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明玉
語文教材設置綜合性學習活動,其初衷是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語文綜合能力,構建大語文觀念,將各科知識和語文學習銜接在一起,拓展語文學習的外延,訓練學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但在實際教學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并不樂觀。有些教師走馬觀花,一掠而過;有些教師為了趕進度,根本不上。可是在每年的中考試卷中,綜合性學習活動題目卻屢見不鮮,學生大多答得很糟糕,得分率低。究其原因,是教師不重視,沒有很好地將綜合性學習活動落到實處。之所以不重視,一是因為課時緊張,二是因為綜合性學習活動備課量大,需要教師查找許多資料,難以組織。因此,綜合性學習活動要么輕描淡寫,要么被拋棄。那么,怎樣讓綜合性學習活動課成為學生喜歡的課呢?我認為通過辦“手抄報”上綜合性學習課,可起到課內課外合作雙贏的作用。
一、提前布置,查找資料,豐富綜合性學習活動課的內容。
綜合性學習活動一般分為幾個欄目,包括詩詞、名言、故事、諺語、辯論、感悟等。老師在教新課之前,應提前布置下去,讓學生查找資料,通過多種媒體途徑搜集本次綜合性學習活動所具備的材料。材料盡量選精彩的,自己感興趣的,越多越好。教師要引導學生將所找的材料分門別類地加以歸類,便于運用。這樣就可以將繁重的備課查找資料交由學生完成,教師做好指導即可。這樣既減輕教師工作量,又訓練學生動手查找資料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綜合性學習活動的興趣,使學生的知識面得到拓展,視野開闊起來。
二、將查找的資料按照相應欄目精心編排,辦“手抄報”。
學生有無興趣是決定手抄報這項活動是否有意義的關鍵。辦“手抄報”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綜合組織能力及綜合思維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以適應未來社會對人才“一專多能”的需求,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了激發學生辦“手抄報”的興趣,我先將自己辦的“下水”手抄報給學生傳閱,然后告訴學生,手抄報怎樣辦,怎樣的手抄報才能吸引更多的學生閱讀和贊賞。1.標題要有創意,要突出本次綜合性學習活動的主題,讓人一讀就不能釋懷。2.色彩要鮮明,只有黑與白兩種色彩的手抄報會顯得乏味單調,色彩搭配鮮明,有特色的手抄報才能吸引人的眼球。3.要圖文并茂,除了相應的欄目內容外,還可配些新穎的插圖,有趣的圖片,或者“謎語”、“腦筋急轉彎”等內容,版面設計既要新穎又要和諧、耐看。4.在報紙底端寫上自己的名字“主編:某某某”、“第某期”,讓學生體會做主編的感覺。
三、在課堂上利用手抄報,激發學生強烈的表現欲,活躍課堂氣氛。
教與學是雙邊活動。如果綜合性學習活動課,只是教師的一言堂,那么不管教師準備的材料多么豐富,絕對無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如果師生互動,那么課堂教學效果就會出奇的好。手抄報是學生親自辦的,對其內容耳熟能詳,因此老師在課堂上利用手抄報,學生就會踴躍發言,積極展現自己搜集到的信息,談談自己的認識感悟,就能極大地激發表現欲和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在具體操作時,教師要設計好教學環節和流程,做到講故事、說見解、吟詩詞、談古今、做辯論,環環相扣,重點突出。可采用多種方式,或朗誦,或辯論,或主持,或表演,或搶答。脫稿也行,帶上自己的手抄報也行。按照教學環節依次進行。組織學生開展活動時,應好中差兼顧,以“好”帶“差”,以“差”學“好”,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體會主持、陳述、講解、表演、辯論的妙處,使整個課堂教學始終處于緊張、活潑、有序、充滿歡聲笑語的氛圍中。
四、課余將手抄報以班級文化的形式予以展覽,激發學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有位學者曾說:“文章寫好還只是半成品,須待讀者閱讀之后,通過作者與讀者世界的融合,才有意義的生成。寫作是由作者和讀者合作完成的,最終是由讀者完成的。”手抄報也一樣,辦報紙的目的不就是希望讀者看嗎?如果一份報紙沒有讀者,自然就辦不下去。學生的手抄報缺少讀者,“生成”不了“意義”,這樣辦“手抄報”怎么會讓學生產生“辦”的動力?要使學生的手抄報成為一種“公眾媒體”,必須給手抄報一個呈現的平臺。沒有平臺,文字只能停留在紙上,不能活躍于讀者的視線里,活躍于讀者的心頭、口頭。因此,我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之余,將每次的手抄報挑選精品,以班級文化——墻報或“學習園地”的形式展出,為手抄報的展出搭建一個好的平臺。讓班上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去看,大家評頭論足,營造輿論氛圍,這會讓辦“手抄報”的人有壓力,這種壓力會轉變為動力。為了讓自己辦的報紙得到好評,大家會絞盡腦汁,使盡渾身解數,設計精美圖案,選擇精彩內容,無形中提高手抄報的質量。自己的手抄報被展覽出來,本身就是一種極大的激勵,讓辦報者內心產生極大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提高學生辦好手抄報的積極性、主動性,以及在課堂上積極發言,展現自己成果的表現欲望。
課堂是有限的,課外學習是無限的。語文學習內涵深刻,外延無限拓展。利用手抄報上綜合性學習活動課,既能達到師生互動,減輕老師的工作量的目的,又能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這種上法效果是顯著的,在語文考試中無論是設計主持語、活動方案,還是說名言、談感悟、寫辯論,學生都能語言流暢、觀點鮮明地表達出來,并且為寫好本次活動后的作文積累大量素材,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學生作文成為“有源之水”、“有米之炊”。這些效果與利用手抄報上綜合性學習活動是分不開的。希望每一位語文教師都能重視綜合性學習活動內容,根據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情緒特點、興趣愛好,以及本地實際,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辦好手抄報,個人上好綜合性學習活動課,創造課堂之內和課堂之外的精彩,達到合作雙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