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甜甜
摘 ? 要:博物館的宣教工作,是博物館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社會需求和公共服務為宣教工作立足點,博物館才能真正融入現代社會生活,適應博物館自身發展需要。本文以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為例,著力探討博物館宣教工作的定位與建設。
關鍵詞:博物館;宣教;建設
中圖分類號:G266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3-0249-01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是一座反映祖國大陸(特別是福建)與寶島臺灣歷史關系的國家級專題博物館,擔負著征集、展示、研究、宣傳、交流的任務,是展示海西建設的重要窗口和促進閩臺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博物館的宣教工作主要包括講解接待、社會教育、公共服務、對外專題活動,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定位體系和建設方法。
一、宣教工作定位明確 社會效益顯著
宣教隊伍現有職工13人,其中黨員4人,平均年齡27歲,全部具有大學學歷,是一支年輕、富有朝氣、文化素質較高、政治素質較強的隊伍。自2006年5月27日開館以來,先后有黨和國家領導人溫家寶、賈慶林、李長春、賀國強、劉云山、李源潮、王兆國等中央領導同志來館視察。博物館總計接待觀眾9898304人次,其中臺胞685544人次,海外僑胞約134962人次,青少年3599423人次,還有41257多名外國學者前來參觀[1],了解閩臺淵源。隨著參觀人數的攀升,宣教隊伍以樹良好形象、提高服務質量為主線,強化了社會服務,樹立良好的服務窗口,為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的接待工作樹立了一面責任、服務、團結、文明的旗幟。開館十年來,宣教組堅持為觀眾提供免費講解服務,為臺胞參觀提供“綠色通道”、閩南語講解、尋根咨詢等特色服務,廣受好評。宣教組以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大局觀和良好的團隊精神,先后榮獲“福建省五一勞動獎狀”、“福建省三八紅旗手先進班組”、“全國青年文明號”等稱號,初步形成社會教育的品牌影響力。
二、確立以社會教育為品牌影響力的建設理念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作為國家級對臺專題博物館,肩負著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增進兩岸交流、增進臺灣同胞的文化歸屬感和民族認同感的重要使命,在做好感召臺灣同胞工作的同時,著力圍繞以反映兩岸地緣、血緣、法緣、商緣、文緣等“五緣”關系,開展對社會各界,特別是青少年的國防教育,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博物館先后被中宣部授予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團中央授予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國臺辦授予為首批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目前已成為各共建單位學習、培訓的重要據點。
在博物館藏品薄弱的背景下,宣教隊伍集思廣益,在社教活動的策劃與創新上下功夫,主動包容觀眾、展覽、教育活動的多元性,主動拉近博物館與觀眾的距離。宣教組主動發揮文藝專長,在兩岸合作辦展期間與臺灣文化交流團體開展富有閩臺文化特色的文藝活動;在傳統佳節與臺胞、臺屬舉行聯歡活動;與臺灣、菲律賓、印尼等合作單位舉辦尋根夏令營活動;堅持每月把“閩臺五緣巡展”送進社區、學校、福利院、監獄、邊遠鄉村,受到觀眾熱烈歡迎;編寫適合青少年的講解詞,開展“紅領巾講解員”、“小記者”培訓活動;舉辦“做湯圓、品民俗”等中小學特色共建活動;開展服務國防建設活動,與駐地部隊共建,開展官兵互動活動百余場;與特困群體“手拉手、互幫助”;與十余所高校開展“植樹造林”、“聯歡節”等共建活動百余場。
三、確立以公共服務為特色的建設理念
