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步章



任何學科的內核是其結構,而不是具體的技術細節;盡管結構的本質是簡單的,但其存在形態卻可以是復雜的;任何學科,都是以結構為中心的符號形式系統。(布魯納)數學課程結構嚴密,數學課堂的教學結構更具普適性。如何體現認知主義的教育思想,使課堂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呢?
一、立知識發展之序,助學生思維生長
學科的內核是結構,課堂與學科結構保持一致性,才能遵循學生思考問題的本質。追求知識與課堂發展的順序性,不囿于具體的技術細節,幫助學生思維更好地生長。以下選取蘇教版教材“確定位置”教學內容,分析教材編排與課堂生成追求的結構。
1. 承前:用數對確定位置的起點。學生的已有經驗是用一個數確定位置,一上教材第14頁,老爺爺和小朋友排隊買票,他們排成了一排,以窗口為“參考物”,老爺爺排第一,戴帽孩子排第二。這些內容,學生有相應的生活經驗,教學時要激活他們的生活經驗,用數學表述的方式描述,讓他們學會在一條線上說清“第幾”。
2. 需求:用數對確定位置的方法。一年級學習用“第幾”確定位置后,五下教材第15頁,學習用兩個數確定位置。例題選取學生班級座位圖,從熟悉的情境出發,問:“小軍坐在哪里?”學生回答時出現幾種不同說法:“小軍坐在第4組第3個”“小軍坐在第3排第4個”等。由于說法不一致,產生統一說法的必要性:數學中的常用規定是,“豎排叫做列,橫排叫做行。確定第幾列一般從左往右數,確定第幾行一般從前往后數”。把學生座位圖抽象成點圖,小軍坐在第4列第3行,讓學生創造如何表示他的位置,并說一說為什么這樣表示。
3. 突破:用數對確定位置的超越。學會用數對確定位置后,學生需進行一些必要的強化練習。觀察常規的課堂練習,歸納出來都是找數對與位置的對應關系,且僅限整數。為了防止學生出現思維定勢,需要設計一些挑戰性習題。如圖1,已知A點用數對(3,2)表示,估計B、C兩點分別用什么數對表示?讓學生充分猜想,并說出猜的根據,然后出示圖2。點B用數對(5,3)表示,部分學生能夠猜出來。但C點全班學生都沒有猜出來,因為它并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整數,而用小數表示數對,可以用(6?郾5,3?郾5)表示,學生又提出可不可以用分數表示?引發學生用不同方法表示數對的興趣,并與后續的學習有效對接。
4. 延伸:線→面→體,用數對確定位置升華。學生掌握了用數對確定位置后,還不能停留于此,拓展學生的思維十分必要。幫助學生梳理,在一條線上,如何表示(圖3),從左向右數第4個,從右往左數第3個。由線到面,一排一排出示(圖4),紅色涂一點,如何表示?學生很快得到用數對表示為(4,2),唯一表示,簡潔方便。再由面到體,一層一層出示(圖5),共三層,在最上層找一個點涂上紅色,用什么方法表示呢?有學生提出用三個數來表示,思維得到了生長。
二、立認知需求之序,促學生思維成長
學習結構,就是要學習事物是如何關聯的。(布魯納)一節課的時間雖短,但其結構存在形態卻可以是多樣的。高等數學與幼兒數學在結構上是一致的,但存在形態上具有很大差別。因此,在結構(不是具體知識形態的)意義上,任何學科都可以按照學生智育上發展的規律有效地對他們展開教學。例如低年級的“求差問題”,教師出示圖6問學生:“蘋果比梨多幾個?”學生回答:“多2個?!薄盀槭裁矗俊苯處熃又鴨?。學生回答:“就是多2個。”
教者設計意圖是蘋果和梨是一一對應的,右邊多出來的兩個,就是蘋果比梨多的兩個。然而學生心里怎樣想?一眼就能看出多2個,這還要問嗎?教材是靜態文本的“終結”呈現,過程的設計需要教師來創造。因此,設計教學結構時需要用“倒序”的策略。
師(出示圖7):蘋果多,還是梨多?
生(慢慢地數):蘋果有9個,梨有7個,蘋果比梨多2個。
師:數的感覺怎樣?
生:麻煩。
師:有好辦法嗎?讓人一眼就看出來,蘋果比梨多幾個?
生:把蘋果和梨排成一排。
師:好,我們就來排一排。
師:看一看,蘋果和梨一樣多?
生:不對呀,蘋果比梨多2個呢。
師:看起來一樣呀!
生:我們要把蘋果和梨子對齊著放。
教師再出示圖6。
師:這樣放嗎?為什么要這樣放呢?
