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珍
今年,福建省龍巖市開展了小學英語優質課評比活動,對閩教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下冊Unit 3 Food Part A采取同課異構的方式,共有七位教師參加了此課的評比。在教學中,教師們都更為注重教學情境、課堂操練、學生學習的有效性設計,但仔細分析,仍然能發現課堂活動在設計與實施過程中的低效甚至無效行為。本文就其中案例進行描述與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建議,希望教師們能改善在教學活動設計與實施中的“輕”與“重”關系,從而提高課堂實效。
一、重形式輕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對活動有指引作用,任何教學活動的開展都應該圍繞教學目標進行。不少教師在設計活動時,往往過多關注了其形式而忽略了教學目標的指向,出現了“為活動而活動”“為興趣而興趣”的現象,導致課堂成為活動堆砌的舞臺,甚至淪為“英語課”就是“游戲課”的現象。
【案例描述】一位教師在課堂熱身環節中,與學生進行簡單的Greeting之后,開始了課堂的第一個活動:Sing a song:Ability. 接著進入導入環節,呈現話題。學習完新的單詞和句型之后,教師設計了“搶一搶”的游戲,讓兩個學生根據教師說的單詞搶相應的圖片。在授課的最后環節,用“唱一唱”的方式結束授課。
【案例分析】在課堂的熱身環節,很多教師采用Song或Chant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該教師并未關注到Ability這首歌是學生能做什么的意義表達,從話題、語言功能和語言結構的角度看,這首歌與本課的內容沒有關聯。另外,從整節課的教學活動設計來看,這首歌與后續的教學活動也沒有任何關聯,僅僅是為了完成教學的導入功能而已。“搶一搶”的游戲雖然課堂氣氛濃烈,卻沒有具體明確的活動目標,沒有課堂實效性。
【教學建議】有效的課堂活動應關注教學目標的指向功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不是唯一的教學目的,激發興趣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形成與發展”。因此,教師在設計活動時,不僅要兼顧學生的興趣,更應考慮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長足發展。上述案例中,即便是導入環節,也應該導入能引發學生思考的話題,指向語言知識和結構的功效。教師可根據借班上課的特點,采用Free talk的方式介紹自己和喜歡的食物;可以在和學生交流所熟悉的食物的同時,復習相關的詞匯。而“搶一搶”的游戲完全可以由其他更為具體、詳細,更為可操作、可實現目標的教學活動所代替。
二、重多樣輕層次
目前,小學英語教學的一個誤區在于,很多教師費勁心思想的是各種活動的形式,卻產生了課堂活動疊加的形象。在多節課中,學生在課堂上熱情參與,但在最后語言運用和輸出階段的反映卻是極為窘迫。造成此現象的原因不僅僅是活動缺乏目標,而且還缺乏層次性。若是幾項活動處于同一層次,它們對學生的技能訓練也只是同一水平,這樣的課堂就難以將語言知識轉化為語言技能了。
【案例描述】一位教師在操練環節設計了4個活動。活動一:Look and say,呈現圖片操練句型I like...;活動二:Play a game,通過打地鼠的模式呈現有關食物的單詞,學生快速搶答;活動三:Say a chant;活動四:Group work ,即小組競賽,根據圖片看誰說得句子多。
【案例分析】活動一是在有情境的情況下認讀單詞,機械地操練語言結構,相對活動二,活動一的層次要求、能力發展會比較高些。活動二僅僅達到認讀單詞或者鞏固有關食物單詞的目的。由于教師在復習環節已經對有關單詞進行了大量的復習,因此這個活動雖然吸引了學生,并使之反應熱烈,但是并沒有達到應有的課堂實效,而且從語言學習的角度而言,孤立地認讀單詞并不提倡。活動三是機械操練與鞏固句型。活動四在活動形式上從集體變成了小組活動,活動的內容是根據課本 Look and say部分的圖片來說句子,與第一個活動同樣都是“能在圖片的幫助下認讀單詞”,并根據I like... 的語言結構來說句子。縱觀這位教師在此環節設計的活動,均屬于平行層次的機械活動。
【教學建議】有效的課堂活動應關注活動的層次性與梯度性。課堂活動應在教學目標的指引下層層遞進,螺旋上升,從簡到繁,從易到難,從而幫助學生將語言知識轉化為聽說讀寫技能,進而促進語言運用能力的提升。上述案例中,活動二可刪除,活動四可將小組競賽的形式變為小組內學生自主表達對食物的喜好。三個活動從熟悉語言結構,過渡到鞏固語言,最后到有意義地輸出語言,實現了語言知識向聽、說、讀技能的轉化。