博物館是代表公眾利益并致力于為公眾提供服務的公益性文化機構,為公眾和社會提供服務是博物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2]開館以來,宣教隊伍將展覽作為博物館重要的公共服務內容,選準路徑與抓手,開展豐富多彩的特展活動,落實展教一體化。為合作學校選送的學生志愿者提供講解和社教培訓,使他們獲得口語練習、社會實踐的機會。利用特殊節慶和社會熱點,策劃推出相應活動,拉近博物館與觀眾的距離,強化服務功能。同時,為盡可能多地向社會公眾展示閩臺“五緣”關系,博物館堅持對社會公眾免費開放,同時逐步簡化觀眾入門程序,散客參觀只須出示說明身份的有效證件,團隊參觀的預約程序也盡可能地給予方便。為方便臺灣同胞、重要團組和兩岸青少年參觀,宣教組經常提供提前開館或延遲閉館服務,并加班加點完成好講解接待工作。尤其在國家法定節假日期間,宣教組主動放棄休息,堅守崗位,以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投身到服務閩臺參觀者的講解接待工作中。
為了更人性化地服務,宣教組從細節入手,先后成立了預約接待處和應急救助處,提供自助導覽器借用服務、免費資料索取服務,并在導覽提示、陳列介紹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更新完善,新編印了宣傳介紹折頁免費贈送觀眾。為觀眾準備了免費寄存箱、醫藥箱、針線包、老花鏡等,為行動不便的觀眾開通了殘疾人專用通道和殘疾人專用衛生間,并且準備了輪椅等輔助設施,使得公共服務的范圍和水平不斷提升。
宣教組以公共服務為特色的建設理念,回應了社會期待,在適應社會環境的過程中不斷進步、調整和修正,通過公共服務以打造觀眾喜愛的博物館。
四、確立強化內部管理和落實外部監督的管理機制
為了更好地提高服務質量,推動“緣、正、和、績”團隊理念的確立,宣教組以“增強責任心、服務上水平”為著力點,圍繞“樹好形象、上新臺階”的工作目標,做到強化責任、深化建設、優化服務,狠抓內部管理。
在監督制度上,宣教工作施行服務承諾,公布了講解員照片、工號、《文明服務承諾》、監督投訴電話,并聘請了社會監督員加強社會監督作用。注重加強預約接待、參觀咨詢、對外交流的管理。開展了觀眾參觀滿意度調查活動,根據調查逐步完善了相應的服務設施和措施,確立服務意識,把文明創建工作落實到實際工作的每一個細節中去,從而提高了服務質量,樹立了良好的形象。
五、確立學習型宣教隊伍的培養方式
宣教組結合博物館提出的創建學習型博物館活動,開展“全年、全員、全方位”的學習培訓,共同創造風正氣順的良好工作環境。在學習機制上,注重創新發展。建立新老互幫互學制度、交流研討制度、讀書報告會制度、崗位練兵制度、專家請進來制度、講解員外出培訓制度。其次,在學習內容上,注重專業而博取。學習政治理論、對臺方針政策、臺海形勢、閩臺歷史文化、職業道德、業務技能、口語表達、接待禮儀、同行經驗、醫藥急救知識等。宣教組嚴格要求每位成員,努力提高綜合素質和業務水平,通過學習、競賽、考試、外出考察等形式,對組員進行業務考核。加強崗位責任制建設,健全獎懲機制,提高服務熱情,要求每位組員能適應觀眾不同文化層次的講解需求,更好地與觀眾互動。
宣教隊伍的人才建設,遵循“寬口徑、統一標準”原則。“寬口徑”體現在組員在高校所學專業不同(有博物館學專業、主持人專業、文學專業、環境設計專業、醫學專業等),但各自都能有效利用寬口徑和多元化的專業特色,為博物館建設服務,為觀眾服務,工作中體現事半功倍的良好效益。“統一標準”則體現在統一政治覺悟、統一責任感和使命感、統一業務要求、統一著裝、統一接待禮儀等方面。此外,宣教隊伍除承擔講解接待的本職工作外,還結合各自專業特長承擔展覽開放工作的信息整合與管理、業務培訓、協助開展學術科研、醫療救助等館內相關行政和技術工作。
在開創海西建設新局面的時代背景下,中國閩臺緣博物館作為閩臺交流的一個窗口,全面建設將面臨更高的要求。宣教隊伍將圍繞黨的宣傳思想工作目標,充分發揮博物館傳播文化、服務社會的職能,在講解過程中積極探索有效的交流模式,最大效應的發揮社會教育和公共服務的功能,為促進兩岸交流做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數據來源于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文獻信息中心參觀統計數據.
[2]“新目標、新愿景:增強博物館公共服務能力”[A]..國際高端研討[C].上海:復旦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