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漢首
在小學語文的日常教學中,閱讀教學可謂占據了整個小學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而其中語言文字的運用顯得尤為重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課標對語文課程的性質進行了修改,作出了明確、響亮的回答:“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這一性質將語文課程的目標和內容直接聚焦于“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因此,語文課堂教學應以學習語文文字運用為重點,而不應只停留在字詞句段的理解層面。
下面我結合具體案例,談談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落實語言文字的運用?
一、從內容的理解走向“語言的習得”
閱讀教學重在課文內容理解,耗時于回答和分析,循著教師設置的一個個問題,學生不斷從課文中尋求答案,得出結論,這種指向于內容理解而非文本語言的閱讀教學,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
【案例】賈志敏老師執教四年級上冊《中彩那天》第一、二段。
賈老師瞄準學習語文的目標,遵循學習語文的規律:一是讀,二是復述訓練。他先指導讀好這兩段課文,特別重視指導學生讀好母親安慰一家人的話,又指名四位學生背誦,反復讀,反復糾正中,學生所有的感悟體會都在“讀得好”里。
接著,他出示“拮據”“夢寐以求”和一輛玩具汽車,請學生按順序用這些詞說說兩段話的意思。生:“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我家很拮據,父親夢寐以求的是……”
賈老師再把汽車模型放到“拮據”與“夢寐以求”兩個詞的中間:生:“雖然我家很拮據,但能擁有一輛屬于自己的汽車是父親夢寐以求的……”
再交換“拮據”和“夢寐以求”的位置:“現在誰會說?”:生:“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父親夢寐以求擁有一輛屬于自己的汽車,但我家很拮據……”
最后還在“拮據”后加一個“?”,示意學生繼續說。生:“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父親夢寐以求的擁有一輛屬于自己的汽車,但我家很拮據,這怎么可能呢?”
【案例評析】賈老師對有關理解內容的問題一個不提,然而,從學生的表達看出,不但理解課文內容水到渠成,而且積累、內化了詞語,熟練運用,還概括了兩段話的主要內容。以此得到啟示,閱讀教學完全可以改變思路,從重理解內容,轉換成利用文本,以讀熟為基礎,通過語言轉述、重組、改換等運用方式,巧妙地把學生從“千萬次問”中解脫出來,從而在活學活用中體悟語言情趣,深化閱讀理解。
二、在語言體驗中豐富言語經驗
通過對語言本身的體驗,就能“出生入死”于語言之中,將語詞的意蘊復原到我們的感覺層面上,從而更好地把握語言,融入語言,發現語言運用的神奇和美妙,從中獲得他人的言語經驗,豐富自身的言語經驗。
比如,五年級上冊《落花生》一課有這樣一個句子:“我們姐弟幾個都很高興,買種,翻地,播種,澆水,沒過幾個月,居然收獲了。”句中的“買種,翻地,播種,澆水”看似簡單,其實蘊藏著許多特殊的語言密碼。首先,“播種”一詞,學生很容易受習慣的影響錯讀成“播種(zhòng)”,如果聯系“買種”“翻地”“澆水”,學生就會一下子發現這是個動詞+名詞的構詞特點和規律,自然就明白“播種”的“種”是“種子”之義,不僅水到渠成地讀出它的正確讀音,也了解了有趣的構詞現象,同時也掌握了有時多音字的讀音也可以根據意思來判別的閱讀方法。其次,按以往的常規經驗,并列詞語之間應該用頓號,“買種”“翻地”“播種”“澆水”四個詞語是平列關系,可課文用的并不是頓號而是逗號。這是為什么呢?如果一味地講解什么情況下用逗號,什么情況下用頓號,這里為什么用逗號而不是頓號,充其量只是知識的灌輸而已,難以幫助學生窺見和體會其非常規運用的目的和妙處,必須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入手,并結合具體語境用心細細琢磨、品味。
三、注重從讀學寫,讀寫結合,遷移運用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寫作的熟練技巧。”現行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是最好的范文,蘊含佳句美段,甚至有的課文整篇都是經典美文,語言生動,用詞準確,邏輯清晰,句式典型,為讀寫結合提供了良好的物質材料,是小學生“模仿”的范本。這就需要教師用一雙慧眼,篩選言語材料,提煉訓練要點,指導學生通過閱讀理解,領悟和挖掘出語言表達方法,通過替換或重組語言材料進行方法的遷移運用,生動、準確地表達出來。
【案例】五年級下冊《白楊》,有位教師根據文中的“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干。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設計仿寫練習,要求學生用上“哪兒……哪兒……”“不管……不管……總是……”寫一段話,引導學生“串珠連線”。以下是學生的練筆:
生1:不管是嚴寒還是酷暑,不管是狂風還是暴雨,青松總是挺立在高高的山崖上。
生2:哪兒的建設需要爸爸,哪兒就有爸爸的身影。不管邊疆的工作環境多么差,不管邊疆的生活多么苦,爸爸總是堅持在邊疆工作。
生3:老師就像白楊,哪兒的孩子需要知識,哪兒就有老師傳播知識的身影。不管環境如何惡劣,不管條件如何艱難,老師總是默默奉獻,不求回報。
【案例評析】在案例中,學生通過語言實踐,不僅學習使用了這一組比較復雜的關聯詞語,而且對課文的思想內容也有了更深的理解。通過關注句式進行仿寫練習,可以及時了解學生對詞語的掌握程度。教師這樣做,從模仿入手,由易漸難,步步為營,拓展思路,達到仿中有創,練得十分酣暢,實現讓表達從“模仿”中起步。正是在這種反復練習之中,學生的語言、思維訓練不斷深化、擴大。這種扎扎實實的訓練手段是值得借鑒的。
總之,語文是語言文字的簡約式統稱,所以我們的語文還是“姓語”。語文教學的重點還是要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真正實現通過學習語言文字為學生的語文素養奠定更高的基礎。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