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蕊++周長頤
摘 ? 要:每個時代都有著不一樣的潮流與追求,而這種時尚也牽引出設計中形態的不同變換。設計是需要美感的,而這種美感正是設計形態美的外在體現,是人類感官體驗的集中表述。設計是個人或者人與人之間情感與主觀感受的一種碰撞和升華,設計形態則更加準確地表達了人類無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以及對世間無數未知領域的不斷探索和追求。下面我們以蘇州園林為例,詳細了解一下蘇州園林帶給我們的無限美感和那永遠定格的經典。
關鍵詞:設計形態;創造力;蘇州園林
中圖分類號:TU984.115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3-0195-01
一、設計形態的基本含義
形態是傳遞產品信息的第一要素,它能使產品內在的質、組織、結構、內涵等本質因素上升為外在表象因素,并通過視覺而使人產生一種生理和心理過程。與感覺、構成、結構、材質、色彩、空間、功能等密切相聯系的“形”是產品的物質形體,對于產品造型指產品的外形;“態”則指產品可感覺的外觀情狀和神態,也可理解為產品外觀的表情因素。產品的特有形態向外界傳達出設計師的思想和理念。在我們的生活中充滿著各式各樣的生物機體,它們都以一定的形態存在在世界上,有著不同的構成和結構,正是因為這些物質的存在,才組成了我們這個紛繁復雜、多姿多彩的世界。“形”不僅僅是指形體、外形,也可以是一種與“態”相呼應的情感爆發,是物體內在情感的外在表現;相應地,“態”也是“形”的內在呼應,是一種范圍內的情感積蓄。
二、設計形態中蘇州園林的應用
1.蘇州園林的概述。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素有“人間天堂,園林之城”美譽的蘇州,以精致典雅的古典園林名聞天下。蘇州古典園林歷史悠久,皇家園林可追溯至公元前6 世紀春秋時期。蘇州為江南富庶之地,文風極盛,城內河道縱橫,附近盛產石料,植物品種繁多。蘇州園林是自然景色、園林藝術與文學藝術結合的寫意山水園,“師法自然”,追求“雖有人作,宛若天開”忠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境界,體現出了強烈的自然融合性。蘇州園林的美,便在于這“自然山水”與人類藝術創作的完美融合。
2.人文環境對蘇州園林的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人的自然活動所到之處,都有著不同的環境與我們相伴,這就是所謂的人文環境,它是一個囊括人類生活方方面面的復雜體系。蘇州園林的物質組成分為自然因素和人工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土、石、水、植物、動物、光、聲、氣、色、氣候等。人工因素包括人在其中生活與游覽所必須的建筑及室內外條件,如室內的桌、椅、凳、幾、燈、床、罩等和室外的路、橋、欄桿、圍墻、大門、平臺等。在這些因素中,以山、水、植物、建筑為基本因素,即園林的四大要素。
3.文化習俗對蘇州園林的影響。蘇州古城座落在水網之中,街道依河而建,水陸并行;建筑臨水而造,前巷后河,形成“小橋、流水、人家”的獨特風貌。其中,集建筑、山水、花木、雕刻、書畫等于一體的蘇州園林,是人類文明的瑰寶奇葩。在中國四大名園中,蘇州就占有拙政園、留園兩席。蘇州園林集中了宋元明清以來江南園林建筑藝術的精華,融建筑、園藝、雕刻、繪畫、詩文、工藝美術于一體。一些古典園林宅、園合一,可賞,可游,可居。這種建筑形態是人類依戀自然,追求與自然和諧相處,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環境的一種創造。其不僅是歷史文化的產物,也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載體。主要表現在園林廳堂的命名、匾額、楹聯、書條石、雕刻、裝飾,以及花木寓意、疊石寄情。這些不僅是點綴園林的精美藝術品,而且儲存了大量的歷史、文化、思想和科學信息,物質內容和精神內容都極其深廣。
4.經濟發展對蘇州園林的影響。設計藝術的產生、存在與經濟有密切關系。從設計藝術的經濟原則,人的需求和消費心理角度分析,經濟的發展對蘇州園林的影響也日益明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園林經濟是覆蓋全社會的產業,為其他產業和人民生活服務,滲透到各行各業;同時又具有復雜的綜合的行業內部結構,特殊的服務功能,并產生特殊的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從理論和實踐中我們已清楚地看到,園林經濟無疑是市場經濟中的一部分,而且是其他行業不可替代的產業;同時,園林經濟又必須適應新的經濟環境,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做出自己的貢獻,我們提倡的是“人——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和效應,園林經濟的主體是園林綠化事業,這一事業的建設內容是一種藝術創造,反映了不同時期的生產關系和生產力,又具有不同歷史階段的文藝內涵,一旦脫離了園林文化,園林經濟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園林經濟系統不能完全聽任市場的自發支配,必須進行合理的宏觀調控,才能使園林經濟更加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
三、結語
從設計形態的觀察分析中我們可以明白形態的提煉是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同時又是一個滾動發展的過程。它應該與時俱進而又同我們的傳統文化一脈相承的。從而形成一種互動關系。在反映設計文化的同時再推動著設計文化的創新。在互動過程中形成默契而科學的技術與藝術的結合。在不斷的進步中拓展和提升。設計形態是永遠沒有盡頭的,這就需要我們青年一代不畏艱苦,努力拼搏,在設計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參考文獻:
[1]張恨無.蘇州古典園林的象征美[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07(09).
[2]張小溪.設計藝術在人文環境中的和諧運用[J].國外建材科技,2008(03).
[3]宋桂林.蘇州園林人文美[J].花叢文苑,2010(08).
[4]林鷹.淺談園林綠化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J].東方智慧,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