養學生的氣質,影響學生的人生。同時,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讓他們感受傳統文化的無限魅力,產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1. 選好篇目,編寫教材。課題組成員參與了經典國文誦讀教材的選編,大家分工合作,從大量的優秀篇目中進行精心的選擇,編寫了適合各年級誦讀的教材。如適合低年級的《三字經》《弟子規》等,適合中年級學生的《笠翁對韻》《詩經——采采芣苢》等,適合高年級的《大學》《論語》等。
2. 熟讀成誦,詩興盎然。古詩文誦讀交給學生的是一把開啟心靈的鑰匙,可以讓學生知道什么是魂牽夢繞的故國情,什么是烏鴉反哺的孝子心,什么是相知相惜的摯友情,什么是捐軀赴死的報國志,還可以傳遞“投我木桃、報之瓊瑤”的人性美德以及“開卷有益”“志存高遠”等人生哲理。每天晨會,學生捧起教材,搖頭晃腦地用自己的誦讀方式再現前人的風采,或如黃河奔騰慷慨激昂,或似小溪涓涓委婉低訴。熟讀成誦,不求甚解。學生在誦讀時發現經典與生活時刻相依,自覺按圣賢的要求約束自己,如,做到“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步從容,立端正”。誦讀重在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為將來的厚積薄發創造條件。
二、入情入境,親近古詩文,汲取傳統文化的精神營養
1. 入境悟情,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的教育。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作為師者,我們可以引領學生從古詩文中了解祖國的歷史和革命傳統,激發學生的愛國心。如王昌齡的《出塞》、陸游的《示兒》都表達了詩人濃濃的愛國情懷。字里行間,都深深地刻著民族文化的烙印,流淌著民族精神的殷殷熱血。但是古詩文距離現在遙遠至極,詩中所涉及的那段歷史、詩人所表露的那般情感,身處和平年代的學生很難感受到。怎樣讓學生進入詩境,體會詩情呢?這就需要我們師者充分利用網絡、圖書等課外學習資源,與學生一起深入了解詩人創作詩歌的時代背景,讓學生走進詩人的生活環境,走進詩人的內心。如教學陸游的《示兒》,課前可讓學生搜集有關時代背景的資料,如“金兵入侵中原”的經過,中原百姓在戰亂中悲催不堪的生活等等,這樣學生才能體會詩人“不見九州同”的悲憤,接著熟讀理解詩句,反復品悟,體會詩的意蘊,走進詩心,感受到詩人渴望國泰民安的美好愿望。這樣,學生不但從古詩中了解了歷史,而且從中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立志長大后為祖國的和平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
2. 讀中悟情,對學生進行熱愛家鄉的教育。樹高千丈,葉落歸根,這是炎黃子孫的傳統觀念。鄉情塞滿了多少游子的心。如張九齡的《西江夜行》“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倍鸥Φ摹对乱箲浬岬堋贰奥稄慕褚拱?,月是故鄉明。”詩中的每個字、每個詞無不抒發了詩人的切切思鄉情。教學時,我們讓學生反復吟誦這些名句,深入品悟,領會詩人的思鄉情感。接著,讓學生當小導游,介紹家鄉的美麗風光或風俗人情。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從而激發了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3. 以情激情,對學生進行親情教育。母子相依,手足情深,是人類千古傳頌的主題。孟郊的《游子吟》和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語言樸實卻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教學時,筆者在學生理解了詩句,體會了作者情感的基礎上,引領學生回憶自己和親人的情感經歷,談感受,以情激情,更深刻領悟到詩人表達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懷,從中受到感恩和親情教育。
4. 融景動情,對學生進行友情教育。崇尚友道,珍視友情,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如王維《山中送別》中的“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漢書》中的“鐘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鼓琴?!崩畎住顿浲魝悺分械摹疤一ㄌ端钋С?,不及汪倫送我情?!边@些詩句都表達了詩人同朋友間的深厚情誼。筆者在教學《贈汪倫》這首詩時,在學生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播放歌曲《送別》,創設情境,引領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在讀中展開想象,讓學生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深入感知,這樣,學生自然就領會到朋友間誠摯深厚的情誼。筆者還讓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有關友情的詩句,并在課外制作成書簽互相交換朗讀并贈送。通過課內外結合,不但激起了學生學習古詩的熱情,還使學生明白了要珍惜友情。
三、類比遷移,融入古詩文,弘揚民族文化精髓
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要求1~6年級學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并在附錄“優秀詩文背誦推薦篇目”中列出75篇的詩文。我們不能讓古詩文教學止于課堂,而應該有機拓展,引導學生遷移學法,擴大閱讀面。
1. 相同主題詩詞的遷移。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山水詩、送別詩、言志詩、節日詩、哲理詩……如,教送別詩《別董大》后,可遷移學習《芙蓉樓送辛漸》;教李白的《望天門山》,可遷移學習《望廬山瀑布》;教哲理詩陸游《游山西村》,再引導學生學習蘇軾《題西林壁》……讓學生在同類詩中去對比,去感悟,情感得以升華,古詩的意蘊久久縈繞在心頭,經久不散。
2. 相同作者詩詞的遷移。歸類遷移同作者的詩詞,可以讓學生加深對詩詞主題的理解,也可以讓學生更全面地認識作者。如教《獨坐敬亭山》一詩,如不進行拓展,學生只能認識一個孤獨的李白。如果教師引入《靜夜思》《望天門山》等的回顧與學習,學生會認識到一個詩意的李白、一個真情的李白。
3. 內容相“應和”詩詞的遷移。有的詩詞有相應的詩詞與之應和。教學時,可用來幫助學生體會作者抒發的感情。如教《漁歌子》時,可引進《答和弟志和漁父歌》一詞,教師當哥,學生當弟,進行對比誦讀。這種類比遷移,有助于學生對古詩詞的融會貫通。
古詩文是我們的財富,它使我們驕傲,給我們快樂,讓我們聰慧、優雅。讓我們熱愛它,弘揚它!讓語文課堂中的古詩文教學意蘊悠遠,展示全新的風貌。
(作者單位:福建省長樂市金峰中心小學 本專輯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