生:因為這樣放,蘋果和梨一個一個對齊了,一下子就看出蘋果比梨子多2個。
教材中靜態的文字和圖片,讓學生建構怎樣的順序,課堂要呈現怎樣的結構,讓學生經歷怎樣的思維,這些都值得每一位數學教師細細思考。這里采用“倒序”的方式,先“立序”后“編材”,幫學生建立“一一對應”的思想,從“無序”到“有序”,從“有序”到“一一對應”,層層螺旋上升,而不是“強硬”塞給學生。課堂上先呈現給學生一組雜亂的蘋果和梨的圖,讓他們通過數一數的方法解決問題,感受其中的繁瑣,產生擺成一排比一比的心理需求。接著,學生按要求把蘋果和梨排成一排,但不是一個對著一個,兩種水果兩端對齊,感覺到還不夠“工整”,產生“一一對應”的需求。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慢慢感悟到數學思想方法,積累一些數學活動經驗,發展數學思維能力。
三、立路徑驗證之序,提學生思維快長
布魯納強調要重視兒童高級思維能力的開發,如頓悟與直覺思維等,它們在科學發現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應得到充分的關注。在“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教學時,學生循不同路徑去思考,直覺感知去發現,都是課堂教學中的重要資源。學生通過自學教材了解乘法交換律用字母表示為“a×b=b×a”,教師采用展示學生思維的方式呈現課堂結構。
師:你們有方法證明嗎?
生:可以舉例子。
生:1×2=2×1,2×3=3×2,5×6=6×5。
師:例子舉得完?有多少個?
生:舉不完,有無數個。
師:猜想出來的規律,我們需要通過不同路徑來驗證。剛才,同學們舉了很多例子,還有辦法嗎?其實,我們很早就明白這個道理了,看圖9,停車場停12輛汽車,如何計算呢?
生:可以用4×3=12(輛),也可以用3×4=12(輛)。
師:我們可以根據這幅圖,驗證乘法交換律,一排停a輛車,一共有b排,停車場的車輛一共有多少輛?可以用(a×b)輛,也可以用(b×a)輛,結果應該是一樣的。
乘法交換律教學一般是從教學情境出發,一道算式引發思考,學生舉例發現交換律的規律。而上述片段則從規律本身出發,提出猜想:這個乘法交換律對嗎?如何證明?通過大量舉例發現規律的確定性,卻只是不完全歸納法。驗證規律還可以通過不同路徑,從常見的情境圖出發,采用二維圖不同計算方法再次驗證乘法交換律,使學生深刻感受到,規律是客觀存在的,并且是被經常運用的。由此推及乘法結合律的教學。
師:乘法還有什么運算律?
生:乘法結合律(a×b)×c=a×(b×c)。
師:你們有方法證明嗎?例子舉得完嗎?有多少個?
生:舉不完,有無數個。
師:有辦法驗證乘法結合律嗎?哪種圖能說明呢?同學們在三年級學習乘法時做過一道題(圖10),一共有多少箱蘋果,怎么列式?
生:5×3×4。
師: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生:先求第一排有15箱,再求4排一共多少箱。
生:5×4×3,先求第一層有20箱,再求3層一共多少箱。
生:還可以豎著求,4×3×5,先求一列12箱,再求5列一共多少箱。
師:其實,同學們在列式的過程中,就存在著乘法結合律,(5×3)×4=5×(3×4)。
驗證乘法結合律,學生會從乘法交換律中遷移,通過大量舉例感受并驗證乘法結合律的存在性。教師結合學生的生活閱歷,運用教材原題,讓學生進一步體驗從不同角度觀察,發現不同的列式方法,并及時呈現不同算式,聯系生活意義,發現我們經常無意識地使用著乘法結合律。這里,教師通過停車場的車輛圖,從橫、豎不同方向觀察,培養學生有序觀察,比較思考中驗證發現乘法交換律。從堆放蘋果箱的三維立體圖中,采用數形結合的方法,從不同角度整體上觀察,學生從已有認知結構中提取經驗,思考不同擺放形成的不同列式,數學思維在不同層次中有序發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提升數學素養。
小學數學課堂以結構為中心、知識信息為紐帶、運算符號為系統,從關注情境、獲取信息到理清情節,從把握關鍵到抽象概括,從建立模型到解決問題,從拓展模型到檢驗結果,回歸原始問題的答案,這種數學結構的魅力是推動學科發展的有效動力。通過學生參與數學活動,使他們切身體會到數學并非只應用于數學自身,完全可以解決現實生活中和其他學科中的問題,數學教育的重心要放在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上。
(作者單位:江蘇省寶應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