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凱


一、數學課堂教學低效的原因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經常出現這樣的狀況:教師為把更多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大多采用滿堂灌的方法,題目逐道講,內容逐點傳授,知識逐步拓展延伸,生怕遺漏半點而使知識結構不完整,時時感到時間緊迫,而學生卻聽的索然無味、昏昏欲睡。“教師苦教、學生苦學”狀況必然導致課堂教學低效甚至 無效。究其原因,主要有:
1.對教材理解的低效。沒有充分領會教材編 寫意圖,生硬照搬教材內容。
2.對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理解的低效。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
3.課堂提問的低效。教學始于提問,而有的教 師在課堂中預設的問題是低效甚至無效的。
二、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1.讓學生思維“活”起來。函數貫穿于整個初中階段,從七年級的變量初探到八年級一次函數、反比例函數再到九年級的二次函數,教材的設計由表及里、逐漸滲透,但對于學生來說,仍然是一個難點。
反比例函數部分綜合性較強,需要學生有較好的數感和形感。華羅庚曾經說過,數缺形時少直觀, 形缺數時難入微。而筆者所執教中學以農村學生為主,抽象思維能力相對較弱,必須使他們掌握數形結 合的思想方法,以不變應萬變。
例1 已知反比例函數與一次函數的圖象交于 A,B兩點。
(1)求 A,B的坐標。
(2)x取何值時,一次函數的值大于反比例函數的值?
問題(1)相對簡單,用方程組即可求得交點坐標。
對于問題(2),一些學生由2個函數值的不等關系想到不等式,問題由此而生:不等式如何解?不等式兩邊同時乘以x,得。新的問題又來了:x的取值直接影響不等號的方向,方向需要改變嗎?學生在自我反問中發現了問題,但 、苦于探尋不出解決方案。此時,啟發他們:如果把2個函數圖象在同一直角坐標系中畫出來會怎樣?通過觀察函數圖象(見圖1),學生豁然開朗,要使一次 函數的值大于反比例函數的值,只要對應的一次函 數圖象位于反比例函數圖象的上方即可。這時,自變量的取值范圍如何確定呢?過A,B兩點作x軸的垂線便知。看似單純的代數問題,借助于幾何圖像有時更易解決。
2.讓課堂教學“動”起來。與其他知識相比,函數知識枯燥、抽象,邏輯性強。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究,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激發學生思維的閃光點。
例2 若函數與的圖象無交點,則k1,k2應滿足什么條件?
學生首先想到方程組,得知k1,k2異號。
從方程的角度可以解決,能否用圖象解決呢?k1,k2未知,如何畫出準確的函數圖象呢?學生通過討論發現,反比例函數和正比例函數圖象具有相同的象限特點,即過第一、第三象限或過第二、第四象 限,而且若一個經過第一、第三象限,而另一個經過 第二、第四象限,則必無交點。有的學生則更進一步,先畫出的反比例函數大致圖象,再畫出正比例函數圖象并繞原點旋轉,在旋轉過程中,觀察交點情況。而后探究 情形。
通過演示如圖2所示的圖象變化,激發學生積極思維,學以致用,學會用旋轉運動的方法解決問題。德國數學家摩根說:“數學發明創造的動力不是推理,而是想象力的發揮。”教師及時抓住課堂教學動態生成的精彩瞬間,積極創設良好的氛圍,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創新,使數學課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3.讓課后練習“變”起來
函數部分題型比較靈活,變化也多,若一味追求多做,很可能會適得其反。在課后練習設計中多花心思,做到少而精,則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3 求反比例函數中比例系數k的幾何意義。
通過觀察圖象及點的坐標可知,過雙曲線上任意一點向x軸,y軸作垂線,2條垂線與x、軸,y軸所圍成的矩形的面積為常數,即(見圖3)。
知曉上述結論,再做變式題,結論不言而喻。
例4 如圖4所示,過雙曲線上P1,P2,P3分別作y軸的垂線,得,,,面積分別記作S1,S2,S3。求三者大小關系。
用典型練習引導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端正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 解題習慣。所以,筆者在課后練習中給出以下2道思考題:
(1)在一次函數的圖象上任取一點A,過A分別作 x軸,y軸的垂線,圍成一個矩形,這個矩形的面積是定值嗎?如果不是,你猜想這個矩形的哪一個量是定值?
(2)能否找到一個矩形,面積為4,而周長為12?面積為1,周長為3的矩形如何找?
學生明白反比例函數、一次函數圖象的意義,并能從本質上區分2類函數變量之間的關系,結合方程知識和函數圖像即可解決。
三、結語
數學學習是連續的,教師的作用不容忽視。教師要做到:課前精心選擇示范例題,有備而來;課中悉心講授內容,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自主發現;課后細心挑選練習內容,給予學生無限發展的空間。堅持師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讓每一位學生都走上屬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參考文獻:
[1]余文森.簡論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J].
[2]王新民.關于數學教學效率及其效率意識的分析[J].數學教育學報.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 (修改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