三、重機械輕語用
課堂中適當的機械操練是學生熟練語言形式的必要手段,是意義操練的基礎,但僅僅開展機械操練難以將語言知識、語言形式向聽、說、讀、寫技能轉換。有效的活動既要有機械操練,又要有真實情境的意義操練,只有在兩者熟練之后,才能在語言運用環節順利進行語言交際活動,達成“語用”目的。
【案例描述】某位教師學習完本課的新單詞和句型之后,設計了以下操練活動。活動一:Game:跟我說一說;活動二:Quick respones. 根據教師提供的圖片,全班齊說I like...,兩個學生上去搶圖片;活動三:Listen and repeat. 對課文內容進行聽音跟讀;活動四:Lets sing. 即根據教師提供的圖片,用《兩只老虎》的曲調演唱相應句型。
【案例分析】從活動的內容和形式看,該教師更多的是關注語言知識和語言形式,其設計的都是機械操練活動。這些操練活動雖然能讓學生順利地說出課本中的單詞和句型,但是能否靈活地將所學的功能句型I like... 運用于有意義的生活中,甚至遷移至對其他事物的表達,則無從檢測。
【教學建議】有效的課堂活動關注語言的意義。小學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學生在真實或接近真實的交際活動中,運用所學語言。上述教師可以在通過機械操練熟練了語言形式之后,結合學生的生活情況、真實信息,讓學生于小組內討論自己喜歡的食物、動物等有哪些。這樣的活動,不僅讓學生有自主思考與表達的空間,更讓學生學會在真實情境下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所以教師在設計操練活動的時候,不僅應關注語言形式,更應關注語言的意義和運用,把以課本為中心的機械練習活動向以生活為中心的活動轉化,這是將語言知識及時轉化為語言技能的必要途徑。
四、重訓練輕思維
語言學習不僅是操練語言知識與提高聽說讀寫技能的過程,也是促進思維能力發展的過程。《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特別強調英語課程承擔著培養學生基本英語素養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在本次評優課中,教師設計的活動都能抓住語言知識與語言功能,都能通過豐富的教學活動突破重點,分散難點,但卻都缺乏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及訓練思維的方法。
【案例描述】某位教師的上課流程如下:1. Warming up: do some actions 2. Sing a song 3. Review some words about food 4. Practice:game and chant 5. Text learning: listen and answer, listen and repeat.
【案例分析】該教師的教學設計活動均是以關注語言知識的訓練為主,并沒有設計相關的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活動。Food的主題和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教學中應設計讓學生暢所欲言的活動。
【教學建議】有效的活動應關注學生英語思維的發展。語言和思維密不可分,語言能力發展的過程也就是思維能力發展的過程。上述案例中,教師可以在Review環節采用頭腦風暴的方式,讓學生想一想學過的有關food的單詞,在激活學生思維、開啟話題討論中,順利過渡到本課的學習內容;學完句型I like...后,同樣可以設計綜合之前所學“語用”知識的活動,如關于“自我介紹”的活動。讓學生使用Im .(年齡)Im a .(男孩/女孩)I from . I like .(動物、顏色、食物)等句型,來完善關于“我”的表達,以拓展學生思維,促進目標語言的運用與知識的滾動,使學生形成用英語思維的意識,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
總之,教師在設計與實施課堂活動的過程中,應注重改善以上“輕”與“重”的關系,關注教學目標的指向,關注活動的層次性與梯度性,關注語言的意義,關注學生英語思維的發展,才能提高活動實效,實現有效教學,促進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發展。
(作者單位:福建省龍巖市普通教育教學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