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仕理
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但小學數學學習往往需要將嚴謹的知識以具體生動的方式表達出來,以促進學生更好地感悟和理解數學知識,發展數學思維能力。因此,“情境教學”成為小學數學常用的教學方式之一。筆者認為,有效的教學情境應能“進得去”,也就是要真正進入學生內心、挑戰學生思維,并與知識體系有機融合;在此基礎上,情境教學還應“跳得出”,即引領學生跳出情境,理性思考、自主建構、提升素養,從而使情境真正為教學服務。本文以蘇教版“圖形與位置”的教學為例,談一談在情境教學中的“進”與“退”。
一、教學情境要“進得去”
1. 要能撥動學生思維之弦。
用直觀表達抽象,用感性觸摸理性,是小學數學非常值得倡導的教學方法,這也是情境教學擁有強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有效的情境要具有一定的挑戰性,能激發認知沖突,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有助于誘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究行為。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探尋情境背后蘊藏的知識本質,實現學生成為一個探索者、研究者和發現者的愿望,促使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例如,教學蘇教版四下“用數對確定位置”時,教師創設了“擊鼓傳花”的游戲情境,音樂停止后讓接到花的學生用一句話介紹自己的位置,教師背對學生并根據描述猜測學生的座位。學生這樣描述:“我坐在第一組第四桌。”“我坐在第二組第三桌里面一個?!薄拔易诘诙M第五排右邊一個。”教師轉身后根據學生的描述不時“找錯”位置,并提出問題:“剛才大家的描述比較麻煩,也不夠準確,容易讓老師找錯。能不能用更簡潔的方式表示第三位同學的位置呢?請大家試著寫一寫。”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引發學生仔細地進行思考,隨后展示出了幾種較為簡潔的方法:①二、五;②2、5右;③2-5等。學生此時的思維呈現出放射狀、多向性的特點,其想法既充滿想象力,又富有創意。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數學上用數對確定位置的具體方法,便水到渠成。
設計教學情境時要以學生思維發展水平為基礎,要盡量做到讓問題觸及學生思維的轉折點、疑難點、關鍵點,制造讓學生“跳一跳摘果子”的機會,使課堂成為兼具挑戰性和吸引力的“問題場”,從而撥動學生的思維之弦,有效促進學生深度思考,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經歷從感性到理性的逐步抽象過程。
2. 要能融入知識體系。
情境是聯系學生已有經驗和所學知識的橋梁和載體。在數學教學中,情境的設置不能游離于教學內容之外,否則就背離了情境教學的初衷。教師應當依據教學目標,圍繞教學內容設計具有針對性的、能與知識內容互相融合的、指向知識本質的教學情境,引領學生在情境中回溯知識產生的過程,經歷知識的建構過程,幫助學生順利實現知識的遷移和應用,從而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理解數學知識。
例如,在上述“用數對確定位置”一課教學中,教師創設的游戲情境促使學生產生有爭議的描述位置方法,體驗到確定位置必須有共同遵守的規則,由此產生學習的需要;進而在列與行的教學中,充分利用班級學生的座位情況使學生明確“豎為列,橫是行”及數行數、列數的次序規定;而后有序達成用數對確定位置的教學目標。整個教學過程,教師緊扣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情境,充分利用情境中的素材為學生創造體驗的環境、聯想的基點、思維的空間,溝通了學生已有經驗和知識體系的聯結點,找準了學生思維的生長點,有效激發了學生認知需要、學習興趣和探究動機,有助于學生對知識本質的理解。
二、教學情境要“跳得出”
1. 跳出情境理性思考。
數學教學不能停留在上演“生活劇”的層面,它所追求的是深層思維的價值。在情境的“調劑”作用下,學生饒有興致地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的過程。之后,教師要及時地將知識從情境中“剝離”并進行適當抽象,引領學生理性思考,跳出情境將知識內化為自己的體會和理解,促進學生的意義建構,培養學生的歸納發現能力。
例如,“用方向和距離確定位置”的教學。當學生根據“南海艦隊巡邏中發現可疑船只”這一情境展開探索并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離描述位置的方法后,教師利用課件將巡邏艇與可疑船只抽象成雷達屏幕上的兩個點O與A。先讓學生以O為觀測點描述A點的位置,接著提出問題:“如果以A為觀測點,你能用一句話描述出O點的準確位置嗎?”這時,學生必須運用剛剛學習的“用方向和距離描述位置”的方法,改變觀測點并找出方向和距離重新定位,促使學生的思維經歷了“沖突—平衡—再沖突—再平衡”的建構過程,體會“變與不變”的辯證思想,從中進一步鞏固了知識和技能,深刻理解知識內容,同時也積累了數學活動經驗,發展了逆向思維能力。
2. 超越情境發展素養。
數學所反映的不只是某一特定事物或現象的量性特征,而是一類事物或現象在量的方面的共同性質。(鄭毓信)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適時引領學生超越課堂中的現實問題情境,經歷從現實原型向相應的“數學模式”過渡的數學化的過程,從中揭示其中的共性特征和本質屬性,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發展數學素養。
例如,“用數對確定位置”的教學。教師利用班級座位讓學生初步學會用數對確定位置的方法后,設計了以下幾道由淺入深的練習:①出示數對(3,1)(3,2)(3,3)(3,4),讓相應的學生起立并說一說為什么站起來的是筆直的一列?②提出問題:“你們能否超越老師,只說一個數對就讓一行或一列同學起立嗎?”學生經歷獨立思考、交流碰撞之后想出了數對(4,x);③進一步深化問題:“你能想出一個數對讓全班同學都站起來嗎?”在師生共同的辨析、討論、交流中,逐步形成共識:“這個數對是(x,y)時,全班同學都要站起來!”在這個過程中,正是教師超越情境提出的幾個核心問題引領學生不斷地思考、推理、反思、矯正,從而將學生的思考不斷引向深入,初步學會用簡潔的語言描述數學模型,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以萌發。
數學的本質在于抽象,數學學習是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強有力手段。教學中通過問題的變式和拓展,超越了原有情境,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現象、發現問題,從數學的角度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靈活地遷移和應用學到的知識,使學生的思維直抵數學知識的內核,從中感悟和浸潤符號化的數學思想,為學生的后續學習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作者單位:福建省柘榮縣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