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正虎
摘 要:創新性思維具有廣闊性、深刻性、獨立性、批判性、敏捷性和靈活性等高品位的思維品質。它能把學生置于新角度、新思路、新情境、新問題之中,最能適應學生帶有理性色彩的好奇求新的心理。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能力,讓學生在自己的天地里,放開手腳,動腦探索,動手創造,積極地完成從知識的繼承者到知識的創造者的轉變,真正成為探索創造的急先鋒,是當前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的首要任務。
關鍵詞:創設問題情境;加強思維訓練;發展求異思維
創新性思維具有廣闊性、深刻性、獨立性、批判性、敏捷性和靈活性等高品位的思維品質。它能把學生置于新角度、新思路、新情境、新問題之中,最能適應學生帶有理性色彩的好奇求新的心理。 前蘇聯教育家、心理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和創新者,研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更為強烈”。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能力,讓學生在自己的天地里,放開手腳,動腦探索,動手創造,積極地完成從知識的繼承者到知識的創造者的轉變,真正成為探索創造的急先鋒,是當前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的首要任務。
一、學會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
觀察是人們全面深入、正確認識事物的一種過程,是發明創造的出發點和基點。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首先要教給學生科學的觀察態度,其次要培養學生的觀察興趣,最后再教給學生正確的觀察方法。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多結構去觀察問題,從而獲得多種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
二、學會質疑,培養學生善于質疑的習慣
質疑是創造力的活水源頭。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則誘發探索,從而發現真理。因此,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觀察、質疑,鼓勵學生提出各種疑問,并設計出具有針對性和啟發性的疑難問題,啟發學生思索探討,逐步解疑,從而發現真理,解決問題。
三、學會猜想,培養學生的判斷能力
猜想是創造力的橋梁。牛頓說過“沒有大膽的猜想,就沒有偉大的發現。”猜想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活動, 是人們根據頭腦中已有的表象,經過思維加工建立新表象的過程。人們通過觀察產生疑問,而疑問需要創造性的解決,還要借助猜想。因此教師要善于在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的猜想能力。例如在定理、定義、法則等概念性的教學中,要有計劃地引導學生進行猜想活動,合作討論,設想別人從未有過的結論,提出可能的假設或者較好的解決方案,最終得出正確的答案。積極地完成從知識的繼承者到知識的創造者的轉變,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四、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師的責任在于把學生的好奇心成功轉移到探求科學知識上去,使這種好奇心升華為求知欲。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有意識地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引導他們體驗解決問題的快樂,從而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例如:在教學“小學的性質”時,設計一個有趣的問題,誰能在5、50、500、的后面填上適當的單位,并用等號將他們連接起來?學生為之感到新奇,議論紛紛。有的說加上元、角、分可得到5元=50角=500分,有的說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到5米=50分米=500厘米,此時教師提出能不能用同一單位把上面格式表示出來,于是學生就得出5元=5.0元=5.00元,5米=5.0米=5.00米,對于這幾個數之間是否相等正是我們學習的“小數的性質”,這樣的情境創設,形成懸念,培養了學生對知識探究的能力和習慣。
五、加強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進行一題多變,設計多樣化的問題,不僅可以將應用題的條件和問題加以改變,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教學目的,更應該強調一題多解,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1.合理地設計發散式問題,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次的進行思考,就可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靈活思維能力。如教:“女生相當于男生的7/8”這種具有發散性的應用題時,教師就要有目的的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次的進行思考:①男生人數是女生人數的8/7;②男生人數比女生人數多1/7;③女生人數比男生人數少1/8;④男生人數是男女生總數的8/15;⑤女生人數是男女生總人數的7/15;⑥男生人數比女生人數多總人數的1/15……等等。在小學數學教材中,這類具有發散性思維的內容很多。只要我們認真研究和分析,就能設計出許多發散思維的問題,借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2.設計陷阱式問題與訓練,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學生的創造能力與批判思維能力密切相關,教師要十分注重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比如再將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以后,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因為一個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那么,把這三角形分成兩個小三角形,那么,每個小三角形的內角和就是180°÷2=90,正確嗎?”有的學生可能回答:是正確的,而忘記了三角形的內角和與三角形的大小無關這一道理。教師組織學生對這些錯例進行分析就可以加深他們對三角形內角和及面積公式的正確理解,從而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
3.設計互逆問題與訓練,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反向思維能力。學生思維能力的靈活與反向思維能力相關聯。為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反向思維能力,教師在教“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這個問題時,可以引導學生對小數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進行觀察、比較,得出結論:“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兩位、三位……原來的數相應擴大10倍、100倍、1000倍……”,那么,反過來又會怎樣呢?學生會很快地回答:“小數點向左移動一位、兩位、三位……原來的數相應縮小10倍、100倍、1000倍……。”在此類的思維訓練中,學生的思維活動始終處在順向和反向的積極調度過程之中,得到良好的逆向思維的訓練。
4.設計探究式問題,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
創造性思維能力是指學生重新組織已有知識、經驗,提出新的解題方案或程序,并創造新的思維成果。如獨特的見解、新穎的解法等等,都是創思維的突出標志。而這些創造性思維的產生都不同程度的來源于教師設計的探究式問題的啟示與引導。如教師可讓學生去思考:“有兩根同樣長的鋼材,第一根用去它的2/5,第二根用去2/5米,剩下的那一段長?為什么?”按照常規解法,要求剩下的鋼材哪一段長,必須先知道兩根鋼材原來有多長與分別用去多少米。但鋼材原長不知道,這道題似乎不能解了。這時教師就應設計探究式問題來啟發學生,在怎樣的條件下,用去的鋼材會一樣長?又在怎樣的條件下,用去的鋼材不一樣長?這種探究式問題的提出,就能充分地調動學生探究問題的積極性,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和探索,最后找到解答問題的思維方式和方法。
六、發展求異思維,培養學生創造力。
思維是創造力的核心,培養學生創造力,不僅要善于觀察,勇于質疑,富于猜想,而且還要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即求異思維。其異思維過程不是原原本本沿著發現過程進行,而是對同一事物從不同角度、不同結構形式、不同耦聯關系去探索。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就要解放思想,鼓勵學生敢于打破“陳規”思考,不被“成見”束縛,善于多方位觀察,多層面分析,個人具有獨特見解,不“人云亦云”。例如在問題解決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探討一題多解,拓寬思維領域,促進思維的靈活性,培養學生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問題,加快思維進度,發展創造性思維能力。